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愛軍,張海鐘
(1.甘肅農業大學管理學院,甘肅蘭州 730070;2.蘭州城市學院教育學院,甘肅蘭州 730070)
隨著改革開放40 年的快速發展,綜合國力的不斷提高,農村基層建設發展取得了顯著的成就,但也有很多不足,農村的發展已經成為我國能否進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制約因素,國家“鄉村振興”戰略已經提出很多年,農民經濟收入的提高,而帶來精神層面的相對滯后,出現“文化墮距”現象,而破除農村“文化墮距”現象的有力方法就是加強農村社區文化的建設,而農村社區文化建設滿意度的調查是研究農村社區文化建設水平的現實依據和最權威的標準,通過農村社區文化建設滿意度的調查讓我們探析農村社區文化建設的真實面貌,發現農村社區文化建設中出現的問題,通過改進,來提升農村社區文化建設,改變整個地區居民的精神面貌。
關于社區文化的界定,目前學術界仍無統一定論,如鄭杭生認為,社區文化可以理解為人類的精神和物質的生活方式。吳文藻認為,社區文化是某一社區內的居民所形成的生活方式。奚從清認為,社區文化是指“社區居民在特定區域內長期實踐中創造出來的物質文化、觀念文化和制度文化的總和”,付明琴認為社區文化應包括環境文化、行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四個方面,通過已有研究筆者認為社區文化是相較社區衍生出的文化形式,它是指特定區域內社區居民在生活實踐中共同創造的具有本社區特色的精神財富,物質形態,共同價值觀的總和。社區文化是一種家園文化,它具有社會性,開放性和群眾性的特點,社區文化應該包括環境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精神文化。借鑒社區文化的定義筆者認為:農村社區文化就是農村特定區域內居民在社區實踐中共同創造的具有農村社區特色的精神財富,物質形態,共同價值觀的總和。根據已有研究筆者認為可以橫向把社區文化分為:城市社區文化,農村社區文化,城中村社區文化,城鄉結合部社區文化,而本文只探討農村社區文化,筆者借助社區文化和大量學者的已有研究認為:農村社區文化應包括農村社區環境文化,農村社區制度文化,農村社區行為文化,農村社區精神文化,這也是本文的邏輯框架。滿意度源于心理學,它是一種心理狀態,是指一個人對一段關系質量指標的主觀判斷,我們把滿意度的測評運用到農村社區文化建設中,以此來研究農村社區文化建設情況。
本研究數據來源于對隴南市X 鄉的實地考察,共發放問卷500 份,有效回收問卷486 份,有效回收率97.2%,由于筆者走訪過隴南市本地區域的很多農村,筆者認為本地區域農村仍然保留著傳統的很多特征,仍然以農耕為經濟基礎,以血緣,地緣關系為紐帶,同質性很強,因此筆者想通過調查本地一個特定鄉鎮,再在這個特定鄉鎮,抽取出社區文化建設好、一般、比較差的三個農村,來反映所調查鄉鎮的整體文化建設情況,通過這一特定鄉鎮的文化建設情況作為較完整的切片,把研究范圍推廣到鄰近鄉鎮及縣市,由于筆者調查區域為隴南市經濟、文化相對比較繁榮的鄉鎮,因此筆者認為,本次調查研究可以基本反映白龍江流域及甘肅省大部分的農村社區文化建設情況。筆者根據已有研究,把農村社區文化分為四個一級指標分別為:農村社區環境文化,農村社區行為文化,農村社區制度文化,農村社區精神文化。環境文化包括四個二級指標。行為文化包括四個二級指標。制度文化包括五個二級指標。精神文化包括九個二級指標。本問卷由以上22 個二級指標和一個總體滿意度測評組成,運用5 級李克特量表(1 代表非常不滿意,5 代表非常滿意,數值越高代表滿意度越高),通過5 級李克特量表測量農村社區文化建設的整體狀況和各指標的狀況來反映所調查區域的社區文化建設狀況。如表1 所示。
為了測試本問卷的可靠性,我們對總體滿意度及各項影響滿意度的指標進行信度和效度分析,信度分析用于研究定量數據的準確性;本研究采用Cronbach'一致性系數的方法來檢驗量表各指標的內部一致性。檢驗結果如表2 所示。信度系數值為0.952,大于0.9,綜合說明數據信度質量很高,可用于進一步分析。
我們對本問卷也進行效度分析,效度分析用于研究定量數據的設計合理性;使用KMO 和Bartlett檢驗進行效度驗證,從表3 可知:KMO 值為0.960,KMO 值大于0.8,研究數據效度非常好。

表1 農村社區文化建設滿意度指標

表2 量表信度分析

表3 量表效度分析
據統計,在接受調查的村民中,有7.2%的居民對目前所在社區的文化建設整體狀況表示“非常滿意”,45.68%的居民認為“比較滿意”,35.19%的居民感覺“一般”,9.26%的居民感到“不滿意”,另有2.67%的居民感到“非常不滿意”。如果采用粗略估算的方法,將那些對社區文化建設整體狀況感到“非常滿意”或“比較滿意”的居民歸入高滿意度群體,將感到“不太滿意”或“非常不滿意”的居民歸入低滿意度群體,則有52.88%居民對社區文化建設的總體滿意程度較高,35.19%的居民對社區文化建設一般,另有11.93%的居民滿意程度較低。用五級量表對統計數據進行簡化以后,得出農村社區文化建設總體滿意度為3.45,處于“一般”和“比較滿意”之間的中等偏上水平,由此可見在精準扶貧和鄉村振興戰略的大環境下,農村社區文化建設取得可喜的成績。
農村居民對社區文化建設的總體滿意度是一個綜合性的指標,它是農村居民對農村社區文化建設宏觀整體的一種評價,不但影響整體滿意度的各個指標變量而且是我們對農村社區文化建設的微觀認識,這也是本文討論的重點,因此引用前文,我們把所有變量用五級李克特賦值對統計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統計結果如表4 所示。

表4 居民對社區文化建設各指標的評價
由表4 可知,22 項因素中,所有項都大于平均值3,說明農村社區文化建設的整體滿意度都介于一般之上,但如按中位數代表各變量滿意度評價的趨于程度來統計,我們用表4 中位數3 代表一般,4代表比較滿意,5 代表非常滿意,表4 所示只有家庭關系這一項趨近于5,表明中國,尤其農村家庭意識觀念特別強,仍然以家庭為單位的社會群體。而趨于3 的指標有:社區容貌,社區休閑娛樂環境,社區文化設施,居民對社區活動的參與程度,社區文化設施管理制度,社區居民議事制度,社區自治組織的管理制度,社區文化建設宣傳力度,社區文化娛樂活動內容,社區教育,社區公共事務,村務公開,社區法制建設,社區體育,社區科學普及,社區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的倡導16 項,表明這16 項指標的建設滿意度為一般,因此相關部門應該加大這方面的建設力度,而生活環境,鄰里關系,社區人際交往,社區傳統文化傳承,社區文明公約5 項為4,由于中國農村社區是傳統文化保留及傳承比較好的地方,它仍然以地緣,血緣為紐帶的熟人社會,因此這4項的評價為比較滿意是符合現實和主流學者研究相符的,生活環境的滿意度,直接能反映出我國政府在對農村基層建設的顯著成果,據筆者的調查鄉村振興戰略是這一結果的必然推動力,這與我國現在提出的打造“生態宜居,鄉風文明”的現代化新農村是分不開的。

表5 因子解釋原有變量總方差的情況
從表5 可知:KMO 為0.960,大于0.6,滿足因子分析的前提要求,意味著數據可用于因子分析研究。以及數據通過Bartlett 球形度檢驗(p<0.05),說明研究數據適合進行因子分析。從表5 可知:因子分析一共提取出3 個因子,特征根值均大于1,此3 個因子旋轉后的方差解釋率分別是35.263%,16.450%,10.394%,旋轉后累積方差解釋率為62.108%。研究數據使用最大方差旋轉方法(varimax)對因子載荷矩陣進行旋轉得到3 個因子,結果如表3 所示,將它們分別命名為:精神文化因子、環境文化因子和制度文化因子。3 個因子累計方差貢獻率為62.108%,即解釋了原有變量總方差的62.108%,因子分析效果理想,說明環境文化因子,制度文化因子,精神文化因子能夠很好地解釋農村社區文化建設,這也比較準確的驗證了我們當初設計問卷時提出的假設,因此我們可以用這三個因子來解釋農村社區文化建設情況。
對表5 所得出的三個相關因子進行和總體滿意度的回歸分析,討論影響滿意度的深層次原因,分析因變量總體滿意度與自變量環境文化因子,制度文化因子,精神文化因子之間的關系,進行回歸分析。
1.環境文化因子與總體滿意度的回歸分析。我們用SPSS22.0 軟件分析因變量總體滿意度與自變量環境文化因子(社區容貌、社區休閑娛樂環境、社區文化娛樂設施、生活環境)的具體關系。

表6 環境文化因子與總體滿意度的回歸方程方差分析
從表6 可知,對模型進行F 檢驗時發現模型通過F 檢驗(F=102.029,p=0.000<0.05),也即說明模型構建有意義。所以,環境文化因子的回歸方程達到顯著性水平,回歸方程為:農村社區文化總體滿意度=0.106×社區容貌+0.227×休閑娛樂環境+0.239×文化設施+0.257×生活環境。
綜上所述,環境文化因子是農村社區文化建設總體滿意度的顯著預測變量,即環境文化因子與農村社區文化建設總體滿意度之間有著顯著的因果關系。
2.制度文化因子與總體滿意度的回歸分析。我們同樣用SPSS 22.0 軟件分析因變量總體滿意度與自變量制度文化因子(社區文化設施管理制度,社區居民議事制度,社區自治組織的管理制度,村務公開,社區法制建設)的具體關系。

表7 制度文化因子與總體滿意度的回歸方程方差分析
從表7 可知,對模型進行F 檢驗時發現模型通過F 檢驗(F=128.527,P=0.000<0.05),也即說明模型構建有意義。所以,制度文化因子的回歸方程達到顯著性水平,回歸方程為:農村社區文化總體滿意度=0.228×社區文化設施管理制度+0.097×社區居民議事制度+0.218×社區自治組織的管理制度+0.205×村務公開+0.174×社區法制建設。
綜上所述,制度文化因子是農村社區文化建設總體滿意度的顯著預測變量,即制度文化因子與農村社區文化建設總體滿意度之間有顯著的因果關系。
3.精神文化因子與總體滿意度的回歸分析。用SPSS 22.0 軟件分析因變量總體滿意度與自變量精神文化因子(社區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的倡導,社區文明公約,社區體育,社區公共事務,社區文化娛樂活動內容,社區文化建設宣傳力度)的具體關系。
SPSS 22.0 軟件對所有自變量進行檢驗,依次對作用不大、無意義的變量進行剔除,并選入有效的、對因變量影響較大的自變量進入方程,使其得到最佳方程,因此SPSS 22.0 軟件自動剔除了對精神文化因子互相影響不太大的三個變量,即剔除了社區科學普及,社區傳統文化傳承和社區教育這三項對精神文化因子相互影響不大的因素,從表8 可知,對模型進行F 檢驗時發現模型通過F 檢驗(F=143.085,P=0.000<0.05),也即說明模型構建有意義。所以,精神文化因子的回歸方程達到顯著性水平,回歸方程為:農村社區文化建設總體滿意度=0.151×社區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的倡導+0.153×社區文明公約+0.223×社區體育+0.185×社區公共事務+0.130×社區文化娛樂活動內容+0.160×社區文化建設宣傳力度。

表8 精神文化因子與總體滿意度的回歸方程方差分析
綜上所述,精神文化因子是農村社區文化建設總體滿意度的顯著預測變量,即精神文化因子與農村社區文化建設總體之間有顯著的因果關系。
因此本文可以得出結論,農村社區文化建設的總體滿意度受環境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制約與影響,并且它們對農村社區文化建設具有顯著的因果關系。
隨著國家在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要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及十九大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中國農村基層建設得到了快速發展,而農村社區文化建設又是農村基層社區建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精神文明間接制約著物質文明的向前發展,通過本文研究發現,在黨中央提出“鄉村振興”戰略和建設“美麗鄉村”的大背景下,農村社區文化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效,而整體農村社區文化建設滯后于經濟建設,出現“文化墮距”現象,這亦成為了農村社區建設的阻力,本文通過因子分析提取了三個有效因子:環境文化因子,制度文化因子,精神文化因子。因此用這三個因子能夠比較合理的解釋農村社區文化建設情況。物質文化是社區文化的硬件,是文化建設的基礎和保障,是最淺層次的文化形式。行為文化是社區的重要內容,也是社區成員在交往、娛樂、學習、生產過程中產生的活動文化。精神文化是社區文化的核心、環境文化、行為文化、制度文化都是精神文化的外在表現,準確的認識文化包涵的屬性,對我們以后文化建設有一定的積極推動作用,以上研究為我們以后農村社區文化建設提供了很好的建議,然而我們在看到成果的同時也看到了弊端。
1.文化設施和娛樂設施較單一,無差異性。更多的只是一些健身器材的建設,文化設施廢弛,如農家書屋形同虛設,書籍幾乎無人閱讀,原因很多,如沒專人管理,書屋幾乎都是關閉狀態,書籍和閱讀者文化程度不對稱,導致大量書籍閑置,因此政府應突出文化設施特色,繼續加大文化設施力度,培育社區文化人才,對文化設施配置專職人管進行管理,完善硬件設施,優化軟件設施。
2.隨著我國基層法制建設的逐步加強,中國農村的管理制度的透明化越來越高。如村務公開,社區自治組織的管理制度,社區居民議事制度等相較以往研究和現實情況都有很大提高,但并不完善,因此政府應繼續加強基層文化建設管理制度。
3.社區體育形式比較單一,層次不分明,村民都為階段性的體育鍛煉。如村民春節和暑假前后,平時鍛煉的都為老人,社區文化娛樂活動形式單一,層次性不強,社區教育種類少,頻率低,文化的宣傳更多的是一種強勢文化入駐,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宣傳等,對傳統文化內容的宣傳比較缺乏,政府應強化社區居民的參與意識,開展形式多樣的文化活動,打造社區特色文化,創新社區文化的藝術形式,加強社區教育,提高培訓頻率,增多培訓種類,加強傳統文化宣傳力度和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的倡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