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笑紅 陳慧瓊 劉啟樂
【摘要】:目的:新生兒無痛無汗癥的治療體會。方法:回顧性分析本科收治的1例新生兒無痛無汗癥的臨床表現,實驗室檢查及影像學改變和治療方法。結果:患兒反復發熱伴皮膚干燥。及早診斷對患兒及患兒家屬減輕負擔。結論:新生兒無痛無汗癥屬罕見病,當臨床發現反復不明原因的發熱皮膚干燥患兒應予排查。
【關鍵詞】新生兒;無痛無汗癥;發熱;診斷
【中圖分類號】R272.1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2107-2306(2020)03-242-01
1.病例特點:
1.1臨床資料
患兒,男,患兒系孕2產2,孕36周,于2018年12月在我院順產出生,出生體重:2.8kg,出生時無窒息搶救史,2018-12-22至2019-01-05因“早產兒、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新生兒壞死性小腸結腸炎、卵圓孔未閉”在新生兒住院14天。入院體查:體溫:36°C,呼吸:48次/分,血壓:72/48mmHg,身長:50cm,頭圍:34cm,輔助檢查:血常規:WBC:9.8X10^9/L,RBC:4.87X10^12/L,HB:179g/Ll,PLT:299X10^9/L,血型:“O型”,RH(D):陽性。優生五項:均陰性。肝功能、腎功能、電解質:未見異常。胸腹平片:1.早產兒肺改變并新生兒肺炎。腹部未見明顯異常。大便培養、血培養:均未見致病菌生長。2019-01-12至2019-01-22因發熱半天再次住院10天。入院體溫為38.5°C,無氣促,生命體征穩定,肺部未聞及濕羅音和痰鳴音。予以頭孢噻肟鈉抗感染治療。輔助檢查:血常規:WBC:10.9X10^9/L,HB:123g/L,PLT:377X10^9/L,血培養:需氧培養5天無菌生長。胸片:新生兒肺炎。于2019-01-23至2019-02-02又因發熱2小時入院。入院體溫達40.5°C,住院期間入院予以頭孢噻肟鈉抗感染治療,物理降溫后體溫能恢復正常,但在哭鬧不安時候體溫有升高,平靜時候體溫可恢復正常。輔助檢查:痰培養:培養48小時無致病菌生長。大便培養:培養48小時無致病菌生長。血培養:需氧培養5天無菌生長。腦脊液常規:顏色:無色;透明度:清晰透明;凝塊:未見;蛋白定性(潘氏)試驗:++;紅細胞、白細胞計數:均未發現。腦脊液生化:腦脊液糖:3.33mmol/L,腦脊液蛋白:500mg/L,氯:120.4mmol/L。腦脊液培養:培養48小時無致病菌生長。甲、乙流感病毒:陰性。
1.2治療及轉歸
患兒第一次住院時候發現在靜脈穿刺時候患兒從來不哭鬧,住院期間出現發熱,結合患兒是早產兒,所以診斷考慮了新生兒壞死性小腸結腸炎。后第二次住院因發熱入院,考慮新生兒肺炎,就予以頭孢噻肟抗感染,治療1周后出院。第三次住院亦因為發熱伴哭鬧入院,入院體溫高達40.5°C,亦考慮存在感染,又予頭孢噻肟抗感染治療一周,并予溫水擦浴后體溫恢復正常,后體溫間中有升高,予物理降溫科恢復正常,患兒高熱時候亦未見有汗液。此時回顧病例,患兒住院期間哭鬧不安時均未見有汗液分泌,體溫升高均在哭鬧不安時候出現。故不排除有存在無汗無痛癥可能。考慮患兒一般情況可,予安排出院。指導家屬注意家里環境溫度和適當物理降溫。
出院后到上級醫院予完善基因檢測,樣本:患者及父親、母親和姐姐外周靜脈血。檢測方法:抽提基因組 DNA,基因外顯子 PCR 擴增后 Sanger 測序。提示1. 患兒為 c.287+2dupT/c.851-33T>A 突變復合雜合子。2. 致病突變 c.287+2dupT 來源于母親,為剪切突變,導致 mRNA 剪接異常;c.851-33T>A 來源于父親,剪切突變,導致 mRNA 剪接異常。3. 患者姐姐為 c.851-33T>A 突變攜帶者。4. 解釋:父母親均為 NTRK1 基因突變攜帶者。下一代患 CIPA 幾率為 1/4,無性別差異。再次生育建議進行產前診斷。
1.3隨訪結果
患兒出院后定期門診隨訪,間中發熱,出現發熱時候囑家屬予物理降溫,均可達退熱效果。營養較一般小孩差。現生后1歲5個月,體重7kg,家里長期開著空調,一般體溫波動在37.8-38.8°C,胃納欠佳,最多可以吃奶約120ml每次。暫時沒有自殘行為。神經發育尚可。
2.討論
先天性無痛無汗癥:又稱為遺傳性感覺和自主神經障礙IV型,一種罕見的常染色體隱形遺傳病。極少數為顯性遺傳[1]。男女比例為:3:1,臨床報道多為嬰幼兒,約20%患兒在3歲前因高熱死亡,成人病例罕見[2-3]。發病機理是體內過多的內源性鎮痛物質阻礙了疼痛信息的傳導[4]。國內外文獻報道的可分為先天性有汗無痛癥和先天性無汗無痛癥兩種,以先天性無汗無痛癥表現為完全無痛,病情偏重[5]。
2.1本病特點
主要臨床表現:(1)無痛:痛覺缺失多為全身性,80%的患者痛覺完全喪失,觸覺良好,常發生自殘行為及燒傷、燙傷,走路跛行或骨折后無疼痛感。(2)無汗,發熱:全身皮膚干燥,無汗,手足部皮膚粗糙、皸裂,個別患者夏季僅鼻翼兩側或后背有汗,患兒因為自身的排汗功能障礙,容易發生反復發作的高熱。(3)還會因為缺乏對疼痛的防衛反應而發生經常性骨折,全身關節囊松弛。
2.2 本病診斷
本病的診斷主要依據詢問病史和臨床癥狀結合實驗室檢查可作出診斷。病史存在不明原因的反復發熱,使用解熱藥物后效果不佳的患兒,不存在感染或者存在感染但是經過抗感染治療后依然出現發熱者[6]要考慮此病。臨床上對于先天性無痛無汗癥容易誤診。像本例患兒三次住院出現發熱時候,我們均考慮感染因素,予抗感染治療效果沒有很好的效果。臨床上對于先天性無痛無汗癥容易誤診,主要因為對該病患者認識不夠,詳細詢問病史可提供有效線索,痛覺溫度覺試驗即可明確診斷[7]。
2.3本病治療:
本病尚無根治方法,心理治療可能有一定的療效,主要是對癥處理和自我防護,因此需要做到早期診斷,引導患兒家屬加強對患兒的監護,患兒學會自我保護,避免各種意外傷害和自殘行為的發生。引導患者注意避免陽光直射以及溫度過高的環境,預防患者發生非感染性發熱。一旦發熱,要實施物理降溫方法,對于同時存在感染者需要進行抗感染治療。
參考文獻
[1]杜天龍,等.先天性無痛癥3例報告及文獻復習.中國神經精神疾病雜志,1985;11(4):226
[2]. Rosemberg S, Marie S K, Kliemann S. Congenital insensitivity to pain with anhidrosis( hereditary sensory and autonomic neuropathy type IV)[J]. Pediatr Neurol, 1994,11
(1):50-56
[3]廖暉,吳敏,劉江波.成人先天性無汗無痛癥一例[J].中國皮膚科雜志,2010,43(6):443
[4].郭淸玉,葛蘊萍先天性無汗無痛癥1例.疼痛學雜志。1994 。第2卷。第4期:160
[5].陳樸.先天性無痛癥.中華麻醉學雜志,1990;10(疼痛治療專刊):88
[6].劉世祺,等。先天性無痛無汗癥研究發展。中國繼續醫學教育。第9卷。第17期。158-159
[7].Ahmed ?Mohamed Elzaher,等。嬰兒先天性無痛癥一例.臨床誤診誤治2013年5月 第26卷 第5期5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