陳 賢 本刊記者

近日,上海銀保監局發布《關于推動上海銀行業和保險業差異化轉型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實施意見》),多措并舉推動上海銀行業和保險業差異化轉型高質量發展,持續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升金融服務國家戰略實施和上海經濟社會發展質效。
《實施意見》著重強調了各類銀行保險機構應當提高政治站位,堅守服務實體經濟的初心使命,找準自身發展定位,聚焦金融服務重點領域,以改進經營機制、增強差異化轉型為內生動力,在積極應對風險挑戰中實現高質量發展目標。據悉,《實施意見》對于上海銀行業保險業深化改革創新、加大資源投入、更好地服務新時期上海“五個中心”建設和強化“四大功能”將發揮更為積極的作用。
近年來,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與經濟高質量發展要求相比,金融業的發展還有較大差距。外部環境日益復雜嚴峻以及國內外金融市場關聯共振,既為行業發展帶來機遇,也帶來很大挑戰。2019 年12 月30 日,銀保監會印發了《關于推動銀行業和保險業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推動銀行業保險業高質量發展并且取得實效。上海銀保監局局長韓沂也多次提到,上海銀行業保險業要圍繞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和科創中心建設、圍繞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圍繞經營理念和技術手段,促進行業轉型升級。
當前上海銀行業保險業發展水平和服務能力與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還存在一定差距。對此,上海銀保監局副局長劉琦指出,當前上海銀行業保險業轉型發展面臨諸多挑戰,銀行保險機構的經營環境正在發生重大變化。經濟結構轉型升級和增長動能新舊轉換、利率市場化和保險費率市場化改革持續深化、直接融資市場的加速發展、金融科技應用范圍的不斷擴大,都對銀行保險機構傳統的業務發展和經營管理方式提出了挑戰,要求市場主體盡快轉型和更好適應。與此同時,市場主體轉型發展的意愿雖有所增強,但力度仍需加大、質效仍需提升。經歷了經濟下行這場現實版的“壓力測試”,市場主體對前期經濟繁榮環境下的“管理疲勞”和“轉型惰性”有所覺醒,但認知程度和采取措施還不夠,轉型發展仍然受到固有模式的束縛。在此情況下,部分市場主體現有的經營管理機制還無法完全適應轉型發展要求。在上海這個大舞臺,銀行保險機構創新發展、高質量成長的機遇很多,但也有少數機構缺乏創新意識和轉型思維,依舊想著靠消耗資源人力粗放式發展,對于這種機構,監管部門將采取多種手段督促其盡快轉變發展模式,加快轉型步伐,聚焦專業化和差異化做出特色,提供更優質的產品和服務。
在此背景下,上海銀保監局出臺這項文件,旨在強化監管引領,夯實上海銀行業保險業差異化轉型高質量發展的基礎,提升金融服務國家戰略實施和上海經濟社會發展的質效,支持上海朝著更具全球資源配置能力的國際金融中心邁進。據介紹,《實施意見》包含七個方面的內容:一是要求上海銀行業和保險業直面當前經濟結構轉型升級和新舊動能轉換帶來的各項風險挑戰,提高思想認識,堅持差異化轉型和高質量發展,充分融入國家戰略實施和上海經濟社會發展大局;二是針對不同類型和規模的銀行保險機構明確主要功能定位,持續完善多層次、廣覆蓋、有差異的銀行保險機構體系;三是聚焦上海“三大任務”和經濟社會發展重點領域,進一步提升金融服務質效;四是在信貸管理、科技金融、普惠金融等方面優化轉型發展工作機制,改進豐富業務發展方式;五是精準有效防范化解各類風險,包括防范影子銀行風險再起、加強房地產等重點領域風險防控、加強合規管理與案件風險防控等;六是建立健全中國特色現代金融企業制度,全面加強黨的領導,嚴格規范股東股權管理,加強“三會一層”建設;七是加強金融監管和廉潔金融建設,嚴格依法依規監管、推進擴大對外開放、強化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全面推進清廉金融建設。
劉琦表示,希望通過這項工作的推進落實,推動上海銀行業保險業高質量發展開創新局面,更好地服務和促進上海“打造擴大金融開放的新高地,構筑金融改革創新的新平臺,形成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新能級,構建金融良性發展的新生態”這一目標的實現。

上海正在建設成為卓越的全球城市和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如何形成與上海未來發展相適應的能力,是上海銀行業保險業發展亟需思考的問題。
劉琦表示,銀行保險機構的差異化轉型高質量發展,要與上海經濟社會發展重點領域與關鍵環節緊密結合,將金融資源更加精準有效地配置到上海發展的重要領域和薄弱環節,并且瞄準上海金融業發展的大格局開展改革創新。這樣既有利于實現金融、科技和產業的良性循環與三角互動,又有利于市場主體培育和增強自身的競爭優勢。
《實施意見》正是充分考慮了“十四五”時期上海銀行業保險業的發展趨勢,結合了上海科創中心建設、進一步推進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和長三角一體化發展、臨港新片區建設的需求,支持上海發展戰略新興產業、先進制造業和建設科創中心,支持上海自貿試驗區與臨港新片區建設,服務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
至今年8月20日,上海自貿區臨港新片區成立已一年。一年來,臨港新片區共吸引投資超2700億元。未來三年,臨港新片區將累計完成工業總產值6000億元,加快打造更具國際市場影響力和競爭力的特殊經濟功能區。而上海銀行業保險業一直以來也在持續地以創新的金融服務全力助推臨港新片區高質量發展和全方位更高水平開放。
太平洋產險上海分公司在臨港新片區正式揭牌當日,便成立臨港新片區支公司(籌),并作為首批16家入駐臨港新片區的金融機構中唯一的保險企業,于2019年9月21日與臨港新片區管委會簽署戰略合作協議,開啟在臨港新片區的創新服務之路。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太平洋產險上海分公司為支持復工復產主動作為,創新保險產品設計,為臨港新片區內企業量身打造,獨家推出“臨港新片區企業復工防疫保險產品”,為消除企業復工復產帶來的潛在疫情風險和停工停產損失提供全面的保險保障。同時,在提供損失補償以外,充分發揮“保險+服務”模式的優勢,為企業提供全方位風險預防服務方案。除此之外,太平洋產險上海分公司還積極配合臨港新片區管委會開展知識產權融資風險補償資金管理政策研究,推進市場調研與知識產權質押融資產品設計,拓寬具有發展潛力的科技型、創新型企業融資渠道,為建立讓更多中小型科創企業受益的融資政策提供有力支持。同時探索建立金融機構服務聯盟,為新片區企業提供一站式金融服務方案。
《實施意見》中提到,鼓勵銀行保險機構充分發揮上海自貿試驗區與臨港新片區的試驗田作用,積極開展業務創新,豐富面向國際的金融產品體系,同時鼓勵具備條件的銀行保險機構在臨港新片區建設跨境金融服務平臺,統籌發展在岸業務與離岸業務。
今年3月,工商銀行在上海設立了“跨境業務中心、金融市場交易中心、金融創新中心”三個總行級中心。據工商銀行上海市分行行長付捷介紹,這三個中心運行半年以來,成效顯著。其中,跨境業務中心立足于服務高水平對外開放,探索“在岸—跨境—離岸”相結合的跨境金融服務模式,目前已經聯動20多家境外機構、近10家境內分行,為60 家企業提供融資和綜合金融服務。比如,該中心充分利用自貿區政策優勢,迅速響應德國大眾100億歐元境外備用銀團緊急提款需求,實現了首單“傳統賬戶和自由貿易賬戶”雙賬戶體系提款。金融市場交易中心承擔了工行集團境內自貿區離岸人民幣交易總部職能,今年以來面向上海地區大型國有企業、跨國公司總部、進出口頭部企業和優質中小企業提供了各類匯率交易和套期保值工具,累計交易量超過40億美元。金融創新中心既是工商銀行的金融創新智庫,也是長三角地區科創企業金融服務平臺,截至8 月末,國家高新技術企業本外幣貸款余額凈增了29 億元,特別是在“卡脖子”領域,為華力、依圖等具有國家戰略意義的科創企業發放貸款7.4億元。
劉琦指出,《實施意見》立足上海銀行保險機構發展實際,針對各類型機構在轉型發展中的市場定位和資源稟賦差異,聚焦服務上海經濟社會發展重要領域,提出了一系列差異化轉型高質量發展要求,從而推動實現健康可持續發展的長期目標。“既著力于解決轉型發展的重點問題,又立足于構建轉型發展的長效機制,引導銀行保險機構準確定位和精準謀劃,在風險與盈利、商業利益與社會責任之間找到最優平衡,以專業化耕耘,形成差異化優勢,在錯位競爭中謀求自身最大發展空間。”
無論銀行業還是保險業,都屬于金融服務業,C 端客戶的體量不容小覷。因此在差異化轉型高質量發展的過程中,消費者權益保護工作也是重中之重。《實施意見》中提出:“各機構應切實承擔好消費者權益保護的主體責任。深化全流程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體系建設,全面推行保險銷售行為可回溯管理制度,及時糾正誤導金融消費者的違法違規行為。加強金融知識普及和消費者教育,幫助金融消費者樹立價值投資、理性投資和風險防范意識。推進行業糾紛調解組織建設,打造金融糾紛多元化解的上海品牌。”
上海市保險同業公會秘書長李玉新介紹道,今年“3·15 消費者權益保護周”前夕,上海市保險同業公會專門成立消保專委會,積極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推動行業形成合力,共同搭建“宣教、指導、培訓、交流”平臺,圍繞“消費者權益”重點開展宣傳培訓、自律服務、交流指導、標準化建設等方面的工作。上海保險業對近期社會密切關注的諸如保險銷售行為可回溯管理制度落實、車險綜合改革等問題,也在組織研究具體的落實工作,在切實承擔消費者權益保護主體責任的同時也積極做好對消費者的宣教。
據悉,今年以來,上海保險業在上海銀保監局的領導下,結合2020 年“金融知識普及月 金融知識進萬家 爭做理性投資者 爭做金融好網民”活動,通過“上海保險”微信公眾號等載體開展了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金融宣教活動。這其中包括:圍繞個人信息保護、保險的種類與作用(含防范代理退保風險)等主題,通過圖文、音頻、視頻等形式,綜合運用以圖話理、以案說險、以劇述情等方式,立體式、多元化開展形式活潑的保險知識普及;積極探索線上線下的保險消費體驗活動,嘗試互動式保險知識游戲、邀請消費者參與宣教素材制作等,讓消費者身臨其境,在共同參與的過程中更好地學習和掌握保險知識;結合車險綜合改革、保險銷售行為可回溯等熱點話題,開展諸如微信、廣播等多渠道的宣傳,向社會公眾傳遞時下最熱門的保險知識,增強公眾風險意識,提高自我保護能力;開展《保險行業消保工作白皮書》撰寫,同時做好消費者權益保護工作分析、消費者權益保護效能提升等工作的配套宣教。
目前正在開展的全面落實保險銷售行為可回溯管理制度是上海保險業加強對消費者權益保護的具體體現,李玉新表示,上海保險業將著力做好四個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大對銷售行為可回溯制度的宣導力度,提高客戶及銷售人員對可回溯制度的認知。二是加強行業服務標準化建設,牽頭行業研究人身保險銷售行為可回溯管理服務標準,制定行業統一、規范的話術及流程等,從源頭上治理人身保險銷售誤導,切實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三是通過開展第三方機構服務測評、窗口服務質量評比等,通過社會公布和輿論監督方式,促進保險機構不斷改善服務質量,提高服務水平,將各項服務制度、服務要求真正落到實處。四是針對快速增長的互聯網保險業務,立足互聯網新形式與消費新行為,結合保險銷售可回溯管理經驗,在監管的指導下,從有利于保護消費者知情權、自主選擇權、公平交易權的角度研究相關行業自律措施,規范互聯網保險銷售行為。
當前,中央正在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上海作為全國金融高地,2020年又恰逢基本建成國際金融中心的重要時點,更應該走在銀行業保險業改革創新發展的最前沿,《實施意見》將成為滬上各家銀行、保險機構推進差異化轉型高質量發展的行動綱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