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琳,劉 俊
(南京林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江蘇南京 210037)
食品行業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但關注我國食品行業現狀會發現食品安全事件頻發,這不得不讓人們對于食品安全問題更加關注。部分企業由于利益的驅使,昧著良心將有毒的物質投入到食品生產中,給社會造成了極壞的影響,給人們的健康帶來了危害[1]。這種情形讓社會和廣大消費者對于良心食品企業的呼聲越來越大,讓更多人對于食品行業社會責任的披露有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基于35家食品企業130 個數據樣本,通過構建模型,研究食品制造企業社會責任和企業財務業績的關系。
之前很多學者就食品上市企業的社會責任和財務業績之間的關系進行了大量研究。溫素彬和方苑(2008)[2]通過研究表明,雖然社會責任與財務績效相關,但目前我國大多數企業在社會責任承擔這方面意識薄弱,不具備主動承擔的積極性,長遠意義來說,企業承擔社會責任對于財務績效是有積極正面影響的。陳可和李善同(2010)[3]通過對利益相關者和管理過程等理論進行研究,將社會責任分成了五個方面,其研究表明并非所有企業社會責任視角對于財務績效有提升的作用,不同要素的重要性也不相同。彭小珈等(2016)[4]主張承擔相關的責任有助于企業迅速提高財務績效,同時企業應該考慮相關者的利益。楊皖蘇和楊善林(2016)[5]兩人以中小型企業的年報數據作為樣本,研究表明,承擔社會責任的企業規模的大小對企業短期財務績效無負面影響,但從長期財務績效的角度來說,大型企業與之呈正相關關系,小型企業則是負相關關系。許倩倩(2018)[6]通過對65 家食品上市公司的研究得出食品行業企業績效越好,企業越傾向于承擔社會責任的結論。
食品行業受消費者的喜好影響較大,如今消費者對于健康飲食的越來越重視,具有保健功能的產品更受青睞。企業只有堅持推陳出新、拓寬銷售渠道,才能獲得市場份額,獲取更高的收益。總之,食品行業的經營環境較復雜,企業要發揮自身優勢力量,積極投入到市場的競爭中去。
1.食品安全問題頻發[7]。國內之前曾多次出現過食品安全問題,利益至上的無良商家追求低成本、高收益,使用對人體有害的物質進行食品的生產,無視消費者的身體健康,破壞了整個食品行業的秩序。
2.環境污染嚴重。一些會產生污染的企業在建廠時,沒有進行相應的環境影響評估。隨意排放、傾倒生產垃圾,導致周邊環境逐漸被污染和破壞,產生不可逆的負面影響。
3.食品行業質量安全控制體系不完善。雖然我國已有相關的食品行業標準,然而由于部分標準制定滯后、不規范、存在偏差等,或者是行業應該有的質量安全體系缺乏、不規范等,導致部分食品安全質量不過關。
4.企業誠信水平低。不少商家為了吸引消費者的注意,進行虛假宣傳,夸大的廣告宣傳效果和實際產品的差距只會引起消費者的不滿情緒,導致企業形象的坍塌。
本文選取的因變量是總資產報酬率。總資產報酬率這一指標越高,資本利用率越高,財務績效越好[8]。
本文將企業對社會的責任分為五個維度,分別是股東、員工、政府、債權人和顧客,并選擇相應的指標作為衡量社會責任履行程度的標準。
1.本文選擇每股收益作為指標衡量企業對股東的社會責任
每股收益=凈利潤÷總股數
2.本文選擇員工獲利水平作為指標衡量企業對員工的社會責任
員工獲利水平=支付給員工以及為員工支付的現金÷營業收入
3.本文選擇綜合稅率作為指標衡量企業對政府的社會責任
綜合稅率=(營業稅金及附加+所得稅費用)÷營業總收入
4.本文選擇現金流量負債比率作為指標衡量企業對債權人的社會責任
現金流量負債比率=經營活動現金凈流量÷負債總額
5.本文選擇營業成本率作為指標衡量企業對顧客的社會責任
營業成本率=營業成本÷營業收入
基于上文所做出的研究假設和選取的衡量指標,構建多元回歸模型:


表1 變量信息表
基于證監會的行業分類,本文選取食品制造企業為研究對象,選取2014—2018 年的相關數據。通過排除財務數據不完整的企業,刪除數據異常的企業,最后得到35 家食品制造公司共130 個樣本。數據來源主要為國泰安數據庫,使用的數據分析軟件為SPSS 23.0。
本文基于相關理論的研究分析,將與企業財務績效相關的利益相關者分為股東、員工、政府、債權人和顧客這五個方面,并提出相關的研究假設:
股東是企業的實際管理者,有權參與決策,并獲得企業的紅利,股東對企業的期許是希望企業能給他們投入的資本帶來增值的效益。企業積極承擔對其股東的社會責任,及時將股利分給股東,能提高他們對公司長期發展的信心,從而增加投資,擴大企業規模,不斷占據行業市場,獲得更高額的收益[9]。
假設1:企業積極承擔對股東的社會責任有利于促進企業財務績效的提高。
員工是企業經營發展的主體力量,高質量的員工團隊對于企業未來的發展有積極的促進作用,所以企業應多關注員工的切身利益,如及時發放工資報酬,不定期的團建福利,給員工提供培訓的平臺,提供晉升得機會等。這些行為都會增加員工對于企業的信任感,只有這樣才能不斷增加企業的凝聚力,進而提升提高企業的財務績效。
假設2:企業積極承擔對員工的社會責任有利于促進企業財務績效的提高。
企業的發展離不開政府部門的支持,政府不僅能為企業的發展提供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還能為企業提供各種優惠和便利,如稅務優惠、人才引進等。企業在經營過程中要按時納稅,避免偷稅漏稅的行為,遵紀守法的企業能獲取政府的支持。
假設3:企業積極承擔對政府的社會責任有利于促進企業財務績效的提高。
沒有資金的支持,企業的正常經營和擴大規模是無法實現的,而債權人就為企業提供了大量資金。為了維持資本的持續流入和公司的長期發展,企業必須積極履行對債權人的義務,及時償還債權人的借款和利息,才能向債權人傳遞出企業經營良好的信號以獲得更多的投資[10]。
假設4:企業積極承擔對債權人的社會責任有利于促進企業財務績效的提高。
顧客是食品公司產品的消費者,對于公司的發展極為重要。食品行業最大的特點就是受消費者喜好的影響較大,產品質量的高低、口味的好壞對于顧客的購買意愿有很大的影響,所以企業要加大成本的投入,生產出令顧客滿意的產品,并搭配優質的服務,才能加大市場占有率,獲取高額收益。
假設5:企業積極承擔對顧客的社會責任有利于促進企業財務績效的提高。
首先,對本模型進行描述性統計分析。資產報酬率的最小值為-0.213 1,最大值為0.260 2,標準差為0.084 6,說明整個食品制造行業資產報酬率相差不大。每股收益的標準差為0.455 0,說明食品制造企業之間發展差異較大。員工獲利水平平均值為12.34%,標準差為0.060 2,整體表現還是較為穩定的,整個行業對于員工的福利關注度較平穩。綜合稅率的最小值為-12.8%,最大的也僅為7.97%,負值可能是因為納稅返還過高超過當年需要繳納的稅款;平均值為2.82%,標準差為0.025 5,說明整個行業對于政府責任的履行情況較差,需要多加大這方面責任的履行。2014—2018 年間食品制造企業現金流量負債率的最小值為-2.213 3,最大值為2.355 5,平均值為41.62%,說明企業之間極差較大,發展不平衡,而且部分企業經營所產生的現金只能夠覆蓋四成左右的負債,這對于債權人利益的保障較為困難。衡量顧客承擔社會責任程度的指標營業成本率的最小值為32.34%,最大值為99.63%,平均值為64.81%,說明行業整體對于成本投入方面較為關注,在食品問題頻發的現在,大多公司已經意識到承擔對顧客社會責任的重要性,但是部分企業的成本投入占比過大可能會產生問題。

表2 描述性統計分析

表3 相關性分析

表4 模型匯總
由表3 的相關性分析可知,從相關系數來看,每股收益、綜合稅率、現金負債率和總資產報酬率之間的系數為正,所以他們之間在5%的標準上呈正相關關系,這與前文的假設基本相符。同時,員工獲利水平、營業成本率和總資產報酬率的相關系數為負,所以他們之間在5%的標準上呈負相關關系。究其原因,可能是企業過度投入成本、提升員工工資水平福利等,增加了公司經營方面的成本,加重了負擔,對于財務績效產生了負面的影響。
分析整個模型的擬合結果,表4 中R2為0.866,調整R2為0.858,也就是說本模型中回歸擬合的效果很好,5 個自變量對于因變量資產報酬率的解釋程度為85.8%。其中,F 值為110.714,與之對應的顯著性水平是0.000,小于0.05,由此可見該模型整體回歸效果較為顯著。同時所有自變量的VIF 值都小于10,所以不必擔心該模型共線性的問題。由表5可知,每股收益(X1)的回歸系數為0.126、綜合稅率(X3)的回歸系數為0.94,現金流量負債比率(X4)的回歸系數分別為0.010,所以可以得出X1、X3、X4與總資產報酬率(Y)呈正相關關系的結論,同時觀察每股收益(X1)和綜合稅率(X4)的sig 值可發現,都小于0.05,說明這兩個指標通過了顯著性的檢驗。現金流量負債比率(X4)與資產報酬率的相關性不顯著,說明企業及時償還債權人的借款對企業財務績效的提高影響較小。從回歸系數來說,員工獲利水平(X2)和營業成本率(X5)都為負數,所以X2、X5與被因變量資產負債率呈負相關關系,其中員工獲利水平(X2)通過了顯著性的檢驗,營業成本率的sig大于0.05,沒有通過顯著性的檢驗。企業成本投入比重過大的時候會加大企業的負擔,導致企業的財務績效下降。

表5 回歸分析系數
本文以2014—2018 年食品制造公司為樣本,基于社會責任的相關理論提出五個基本假設,通過對130 個樣本數據進行分析,得出以下結論:除了員工和消費者,企業對于股東、政府和債權人積極承擔社會責任,將會促進企業財務績效的提升。而對員工和消費者的社會責任,則與財務績效呈負相關關系,可能是企業成本投入比重過大,增加了企業的經營負擔,或者是更多的關注于提高員工的福利水平,對于財務績效有一定的影響。
企業承擔社會責任不僅是大眾對于有責任有擔當的良心企業的呼吁,更是企業自身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
1.食品企業要加強社會責任意識的樹立[11]。企業作為社會責任承擔的主體,要從觀念上改變原有的錯誤認識,企業的績效與社會責任并不沖突。可以通過講座培訓等方式加強對管理者社會責任意識的培養,認識到承擔社會責任是必要的手段。
2.健全食品安全方面法律法規的建設。我國對于食品安全的處罰還不夠完善,當違法成本低的時候就讓黑心企業有機可乘。所以要加強食品行業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規的建設[12],制定統一的食品安全標準,讓行業內的企業有標準可依據有法律可遵循。監管部門之間也要加強配合,及時通報危害社會、危害消費者的黑心企業。
3.加強社會監督。對于危害大眾健康安全的企業,通過開通輿論監督舉報通道,公開相關企業的信息。只有通過企業內部自律、外部監督管理共同促進,才能全面提高食品行業對于社會責任的履行[13]。
4.政府部門加強企業社會責任履行的引導。政府部門要積極引導食品制造企業承擔社會責任,制定相應的獎懲機制,如給予稅收優惠,充分調動企業的積極性。著力解決這些企業在承擔社會責任中出現的問題,推出相應的扶持政策,協助食品制造企業更好的承擔對社會的責任[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