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文俊
摘 要:隨著小學語文教材內容的更新,針對文本的學習,教師越來越注重由文本知識內涵入手,從整體感知,落實語文要素,強調學生個體學習思維發展的過程。作為教師,教學每個單元內容時,首先應做的事情就是摸清文本,了解文體,把握文本的主旨。因為只有弄清文本文體,才能在教學中準確設計教學環節,知道學生對表達方法進行理解,學會拓展應用,進而更好地實施教學,讓學生受益,發展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
關鍵詞:文體;結構性;時效
【中圖分類號】G【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8-1216(2020)05C-0073-02
一、依托文體 解析分本
在使用統編教材之前,人教版教材的單元導語中并未像統編教材一樣,羅列出本單元的語文要素,單憑一線教師的教授,學生很難從整體把握相關知識內容。很多年輕的老師在備課一篇新文章時,喜歡借助于新穎的教學方法,設計繁多的環節,雖然抓的教學點特別多,但為什么學生的學習總是不理想?最根本的原因是教學方向錯了。如寫景的文章抓了寫事的語文要素,寫事的文章抓了寫人的語文要素,從頭都是錯的,學生如何能掌握相關的語文知識?因此,關注文體很重要,教師需要從最初的方向入手,給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標桿,如此才能將后面的教學任務扎實完成,從而發展學生的語文素養。
(一)依據文體分類,把握學習方向
如統編教材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共安排了四篇課文,選編了不同作家、不同風格的中外童話——《去年的樹》 《那一定會很好》 《在牛肚子里旅行》 《一塊奶酪》,其語文要素是讓學生感受童話的美好,了解童話故事的寫作特點。這些童話充滿了豐富而奇特的想象,講述了動物、植物等奇妙的經歷,引人入勝,發人深省。教師教學時應從文體出發,按照文體的特點分析文本。
比如,《去年的樹》一文,充分體現了擬人體童話特點,作者通過寫鳥兒與樹的友誼,賦予鳥兒人一樣的真摯情感。文中,當小鳥幾番打聽,來到樹可能在的地方時,一句“小姑娘,請告訴我,你知道火柴在哪兒嗎”,寫出小鳥四處尋找后卻只找到一團燈火,內心的悲傷的之情自然流露。童話結尾,鳥兒對著燈火唱起了歌,兌現了承諾。這種祈盼的內心,對朋友信守承諾是多么豐富的人類思想,讓人讀完,不自覺沉浸于美好的童話故事中。
再如,《在牛肚子里旅行》一文,是一篇有趣的科普童話,其將科學知識與故事內容完美結合在一起,增加了文章的吸引力。學習時,可以讓學生查找關于牛的胃的科學知識,了解牛會將半消化的食物從胃里返回嘴里再次咀嚼這一情況,依據此,才能很好地完成教學任務——梳理故事主角“紅頭”在牛肚子里的旅行路線的。這一篇知識體童話,不僅讓學生體驗到了童話的美好,也學習到了牛有反芻習性這一知識點。
《一塊奶酪》和《那一定會很好》兩篇童話同樣想象豐富,內容生動,而且故事情節能凸顯“反復”這一寫作特點,教師教學時,可以結合單元習作“我來編童話”,讓學生掌握這一寫作方法,從而深入理解童話這一文體特點。
(二)依托文體特點,設定教學目標
以統編教材語文三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為例,編者安排了《守株待兔》 《陶罐和鐵罐》 《鹿角和鹿腿》 以及《池子與河流》這四篇寓言故事。文章內容豐富有趣,寓意深刻,教學時,教師要通過文章滲透道理,讓學生深刻理解寓言這一文體特點。
例如,《守株待兔》一文僅39個字,教材配有插圖,教師結合畫面,構建農夫“釋其耒而守株”的場景,從而讓學生明白:不努力而抱僥幸心理,想要靠好運氣過日子,是不會有收獲的。教師的教學引導從文本故事開始,最終落實到對文體的特征引出,既讓學生了解了故事內容,也讓學生明白了文章隱喻的道理,提高了教學效率。
《陶罐和鐵罐》以及《鹿角和鹿腿》同樣講述了一個令人深思的故事。通常,我們的教學思路是通過分析人物對話,洞悉人物內心想法,現在我們要轉變教學目標——透過對話,我們要挖掘寓言折射出的道理。如《陶罐和鐵罐》中的對話——“你敢碰我嗎?陶罐子。我就知道你不敢,懦弱的東西。”“我們還是和睦相處吧,有什么可吵的呢!”透過對話,我們不難發現:鐵罐的形象代表傲慢無禮,陶罐的形象代表謙虛慎言,進一步解析故事形象,使學生懂得:要互相尊重,和睦相處,善于看到別人的優點,正視自己的缺點。這樣的教學方式很好地體現了寓言的本質,學生明細道理的同時也掌握了相關知識。
此外,雖同是寓言,但《池子與河流》卻以詩歌的形式展現,豐富了學生的學習形式。這首寓言詩同樣是抓住池子與河流之間的對話,表達了他們對生活、對人生不同的態度。所以教學時,教師要基于文體,設定清晰明確的教學目標,讓學生的學習有方向,而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導致事半功倍。
(三)依托文體,串聯單元主題
統編教材對文體的充分重視,體現在教材單元組文的選邊上。從教材的編排可以看出,低年級學生年齡較小,選編的內容多篇幅短小,例如,一年級上冊課學習漢語拼音后,安排了現代詩歌《小小的船》 《四季》 《升國旗》 《小書包》等,古詩《江南》,謎語詩《畫》。而一年級下冊開始增加語文要素,第二單元以“伙伴”為主題,安排了《小公雞和小鴨子》《樹和喜鵲》等童話;第四單元以“家人”為主題,選編了散文,《端午粽》 《彩虹》等。
同樣,統編教材二年級上冊第三單元以“兒童生活”為主題,選編的篇目有《曹沖稱象》 《玲玲的畫》 《媽媽睡了》以及書信《一封信》,文體以記敘文為主;教材第五單元則圍繞“思維方法”,安排了獨具傳統文化特征的文體——寓言和民間故事,《坐井觀天》是寓言,《寒號鳥》和《我要的是葫蘆》是民間故事。如此實例不一一列舉,但單元的內容的精心編排,足見編者對文體的重視。
因此,教師在實施教學時應注重文體,在開展實際教學活動過程中,應將文體與文本緊密聯系,延伸拓展,把準教學方向。
二、多途徑運用,助教學時效
加強對文本文體的關注,教師就能準確把握教材,結合語文要素實施高效教學。為了更好地助推學生的學習,筆者在教學實踐中總結了一些有效的教學方法。如學習了兒歌,就可以讓學生自己創編兒歌,在實踐中掌握兒歌的特點。如果有條件,還可以組織學生通過繪畫展示兒歌內容,發展學生思維的同時,提升學生的運用能力,從而夯實學生的語文知識。
例如,教學一年級下冊《動物兒歌》時,筆者就讓學生根據兒歌的內容,“蜻蜓半空展翅飛,蝴蝶花間捉迷藏……”,自己繪制圖畫,用畫面敘述文本內容,再加上幾個關鍵詞語,形成完整的兒歌故事。在此基礎上,筆者將練習難度提高,讓學生自己再繪制一個小故事,突出有意思的情節。從學生的作品中看,大部分學生能構建一個完整的小故事,一些想象力較豐富的學生能構建特別有趣的故事,這說明學生在文體建立、內容構思、思維延伸等方面有所進步。因此,其語文學科核心素養得到了很好的發展。
三、結束語
如何實施有效的語文教學,筆者認為應當關注文本文體,從多種角度解析教材,選擇貼近學生學習實際的內容,讓學生學有所獲,讓教學落到實處。
參考文獻:
[1]任春華.基于文體特征 引導高效閱讀[J].小學教學研究,2018,(32).
[2]姜歡曉.以“文體特征”為切入口的“主題閱讀”教學[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7,(7).
[3]馬世衛.基于文體特征下小學語文教學的實踐與研究[J].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17,(6).
[4]吳夢思.基于文體意識的小學語文教學面臨的困境及相應策略[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9,(1).
[5]盧曉惠,李丹.基于文體意識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探究[J].文學教育(下),2018,(9).
[6]劉建華.文體意識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J].語文知識,2016,(2).
[7]張杰南.從文體出發,于無痕處滲透文法——例談結合文體關注文章表達方法的教學[J].新課程(中),2017,(10).
[8]汪潮.文體意識、文體特點與教學策略[J].語文教學通訊,201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