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施杰 李岱潤 劉衍霞 黃霄涵
摘要:安全監理是建設工程監理的一個重要分支。安全監理的主要任務是指監理單位貫徹落實國家安全生產的方針政策,督促承包商按照工程建設安全規定、規程組織施工,消除施工中的冒險性、盲目性和隨意性,落實各項安全技術措施,有效地杜絕和控制各類安全隱患、各類傷亡事故,確保工程安全目標的實現。
關鍵詞:工程建設;安全生產信息;共享機制
建筑業的發展引起了政府的極大關注,政府未能在實踐中充分履行監督職能。在實踐中,沒有建立生產安全信息交流機制,盡管政府通過了建筑業生產安全立法,但其內容仍然不足。在安全方面,政府還意識到有必要加快生產安全信息交流機制,以提高工程質量。政府必須建立適當的機制,分享關于生產安全的信息,并促進建筑業的發展。
1 激勵理論
激勵理論的目的是通過滿足成員的精神需求來激發熱情和實現本組織的目標。如果政府希望建筑公司合作開展自己的工作,并促進建立生產安全信息共享機制,建筑公司應被視為人,并應得到實現其目標的各種獎勵。由于作者主要側重于建筑公司的研究,因此,獎勵理論可以劃分為經濟獎勵理論。這兩個理論共同確定了政府在建立生產安全信息共享機制方面應遵循的方針,政府應據此建立相應的生產安全信息共享機制。
2 建立工程建設安全生產信息共享機制的策略
政府建立生產安全信息交流機制,可以使建筑業更好地管理建筑過程。減少事故發生率和促進建筑企業的長期發展.在傳統的安全部門,政府在有效管理建筑企業方面遇到了困難,這可能使尋找工作或缺少工作變得困難。在新的時期,政府應加速建立安全生產信息共享機制,以確保社會的穩定和凝聚力。
2.1 完善安全生產信息共享機制的相關法律法規
近年來,我們的立法和規章得到了改進,所有行業都有相應的法律保障。特別是在建筑業,由于政策不完善和獨特,阻礙了建筑業的發展。為了大幅度改善信息基礎設施,確保對建筑公司實行更全面的控制。政府應改進信息安全立法和條例,大力支持建立生產安全信息共享機制。生產安全在實踐中并將其納入其所有活動中,以便利建立生產安全信息交流機制。政府應當對建筑公司進行徹底調查,并調查其實際工作情況,以便為后續行動奠定基礎。
2.2 建立安全生產信息共享平臺,并不斷完善其功能
隨著我國信息技術的發展,支持這些技術的必要性越來越大。在這方面,政府建立的生產安全信息共享機制也可以得到改進。因此,政府應雇用合格的技術人員,并在研究方面投入大量資金,以加速建立信息共享平臺。在傳統的生產安全信息管理框架內,政府只能在個案基礎上獲得建筑企業生產安全信息。以一種不僅極其無效而且可能導致錯誤的方式建立共同平臺將使政府能夠對建筑公司實行更有效的管理和全面控制。信息的形式,包括資格信息、項目信息等,應加以合并,以便利政府監測。
3 工程建設安全生產信息信用評價的策略
安全生產信息共享機制能夠將建筑企業的安全生產信息進行公開,從而方便接受來自于企業外部的監督[5]。政府除了建立共享機制外,還應當建立合理的信用評價體系,確保建筑企業充分關注自身的安全生產工作,保障其質量以及可行性。為此,政府應當明確信用評價體系的具體含義,并且加快其建設。信用評價體系的第一步為評價指標的確定。政府應當明確建筑企業在施工過程中的安全因素,并且將這些因素進行總結與歸類,確定為評價指標。由于工程建設具有許多不確定性因素,所以政府應當結合建筑企業的實際情況,對評價指標不斷作出改進,從而確保評價指標的時效性。評價指標具體來講又可以被分為六大因素,分別是企業素質、個體安全行為能力、應急管理能力、以往安全事故次數、政府監督以及社會監督。這六個指標共同構成了安全生產信息信用評價體系,影響著企業的方方面面。政府應當仔細審查建筑企業的六指標,并且作出科學合理的評價,只有這樣才能推進安全生產工作的深入發展。信用評價體系的第二部為評價等級的建立。政府應當根據六指標的綜合得分,推斷出企業的信用等級,并且對不同等級的企業制定不同的優惠政策,以此鼓勵企業能夠向更高等級的信用邁進,從而推進企業的安全生產。這樣的方式充分體現了激勵理論的可行性,有利于推進建筑企業的發展。
4 結語
建筑公司應認識到生產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并確保其可持續性。更好地理解任務和減少事故風險。應用獎勵理論,建立生產安全信息共享機制,評估建筑部門的信用,可以促進建筑業的發展。建筑公司和減少事故風險。
參考文獻:
[1]張建設,張晶然,靳靜等.基于信息共享的工程建設安全監管激勵機制研究[J].工程管理學報,2016,30(05):126-130.
[2]吳微珊.工程建設安全生產管理創新[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5 (02):129.
[3]陳志輝.安全生產預警信息體系的構建與實施[J].商品與質量,2017 (17):294.
[4]臧明春.論通信工程安全生產管理的方法[J].信息通信,2016(10): 226-227.
[5]高朋朋,劉彥辰.建筑施工安全生產信息化管理面臨的問題及對策探討[J].建筑安全,2016,31(01):3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