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潤全
摘要:興趣是積極認識某種事物或從事某種活動的心理傾向。為了使大學生能對體育由無趣到有趣,由有趣到樂趣,由樂趣到志趣。本文在分析大學生體育學習興趣特點的基礎上,試圖根據大學生學習體育的興趣特點,圍繞如何培養大學生的體育學習興趣提出個人觀點,以供同行在開展學校體育工作過程中參考。
關鍵詞:體育;興趣;培養
1引言
體育是學校教育的組成部分,學校體育又是學生終身體育的基礎,運動興趣的培養以及運動習慣與參與意識的形成是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和終身堅持鍛煉的前提。在全面貫徹教育方針,落實素質教育,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學習潛能,提高學生終身體育意識,是21世紀我國學校體育發展的趨勢。所以,學校體育和教師必然要主動地適應社會變化的這種要求。在知識經濟時代,社會競爭越來越激烈,人的生存質量更加取決于個人實力。如何提高人的競爭力,“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大學生是祖國未來建設者。為此,培養大學生體育學習的興趣,勢必成為學校體育中的一個重要課題。
2大學生學習體育的興趣特點
2.1具有廣泛性
學生進入大學后,隨著學習的深入,知識范圍擴大,求知欲不斷增強。他們不但關心課內學習與鍛煉,而且關心課外體育活動及班級、校際之間的各種比賽對于學校及社會附近的各種體育活動和比賽,許多大學生也很感興趣。教師要善于幫助學生擴大他們的興趣,并把這種興趣轉移到課堂學習中去。
2.2具有更大的選擇性
大學生對各種運動項目有不同的興趣和選擇。如男生多喜歡活動量大,競賽性強的運動項目,像球類、武術等;女生則喜歡動作強度不大,姿勢優美、節奏韻律感強的運動項目,像藝術體操、瑜伽、跳繩及某健身項目等。
2.3具有一定的深刻性
由于年齡的增長,知識水平及認識能力的提高,大學生逐漸對一些動作較為復雜,具有一定技巧性的教材產生興趣。在學習技術動作時,他們不再滿足于掌握動作要領,而且希望了解動作的原理,知其所以然,這樣,大學生學習體育的興趣就會越來越深刻。
2.4具有連續性
許多學生學習體育的興趣在小學、初中、高中階段便有了。到了大學階段,隨著教學環境和教學條件的改善,他們的興趣變得更加深刻而穩定。
3大學生學習中體育興趣的培養
3.1進行學習目的的教育
對于一名學生來說,如果對自己學習的意義不明白,自然不可能對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因此要使他們知道自己所學的每項知識和專業技能的目的,以及這些知識技能對自身及社會的意義,喚起他們的間接興趣。
3.2激發學生的美感,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
如在健美操練習時,使學生建立一定的節奏感和韻律感,及動作完美所引起審美的情緒。組織學生觀看體育比賽、表演,如各種球賽、藝術體操、健美比賽、開幕式、閉幕式等。同時,體育老師要用高尚的情操,廣博的知識和健美的體魄、優美的示范,給學生以積極的影響。教師應利用這種潛移默化的影響來培養學生對體育美學興趣愛好。既能達到教育功能,又有強烈的審美作用,從而獲得好的教學效果。
3.3注意體育教學的趣味性
體育課的組織形式要生動活潑,多樣化,教學手段靈活,不斷改變作業條件,允許學生個性發展和愛好的選擇。凡是優秀的體育教師都善于利用風趣、幽默的課堂語言和各種教法手段(對比法、比賽、游戲法等)來提高學生學習的情緒。只要課中出現新異的教學內容和方法,學生就會精神振奮,躍躍欲試,利用青年學生的這種心理就能有效地誘發學生興趣。
3.4在運動實踐中培養興趣
體育教師應根據學生的特點,正確合理地組織體育教學和體育活動,使學生對于體育活動既有直接興趣,又有間接興趣。遵照循序漸進的原則,由易到難地安排教材內容。讓學生經過努力可以看到和達到預想的效果,并產生愉快的情感體驗。此外,提供必要的設備,方便學生鍛煉,使其在體育課之外也有活動的機會,從而在直接進行的運動中培養對運動的濃厚而穩定的興趣。
3.5運用榜樣激勵法來培養興趣
利用本校及周圍的典型事例和人物作為榜樣,對學生進行教育。因為榜樣具有極大的感染力,吸引力和鼓動力,而青少年又富有模仿性,愛效仿父母、師長,愛學習有威望的同學,尤其崇拜成功的體育人物,所以體育教師應善于發現、培養和宣傳體育先進個人與先進集體。
3.6重視反饋作用
學生在學習中,及時了解自己的學習結果,了解自己所學知識的應用成效,糾正錯誤技術動作以及完成質量好壞等,都可以強化學生的學習興趣。因為學生看到自己的進步,會激起進一步努力學習的愿望,看到自己的不足,與可以激起克服缺點的決心。
4建議
“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興趣是在需要的基礎上產生和發展起來的。激發學生的需要和設置必要的誘因,對引起學生的體育興趣,都具有同樣的重要性。體育教師應具備這種能力,不斷激發和培養學生的興趣,引導他們由無趣到有趣,由有趣到樂趣,由樂趣到志趣的更高認識。
參考文獻:
[1]曲宗湖,揚文軒.學校體育教學探索[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0.1.
[2]鄭華偉.賴天德,充分發揮學校體育在素質教育中的作用[J].體育教學,2000,(1).
[3]楊文軒.21世紀高校體育的改革和發展[J].中國學校體育,2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