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尊
摘要:新媒體時代背景下,新型媒介對大學生的覆蓋面越來越大,不少大學生尤其是新聞專業學生在面對快速更新的信息時顯得無所適從、缺少思辨能力,媒介素養不夠。本文通過問卷調查法、比較法以及根據前人的研究結果,分析當代大學生媒介素養的現狀和問題所在,并尋求突圍之路和論述作為新聞專業的學子應如何提高媒介素養以應對新媒體的不斷發展。
關鍵詞:媒介素養:新時代:大學生:新聞專業
大學生是媒融時代的代表有責任擔任起這個時代所賦予我們的歷史使命,但不少大學生由于缺乏實踐經歷,心智尚未徹底成熟,對信息的辨別真偽能力亟待增強。在“網絡強國”戰略思想下,大學生尤其是新聞專業學子作為網絡新媒體的“生力軍”,更應該不斷提高自身媒介素養以應對新媒體的發展。本文對廣西外國語學院、南寧師范學院、廣西中醫藥大學200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并結合本人自身情況,從新聞專業學生角度出發論述,為研究新媒體時代背景下大學生媒介素養與提高新聞學子媒介素養能力提供現實依據。
研究背景:據第44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至2019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達8. 54億;網絡新聞用戶規模達6. 86億,較2018年底增長1114萬;2019年上半年,我國網民的人均每周上網時長為27.9小時,較2018年底增加0.3小時;
而網民20-29歲群體占比最高,為24. 6%,其中,又以學生群體最多,占比為26. 0%。數據顯示,大學生群體在媒介使用中占有極大比重。然而如今的在校大學生多屬于“90后”、“00后”,自幼就習慣于快餐式的視覺,普遍缺乏批判意識和獨立思考能力,而對于大學生特別是新聞學子來說,批判思維應當說是不可或缺的技能。因此,培養和提高大學生的媒介素養能力,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媒介觀應該成為新媒體時代背景下國家與高校的頭等大事。
研究意義:新媒體時代背景是一把雙刃劍。有弊有利,大學生只有在了解媒介知識、學會識別媒介信息前提下,才能更好的將“新媒體”為“我”所用,從而能使用各種媒介正確地表達自己的觀點。本文希望能對大學生正確使用媒介、對新聞學子提高媒介素養水平分、完善自我、參與社會發展有所幫助。
一、新媒體的概念與媒介素養教育
“媒介素養”內涵復雜、外延廣泛,1992年美國媒介素養研究中心的定義是:媒介素養就是指人們面對大眾傳播媒介的各種信息時的選擇能力、理解能力、質疑能力、評估能力、創造和制作能力以及思辨性回應能力。綜合學界的各種觀點,媒介素養教育可以解釋為:是以提高大眾媒介素養為目標,致力于培養普通民眾正確認知、判斷和使用媒介的素質養成教育。在新媒體背景下,為了應對新媒體的不斷發展,新聞專業學子媒介素養的提高顯得迫在眉睫。
二、當代大學生的媒介素養現狀及成因
根據對廣西外國語學院、南寧師范學院、廣西中醫藥大學200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借鑒了我國當前已有的相關研究與結合自身情況,筆者發現,我國大學生媒介素養現狀部分如下:
1.媒介娛樂化
調查發現,每天使用手機時長2-3小時的同學占比50%,使用5小時以上的占比37%;有52%的大學生會使用手機刷微博、朋友圈與瀏覽購物網站、37%的學生喜歡聽歌、看視頻。日常的課堂上、會議上或者在食堂里排隊打飯,“低頭族”也總是占大多數,甚至走在校道上,都能見到不少同學邊走路邊使用手機打游戲、刷視頻。這可以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大學生對于手機、互聯網等新媒體的依賴,且在內容上多傾向于消遣娛樂,甚至有些學生離開了網絡就覺得無所適從。
2.缺乏思維能力與獨立思考能力
通過對“是否了解媒介素養”的問題調查發現,不了解人數占比52%,其中包括部分新聞專業學生。結合調查與自身實際,筆者發現,許多同學在面對一些社會重大報道時的思維水平與判斷力有待提高。不少同學明顯受到網絡自媒體等“媒介審判”與“煽情化”的影響,帶有極端思想言論,對此類案件認識不全面,不能深刻、準確、全面地認識問題,表現出對媒介的分析能力與鑒別能力不足,獨立思考能力不夠。
3.學生法律知識欠缺與網絡道德行為失范
根據調查問卷顯示,喜歡在網上看新聞報道的人數占比87.5%;喜歡在網絡上轉發轟動消息的人數占比48%?,F實中,不少大學生對媒介法律的認識相對較弱,平時也很少去了解關于媒介方面的法律法規,導致媒介道德自律意識較低,表現在許多同學在網絡上轉載文章報道時不能夠詳細的標注文章的出處,對他人著作權的保護意識較低。
而在新媒體時代,網絡語言成為個體表達觀點、宣泄情感、彰顯個性的手段,部分大學生憑借網絡言論自由,喜歡在貼吧、論壇或者在新聞報道評論區發表攻擊性語言、粗俗語言和下流語言,嚴重缺乏網絡道德自律,觸犯了網絡道德底線,降低了大學生網絡道德水準,損壞了大學生的網絡道德風貌。
4.輕視新媒體的傳播力與影響力
媒介在社會生活中產生著巨大的作用,它在各個領域扮演著各種各樣的作用。在生活實際中,筆者發現身邊的部分同學對“新媒體”的認識仍然不足,例如在對待社會敏感事件時表現出
“不就是說了一兩句不該說的話嗎?”“不就是隨便轉發了一條消息嗎?“等如此不負責任的態度,意識不到媒介在整個社會所起到的巨大作用。
三、當代大學生媒介素養存在的問題
根據以上調查研究分析,我們可以把新媒體時代背景下大學生媒介素養問題梳理如下:
一是大學生媒介素養普遍不太高,但對媒介素養教育有較大的興趣和期望;
二是大學生媒介素養方面思想欠缺,教育理論與實踐脫節嚴重,從而未能給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媒介使用氛圍;
三可以看作是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并未得到高校的足夠重視,導致學生雖然在學校接觸新媒體,但卻未養成使用的好作風;
四是在中國國情下的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體系還未建立,教學理念和方法較落后,衍生出的另一問題是師資不足。
四、當代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的突圍方式
1.以學生為中心
高校在教育中要注意以學生為主體,特別要注重網絡安全問題,將社會主義法治精神貫徹到底。激發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促進大學生的全面發展。在教育過程中既要注重學生的獨立思考和自我教育,又要注重對其的價值引導,引導他們明辨是非,培養學生對傳媒社會的責任感與能動參與精神,真正深入學生,了解學生的思維與學習狀況,及時跟進與更新教學方式方法。
2.國家推動
新媒體時代的網絡信息錯綜復雜,國家應進一步明確新媒體時代背景下相關的網絡法律法規,充分利用新技術加強“紅色網站”建設,擴大網絡宣傳教育陣地,營造良好的社會媒介素養氛圍,以推動提高大學生特別是新聞學子的社會責任感,把互聯網建設成為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新陣地。
3.加大高校實施媒介素養教育的力度
第一,課堂學習是督促大學生接受媒介知識的重要手段,高校要構建科學、系統的課程體系,比如媒介知識、媒介道德倫理、媒介法律意識、媒介心理健康等。這種課程模式既可以讓學生循序漸進地接受媒介素養教育,又可以避免因資金匱乏、教材短缺而不能開展教育的尷尬局面,可以及時將媒介素養教育內容傳遞給廣大學生;
第二,加強師資隊伍尤其是新聞專業的師資建設。媒介素養教育的成功開展離不開廣大教師的積極參與,高校應根據新媒體環境的特點,組建一支思想品德高尚、技術業務過硬的專職媒介素養教育師資隊伍,提高他們利用新媒體開展教育工作的水平和能力。同時還要加強師資隊伍的考核,對他們的媒介素養專業理論知識、媒介技術和操作能力及職業道德等方面進行定期、雙向考核評估,形成良性競爭,從而整體提升高校師資的媒介素養水平。
第三,新聞學子的自我提高,大學生是媒融時代的代表,將在未來新媒體行業占據主要地位,對于新聞專業的學生來說,新媒體便是將來的工作陣地。自我豐富與提高,不斷吸收新知識、掌握新技能本就是新聞人應該具備的基礎能力,因此,我們應在現有資源的情況下,培養自我的獨立思考能力、判斷力、新聞敏感性以及認真學習專業技能,同時,還要注意培養自己的人文關懷,注意在日常學習相關的法律法規知識,如此,才能不盲目、不跟風、不落后,成長為一名有責任、有理想、能為社會做貢獻的新聞工作者。
參考文獻:
[1]左琦琦,網絡強國戰略下提升大學生媒介素養研究[D].黑龍江:黑龍江大學,2019
[2]劉荃,試論媒介環境下青少年道德觀的生成[J].新聞知識,2004(01).
[3]何瀾,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問題研究[D].西安:西安科技大學,2016
[4]彭蘭.新媒體導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5](美)詹姆斯·波特,媒介素養(第4版)[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9
[6] JamesCurran. MediaAndPower, Routledge, 2002: 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