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亞瓊,楊 清,尚維軍
(甘肅農業大學財經學院,甘肅蘭州 730070)
2017 年10 月18 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解決三農問題的關鍵[1]。2017 年12 月29 日,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2]。《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于2018年2 月4 日正式公布[3]。李克強總理在2018 年3 月5 日作政府工作報告時提到,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勢在必行[4]。2017 年9 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支持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的實施意見》[2]。在抓好脫貧攻堅硬任務的同時,統籌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即攻克深度貧困,力促鄉村振興,二者是相互促進,有機統一的。截至2020 年3 月,甘肅省31 個貧困縣摘帽退出,共減少貧困人口93.5萬人,貧困發生率下降到0.9%,減貧取得了很大成效,但是甘肅省目前還有8 個貧困縣未脫貧,這其中包括臨夏回族自治州的兩個縣,臨夏縣和東鄉縣。因此,研究臨夏回族自治州的貧困問題在當前具有現實意義和針對性。旅游業憑借其關聯度高,帶動性強,成為我國精準扶貧的主要方式,截至2019年,臨夏回族自治州接待游客量2 672 萬人次,同比增長29.8%,旅游業收入131.1 億元,增長38.8%。然而,臨夏回族自治州旅游業發展相對較晚,旅游基礎設施不完善,現代化水平低,貧困人口受益度不高等問題仍存在。研究旅游精準扶貧有助于臨夏回族自治州貧困人口盡快脫貧,為臨夏回族自治州鄉村發展提供借鑒。
臨夏回族自治州有回族、漢族、東鄉族、保安族、撒拉族、土族、藏族等31 個民族,總人口為205.88萬人,其中少數民族人口占總人口的59.7%,保安族和東鄉族是甘肅特有少數民族,以臨夏回族自治州為主要聚居區。臨夏回族自治州旅游資源豐富,具有濃厚的民族風情,古跡眾多,歷史文化悠久,歷史上就是古絲綢之路南道要沖、唐蕃古道重鎮、茶馬古市中心。臨夏回族自治州自然條件差、交通不便、基礎設施差、經濟基礎薄弱、貧困程度深,截至2019年,臨夏回族自治州貧困人口為3.25 萬人,貧困發生率為1.78%;截至2020 年3 月,臨夏回族自治州還有2 個貧困縣臨夏縣和東鄉縣未脫貧。由此可見,該區域是甘肅省脫貧重點區域。
為客觀評價,邀請專家對指標體系的重要性做分析,設計臨夏回族自治州旅游精準扶貧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的權重。設計權重之后,通過咨詢專家,得出旅游扶貧績效評價指標體系重要性的比較結果,四位專家由微觀到宏觀,分別把指標要素層、指標層、準則層看作獨立的單位做出權重,并且權重之和為1,對具體指標給出權重,得出各專家對指標權重在準則層和各準則層下指標要素層之間的分配方案。
從宏觀角度來看,旅游對臨夏回族自治州精準扶貧的效果是重大的,其指標權重達到0.716,從微觀的角度來看,其指標權重達到0.284;該指標實現了居民收入水平明顯增加,并且為居民提供了大量的就業機會,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說明臨夏回族自治州居民對旅游扶貧的滿意度較高。如表1 所示。

表1 準則層權重分配表
四位專家對經濟指標、旅游深度指標、旅游經營效果指標給出了較高的權重,說明旅游產業促進了臨夏回族自治州有良好的發展態勢并且促進了當地經濟發展,使得當地貧困居民受益,居民的滿意度較高,支持政府發展旅游扶貧。但是環境指標、文化指標、社會指標的權重較低,表明旅游產業發展過程中存在一定的問題,如生態破環、文化遺產被破壞、教育水平低下等。如表2 所示。

表2 指標層權重分配表
旅游業的發展對扶貧的效應明顯。四位專家分別對當地經濟增加量、當地人參與旅游扶貧的滿意度、旅游占GDP 的比重,三者權重較高,旅游業的發展帶動了當地經濟發展,當地貧困人口受益,促進當地貧困收入增加,擺脫貧困。與之相對應的參與旅游從業人員的服務水平、參與旅游服務人員的知識水平、基礎設施新增量、三個指標的權重最低,說明當地旅游業的發展受到基礎設施不完善、缺乏相應的旅游管理的人才、教育水平低下等因素的困擾,需要急需解決。如表3 所示。

表3 指標要素層權重分配表
通過梳理現有研究成果[5-8],結合鄉村振興戰略的“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20 字發展要求,本文在參考馮曉兵和宋秋(2018)[9]、蔡瓊等(2019)[10]的基礎上結合臨夏回族自治州旅游扶貧中的實際情況設計指標,采用德爾菲法邀請專家對評價指標進行檢查和指導,盡可能減少指標設計的主觀隨意性,保證指標設計的科學性和全面性,最后,構建了臨夏回族自治州旅游扶貧績效評價指標體系,該指標體系由20 個指標要素層、6 個指標層,2 個準則層組成的(見表4)。
1.構造判斷矩陣
根據規定的(1-9)定量化標度,設計旅游扶貧績效評價指標判斷矩陣如表5 所示。
運用層次分析法中的成對比較法和1-9 尺度表對要素與要素之間的重要性結果進行比較,再結合Yaahp 軟件兩兩比較結果構成的矩陣稱。如表6所示。

表4 臨夏回族自治州旅游精準扶貧績效評價指體系權重分配表

表5 成對比較法和1-9 尺度表

表6 二級指標判斷矩陣
2.通過計算指標層權重,再進一步計算指標體系各要素的系數(見表7)

公式(1)中,n 為矩陣的階數,Wi矩陣列向量歸一化,行和歸一化后得到,矩陣A 和Wi相乘得到(AW)i,最終得到最大特征根。
(2)計算一致性指標CI

CI 越大,不一致性越嚴重;CI 接近于0,有滿意的一致性;CI=0,有完全的一致性。
(3)衡量CI 的大小,引入隨機一致性指標RI

表7 隨機一致性指標RI(Saaty 計算結果)
(4)一致性比例CR

(5)計算結果
(1)根據上述績效評估模型,臨夏回族自治州精準扶貧宏觀績效為0.666 7,其中經濟指標為0.263 0,社會指標為0.113 0,文化指標和環境指標分別為0.159 3、0.131 5。表明經濟指標仍是影響精準扶貧成效的重要方面,特別是當地居民收入增加和就業增加兩個指標,權重為0.057 5、0.035 1,在經濟指標整個構成中權重較大;其次為文化指標、環境指標和社會指標。鄉村振興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堅持鄉村全面振興。但在旅游精準扶貧實施過程中存在生態破壞,環境污染,基礎設施不完善,缺乏相應的管理人才等問題。甘肅省生態環境較為脆弱,為使臨夏州旅游業可持續發展,保護當地生態顯得尤為重要。社會指標雖然比重較小,但涉及到的是基礎設施建設等內容,對旅游精準扶貧而言其影響力不可忽略。微觀績效權重為0.333 3,其二級指標旅游深度指標權重是0.111 1,旅游業經營效果指標權重為0.222 2,旅游經營效果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旅游精準扶貧成效,當地人參與旅游扶貧的滿意度指標和當地人對旅游扶貧的支持度權重均為0.055 6,表明臨夏回族自治州當地人較認可以及支持旅游精準扶貧;當地人旅游扶貧中的受益度權重為0.111 1,該項數據表明旅游精準扶貧效益在臨夏回族自治州還未完全顯現,今后應根據旅游市場需求不斷完善旅游精準扶貧產業鏈。結合專家所給權重,綜合數據顯示臨夏回族自治州旅游產業的發展對當地的扶貧績效明顯,旅游扶貧在臨夏回族自治州發展較好,在帶動餐飲、住宿、交通等其他相關產業發展的同時,增加了當地居民的收入,使大多數貧困人口擺脫貧困,逐步解決“兩不愁,三保障”。
(2)在宏觀指標體系當中,經濟指標為0.263 0,社會指標0.113 0,文化指標0.159 3,環境指標0.131 5,經濟指標績效最高,其中恩格爾系數指標最高,當地居民收入次之,說明旅游業的發展帶動了當地經濟發展,使得當地貧困居民的收入提高,生活水平得到改善;相比之下文化指標發展較好,帶動了文化產業的發展;但是社會指標最低,其中基礎設施最低,通公路率次之,旅游扶貧產業發展過程中缺乏正規的客運車輛,部分景區的水泥道路少,影響交通流量。
(3)相比之下,微觀指標當中,旅游深度指標為0.111 1,旅游經營效果指標為0.222 2,當地貧困人口在旅游扶貧產業實施過程中受益度較高。在兩個指標體系中,參與的旅游活動指標績效最低,當地參與旅游的活動較少;旅游從業人員的服務水平和知識水平較低,缺乏全面的服務體系、相應的旅游管理人才和人才培訓機構,旅游服務質量停滯不前,對當地旅游的發展有一定的影響。與此同時,交通等旅游基礎設施不完善,有的景區路途較遠,沒有專線的大巴;旅游經營效果指標最高,其中,當地居民從旅游當中的受益度高,相比之下當地居民的滿意度和支持度較低,說明當地貧困人口對旅游扶貧受益度較高,但當地居民對旅游扶貧的滿意度和支持度較差,表明旅游扶貧工作缺乏精準管理和精準識別,當地貧困居民的參與度不高,使得當地貧困居民對旅游扶貧工作的支持度下降,旅游精準扶貧的效果受到一定的影響。
本文將深度貧困地區的脫貧路徑置于鄉村振興戰略背景,通過對臨夏回族自治州旅游精準扶貧績效評價,結合專家給出的權重進行指標分析,得出以下結論:近些年臨夏回族自治州的旅游產業對扶貧的效應明顯,但在旅游業發展過程當中存在一定的問題。總體來說,旅游業的發展帶動了相關產業的發展,提高了當地居民的收入,使得當地貧困居民受益度較高。但是旅游扶貧的發展受到一些因素的制約,主要表現在缺乏大型旅游活動,使得旅游產業結構單一;基礎設施不完善,主要是在道路硬化和缺乏正規的運輸客車,停車位不足;旅游業的發展沒有相匹配的管理制度,缺乏管理人才:旅游業的發展導致生態被破壞,環境被污染;貧困居民受益度不均衡,對旅游扶貧的支持力度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