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澤琨
(寧波大學商學院,浙江寧波 315211)
國際企業管理研究領域最著名的學者之一陸亞東教授曾經在中國管理學國際研究學會第三屆年會上發表觀點,認為中國宏觀環境的市場結構和制度在不斷地變化,同時中國市場和政府在不斷地變強,這些使得雙元觀在中國很重要。因此,我國的企業要想贏得成功不被打敗,就需要進行利用式學習來確保現在的客戶和市場,同時也需要探索式學習來應對新機會和新挑戰,這就是雙元觀。但是,從企業實踐來看,對于一個企業來說,其內外部資源并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是有限的,同時擁有探索性學習與利用性學習就會發生資源爭奪,這種現狀就會制約企業的持續發展,甚至形成一種風險。所以,深入研究雙元學習及其風險對處于復雜和動蕩環境中的企業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我國是一個素來崇尚陰陽互動與和諧平衡的國家[1]。陰陽思維起源于我國道家的哲學思想,《易經·系辭》中提到:“一陰一陽之謂道”,可見,世界上任何兩種相互對立又相互依附的事物,都可稱之為陰陽,如地與天、冷與熱、水與火、晝與夜。雙元學習類似于陰陽,一方面企業要存活下來,就需要利用式學習,另一方面還要考慮未來的發展,就需要探索式學習。兩者之間需要維持一定的平衡,一旦失衡就容易發生矛盾,就像陰陽八卦一樣。矛盾思維源自于中國古代的陰陽說。傳統的矛盾問題主要是從一元角度考慮,近幾年來,學界開始采用二元視角來分析,以實現魚與熊掌皆可擁有的狀態[2]。
雙元性(ambidexterity)原指人的雙手同樣靈巧。雙元性理論起源于組織進化理論。近年來,雙元學習越來越受到學界的關注,應用于技術創新、后發追趕、戰略管理等相關領域,并逐漸發展為一種主流范式。雙元學習作為組織學習的重要活動,對企業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但是也不可避免地會帶來一定的風險。目前從已有文獻來看,很少有學者對雙元學習的風險進行系統性的研究。
雙元學習是指企業在從事活動時既進行利用式學習又進行探索式學習的一種行為[3-4]。這種行為有利于企業充分利用發展的機會來進行持續穩定的發展,有利于后發企業實現創新追趕[5]。March(1991)[3]認為企業為了不被技術和市場所淘汰,既要能運用已有的資源,又要不斷探索新資源。對于探索式學習,其本質是追求新事物,通常用創新、搜索、風險、嘗試、柔性等詞語來表示的學習行為。對于利用式學習,其本質是對已有知識的運用,通常用效率、執行、提煉等詞語來表示的學習行為。
學者對這兩種學習方式有自己不同的看法。一些學者從知識角度出發,提出了相關觀點,如Levinthal 和March(1993)[6]提出探索式學習是對新知識的搜索,利用式學習是對已有的知識資源的利用。Rosenkopf 和Nerkar(2001)[7]認為探索式學習是與創新和學習有關系的行為,利用式學習是應用已有知識的行為。于海波等(2008)[8]與Rosenkopf 和Nerkar(2001)[7]的觀點相似,認為探索式學習是探索新的知識,而利用式學習則是利用已有的知識。還有學者從創新角度表明自己的觀點,如He 和Wong(2004)[9]認為探索式學習和利用式學習都是科技創新活動,探索式學習是進入一種新產品的市場,而利用式學習是鞏固已有的舊產品市場。Jansen 等(2009)[10]認為探索式學習是擺脫已有的知識,追求創新開發新市場與新顧客,利用式學習是對已有知識進行微小的創新,來滿足之前已有的市場與顧客。另外還有學者從獨特的視角——聯盟視角出發,Lin 等(2007)[11]認為探索式學習是通過探索式聯盟來和新的聯盟伙伴建立合作關系,利用式學習是通過利用式聯盟和已有的聯盟伙伴建立合作關系。另外,張玉利和李乾文(2006)[12]提出了雙元型組織的管理學本質是對組織悖論進行管理。從三個視角(組織理論、技術創新和戰略管理)研究了組織悖論管理。凌鴻等(2010)[1]提出了雙元性的結構視角、行為視角、矛盾思維視角、能力視角和組織間關系視角。這些都屬于靜態的視角。不同的是,彭新敏等(2017)[5]從雙元性的動態視角出發,打破了以往研究只關注靜態視角的慣例,為雙元性的研究指明了方向。這些學者的觀點相互交融使得如今的雙元性研究更加豐富,具有深度。

表1 雙元學習的含義
探索式學習和利用式學習的平衡包括在探索式學習和利用式學習上都比較高的平衡和都比較低的平衡,而探索式學習和利用式學習的不平衡包括兩者差異比較大的情況。根據已有學者的觀點,本文從平衡和失衡兩個視角出發,對雙元學習的風險進行如下分析。
對于大型企業來說,常常進行高強度的探索式學習和高強度的利用式學習。雖然這兩種學習行為保持了一種平衡的狀態,但是長期發展下去,資源的成本就會很大,企業需要付出較多的成本來應對這種成本風險。而對于一些資源匱乏的小企業來說,常常對利用式學習和探索式學習的投入較少,盡管在低水平上維持了平衡,但卻影響了企業的績效[12]。

圖1 平衡視角下的雙元學習風險框架圖
1.低探索高利用風險。對于一個組織來說,如果對探索式學習的投入少于利用式學習,就會產生低探索高利用風險。組織的這種學習行為不僅會帶來核心剛性[6],還會產生成功陷阱。其中核心剛性是指企業的知識和集合約束了企業的內部創新,企業的核心能力發生了失調所導致的;成功陷阱包括熟悉陷阱、成熟陷阱和相似性(接近性)陷阱。熟悉陷阱是指企業過度利用已有的知識和資源,難以獲取新的知識。成熟陷阱是指組織對某一領域的研究已經足夠深入,過于成熟化。相似性(接近性)陷阱是指組織只是利用其已有的知識獲得相似性的資源,而不會發生突破式創新。這種成功陷阱會使企業只進行漸進式創新,長期下來會使企業績效下降甚至面臨破產[13]。March(1991)[3]也曾認同這種觀點,指出這樣會使企業發生技術惰性,陷入一種次優的穩定狀態之中,最終會陷入僵化的狀態。Levinthal 和March(1993)[6]也提到有關技術的轉變問題,認為企業學習已有的知識會產生經驗,并且在短時間可以提高企業績效,但是會阻礙企業非本土經驗的學習,進而影響企業技術范式的進步。同時,這種學習方式會導致企業自我封閉,產生“路徑依賴”。企業員工會滿足于現有的狀況,缺乏對未來的規劃。企業沉浸在原有的技術范式中,落后于整個行業,從而形成技術惰性,阻礙企業的技術范式進步,相應地也會使該行業整體的技術范式得不到轉變,無法走在創新的前沿。在社會網絡中的網絡中心度會逐漸偏離,網絡規模越來越小,聯結強度逐漸變弱。
綜上所述,低探索高利用風險是指企業過度利用已有的知識和資源,難以改變技術范式,進而難以進行技術創新,會形成一種“燒焦模式”[12],這樣下去企業的能力就會維持原來的水平甚至遠遠落后于其他企業,從而會降低企業績效甚至被淘汰。對處于產品大批量生產階段的企業比較適用低探索高利用這種學習方式。
2.低利用高探索風險。對于一個組織來說,如果對利用式學習的投入少于探索式學習,就會產生低利用高探索風險。這種學習方式與低探索高利用學習方式一樣,也會產生陷阱,但是種類不同,是“創新陷阱”,會使企業進入“創新——失敗——無回報”的惡性循環之中[6],企業難以具有獨特的競爭力。這不僅浪費了企業的資源和知識,而且浪費了企業的時間成本和試驗成本[3]。使企業員工在心理上產生恐懼,擔心企業的未來發展,甚至還會形成一種負擔。最后,行業市場環境得不到進步甚至惡化,從而使企業社會網絡逐漸縮小,網絡規模變小,網絡中心度越來越偏離中心,這就不可避免地造成企業間信息不對稱,影響企業的進一步發展,企業績效越來越低。
綜上所述,低利用高探索風險是指企業過度將知識和資源用于新產品和新技術的開發,會形成一種“鄉村俱樂部”模式[12]。對處于新產品開發階段的企業比較適用這種低利用高探索的學習方式。

圖2 失衡視角下的雙元學習風險框架圖
資源是企業產生雙元學習風險的根源。當企業面對這種風險時,既可以從企業內部應對,也可以通過企業外部來規避這種風險。對企業內部來說,可以通過資源拼湊或整合來實現資源的高效利用,比如技術資源、財務資源等。還可以通過對員工的培訓來提高能力,挖掘優秀的人才。對企業外部來說,可以構建更大的社會網絡。Lavie 和Rosenkopf(2006)[13]主張企業能通過聯盟或者外包等外部方式來建立雙元性,使企業重新構建知識庫。
企業要加大學習投入力度并不斷進行調整。雙元學習的平衡是一個動態變化的過程。Benner 和Tushman(2003)[14]認為要在企業內部進行利用活動和探索活動。要根據自身發展的現狀進行合理調整,來應對多變的競爭市場。尤其是對企業員工要加大投入力度。同時要保持持續投入[15]。豐田在這方面的成功就是一個很好的案例,豐田鼓勵所有的員工都追求探索式學習和利用式學習,連從事日常管理工作的人員也不例外,每位員工都是企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都對企業有一定的貢獻[16]。情境雙元理論是通過組織情境鼓勵員工關心企業內部的沖突行為[17]。要求組織中的每個個體都需要追求探索式學習和利用式學習。結構雙元理論認為可以在企業內部建立不同的子單元,這樣可以得到更多競爭優勢[4]。也強調底層的員工要么進行利用式學習,要么進行探索式學習。
探索式學習和利用式學習要相互結合。探索式學習能夠促進利用式學習,利用式學習也能促進探索式學習。所以,兩者是互補的,需要相互結合才能發揮最大效用。在企業中,對新技術和知識的探索需要以已有的技術和知識為基礎,所以利用式學習是探索式學習的根本,另一方面,企業通過探索式學習獲得的知識和技術又可以來進行利用,這些新知識、新技術為利用式學習提供了很好的素材[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