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丹陽,周樂欣
(貴州大學經濟學院,貴州貴陽 550025)
農村合作社是現代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組織形式,是創新農村體制機制的有效載體,不論以前還是現在都是我國創新農村經濟形式的指導方向[1-2]。農村常住人口不斷減少、小農戶與大市場的矛盾越來越突出、農民增收難、農民老齡化、鄉村難治理、糧食食品安全、農村生態可持續性惡化等等問題層出不窮,農村合作社在全國的發展方興未艾,一個成功農村合作社的發展建設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實踐上都將對我國農村發展管理和鄉村振興有借鑒意義。
宋福生(2007)[3]主要從農民專業合作社自身的角度去談合作社的發展,并提出農民專業合作社還需要努力的方向。孔祥智(2013)[4]則認為不要固定用某一模式限制農民合作社的發展,在相關部門不得干擾農民群眾在遵循《農民專業合作社法》情況下,由農民群眾自行進行選擇合作的形式。
由此可見,我國農業合作社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將來我國的農村合作社必然是專業化、集約化、規模化、產業化和可持續發展[5]的。生產有需要、農民有意愿、政府有引導是現今我國農村合作社快速發展的動因。
在分析生命周期理論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6-8],筆者借鑒了張穎、王禮力對農民專業合作社生命周期的劃分方法[9]。趙子康將農民專業合作社管理特征總結為:盈利能力、償債能力、服務能力、社區帶動能力股權集中度、盈余分配機制等五個要素,并根據這五個特征將農民專業合作社生命周期劃分為五個階段:創辦階段、引入階段、成長階段、成熟階段和衰退階段[10]。如圖1 所示。

圖1 農民專業合作社生命周期演化示意圖
據此,筆者將山西蒲韓鄉村合作社的發展歷程劃分為三部分:
負責人鄭冰以農資店技術培訓為起點,在村里進行了一系列農村文化活動,像組織婦女跳廣場舞、辯論賽、演話劇、清理村里垃圾、修建公路等等,注冊成立蒲州鎮農民協會。在此階段,通過積極分子的帶頭作用和觀念引導,很好地凝聚了村里農戶的凝聚力、團隊建設能力和集體價值觀念,社區帶動能力和服務能力已具備,合作社的建立雛形漸漸出現。
農民開始進行土地入股,并且開始吸引男性村民加入管理層,期間一段時間合作社沒有做成功,遇到很多問題,面臨管理、股權、人才流失的困境。
經歷過挫折失敗之后,農村合作社找到了問題所在,并及時糾正,走上了個性化、可持續化的高速發展之路。
筆者對摘錄的原文按照中國農村合作社的發展歷程進行分類,得到蒲韓合作社發展的摘錄原文,之后對原文進行編碼,得到22 個開放編碼;在開放編碼的基礎上,訪談咨詢合作社社員,進行了主軸編碼的歸納總結,得到8 個主軸編碼;在主軸編碼的基礎上,再次對合作社骨干社員進行交流采訪和歸納總結,得出三個選擇編碼,分別是:團隊組織、業務模式、消費市場。具體如表1 所示。
1.主范疇一:團隊組織。農村合作社本就是一種農民自治組織,團隊間的凝聚力是非常重要的,而其中最關鍵的就是觀念引導,蒲韓鄉村合作社發展初期,其帶頭人鄭冰就是靠著給村里農戶的化肥技術培訓開始,到組織全村婦女同志跳舞,再到收垃圾、修路以及倡導大家學習、讀書,通過多種文化活動的開展,讓農戶參與其中,加強了農村文化的內外交流和信息互換,在無形之中增加了農民和管理者間的彼此信任感,增強了合作社農戶間的凝聚力,促進了農民自主學習的動力,也為農民自身素質的提高提供了平臺,對合作社后期的建立起到了鋪墊作用。
蒲韓合作社從組織婦女跳舞的人中選出村里的骨干領導成員;培養大學生吸引青年工作者回鄉鍛煉了一批踏實肯干的青年人,合作社工作人員平均年齡33 歲;合作社成立之后形成了一定規模的固定資產,社員有多種經營業務的盈余返還,經濟有困難的社員還可以有小額貸款幫助生產解決燃眉之急;蒲韓合作社有聯合社、協會、學校、消費店、城鄉互動部門、行政后勤、行政財務等幾個部門,以部門為單位獨立核算費用并且還有常務理事會進行監督決策。

表1 蒲韓鄉村合作社成功關鍵因素的開放式編碼與范疇化
2.主范疇二:業務模式。蒲韓合作社在生產模式上走“五統一、一獨立”和“多元種植計劃生產”的道路。“五統一、一獨立”包括:統一技術培訓,統一農資統購,統一農藥的使用,統一農產品的銷售,統一機耕,獨立耕作;針對每一戶需要什么生產資料,合作社會做統一的信息分析規劃和后期服務方案,有專業人員負責生產監督,集中土地進行精耕細作。可見成功的農村合作社的建立必須要有明確的生產規劃,是確保農產品營銷活動實現一定營業目標的具體步驟。
3.主范疇三:消費市場。農產品銷售包括產品定位、尋找市場、確定銷售方案等等步驟,鄭冰表示“市場真的不在外部,市場就在附近,就在腳底下”,鄭冰發現,每逢過年過節從永濟回來的務工人員,走的時侯都要帶一些自家的農產品回去,都希望吃到綠色環保的健康食品,鄭冰她們在做了調查之后決定在永濟開一家消費店,專供健康綠色農產品,接著鄭冰發現,不能盲目迎合消費者,“消費者是需要教育的”,只有這樣才能找到更多的優質客戶。所以蒲韓合作社采取的方法就是把消費者和生產方連接起來,相互走動,從銷售產品到發現延伸需求。
最終本文的扎根理論通過對選擇性編碼的構建,到分析主編碼,構建出農村合作社建立成功的三因素模型,如圖2 所示,三因素之間存在著緊密的聯系,也會相互影響,三者通過相互作用對蒲韓合作社的發展建立產生影響。其中,團隊組織是合作社設立的地理基礎,業務模式和消費市場等通過地理優勢形成合作社的獨特價值;業務模式是該合作社成功建立的支撐,通過計劃生產將土地資源轉為巨大的生產力;消費市場是蒲韓合作社建立成功的手段,通過市場優勢最終實現其價值。

圖2 扎根理論模型
關鍵成功因素指的是對企業成功起關鍵作用的因素,產業關鍵成功因素會隨著合作社組織特性、驅動力、經營目標、市場環境、時間的變化而有所改變。故本文將分四步來研究農村合作社發展的關鍵成功因素:關鍵因素集合確定→篩選→選擇與權重→評估。
1.關鍵成功因素的確定。農村合作社發展的關鍵成功因素要如何確定?筆者以山西蒲韓合作社為例,從三個維度入手:團隊組織、業務模式、消費市場。在團隊組織方面,農村合作社還是要以團結農戶為主要目標,一個有凝聚力有共同目標共同價值觀的組織,才可以一直不斷前進,不斷創新;在業務模式方面“五統一、一獨立”以及“多元種植計劃生產”的模式很適合蒲韓合作社的實際情況,她們放棄單一產業規模化的生產模式,實行一戶多元化,不僅避免了單一產業生產帶來的風險,還可以提高經濟效益,將市場利潤反哺合作社,回饋農戶;在消費市場方面,蒲韓合作社將農產品銷售市場定位于“市場就在腳下”,合作社提出不僅要讓消費者選擇我,我也有權利教育消費者,從而形成了一個雙向選擇的消費市場,讓消費者與合作社能夠互利共贏,從而突出產品優勢、開發新消費需求。

表2 關鍵因素表
2.關鍵成功因素的篩選和分析。在確立關鍵成功因素集合的基礎上,筆者以山西蒲韓合作社的負責人鄭冰、合作社工作人員、農戶、返鄉人員、消費者、農業專家為調研對象。以面對面訪談的形式,了解這一部分人員對蒲韓合作社成功因素的理解和認識。
通過調查研究發現,影響企業成功的關鍵因素權重由大到小依次是業務模式7.7 分、團隊組織7.55 分、消費市場7.25 分。在業務模式方面,進行土地生產規劃,為以后農產品的銷售提供基礎,通過計劃生產,確定每個農戶種植農作物的品種,保證作物品質;在團隊組織建設方面,繼續增加農戶和社員之間的凝聚力,吸引優秀人才;在消費市場方面,充分發揮地域資源稟賦,通過吸聚機制,搞活市場。面對復雜多變的市場環境,著重建立一套適合自己的銷售模式,應時而變,應勢而變。

表3 關鍵因素評分表
前面得出:蒲韓鄉村合作社的發展過程分為初創階段、探索階段、成長階段三個階段。且每個發展階段的成功因素、側重點、工作重點都不同。表4 直觀顯示出,隨著合作社的發展進程的推進,會涉及越來越多的關鍵成功因素。

表4 階段關鍵因素分析
從蒲韓合作社成立至今,影響其發展的成功因素在不斷由內向外變化,每一階段發展側重點不同,成功要素也不一樣。總體來說,在初創階段,以集體價值觀輸入為主,主要側重內部建設;探索階段,建立合作社的意識初步形成,中間有過失敗和挫折,這其中主要包括整合資源、市場定位、管理結構和銷售方式等因素;成長階段,合作社發展有了相對規范的制度、管理、生產、銷售、信用互助模式,重點在資源整合與生產模式以及銷售方式上。這三個階段的發展是相輔相成,并且一個環節都不能缺失。
從社員集體價值觀念的引導、組織建設,到資源整合、生產模式,再到銷售方式、市場尋找和附加服務的增加,總處在一個循序漸進、環環相扣的過程中。蒲韓鄉村合作社的發展正處于成長上升期,具有相當大的潛力,如果抓住市場機會和政策紅利,今后將能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
第一,農村合作社的發展有階段規律可循,各地合作社可以參照自身發展情況,采取不同發展策略,避開誤區和陷阱,對未來發展和工作做合理規劃,形成穩健的發展模式,保證產品服務質量,讓農戶獲得更多利潤。
第二,吸引和培養專業人才和社區骨干,加強內部建設,人才建設方面,農村更應該致力于培養自有的優秀人才,農村工作具有特殊性,需要“留住人”,自小從內部成長起來的社區骨干和青年人才可以在農村合作社建設過程中起到帶頭作用,成為農村建設的主力軍,促進農村農民學習、文化的交流,開展培訓,應對解決農民合作社發展過程中所遇到的各種問題,提高鄉村人才素質。
第三,完善法律法規,增強監管力度,因綜合性農民合作社涉及科技、金融、供銷、社會活動等各部分,當前的法律體系難以解決其在經營發展中遇到的矛盾困難,影響其運行機制的建立與完善,加大立法工作,在《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民專業合作社法》的基礎上修訂完善,給予綜合性農村專業合作社以必要的法律環境。讓綜合性農民合作組織由單一化走向多元化,進一步讓農民合作組織獲得更加規范的發展。
第四,加大扶持力度,讓惠農政策落實到農戶,包括經濟扶持、政策法規扶持、信息技術扶持。設立專項資金,鞏固產業基礎和經營規模,提高產品質量和合作社效益,同時利用新媒體向社會宣傳,增加社會融資;出臺農民專業合作社相關優惠扶持的政策,在注冊登記、融資資金、資源環境等方面做到政策傾斜;利用互聯網助推合作社發展,建設完整的農民合作社網站,與企業建立銷售、配送網絡,拓寬信息渠道,做到信息共享。
第五,探尋合理機制,要緊跟市場的腳步,抓住消費者心理,發揮特色產業優勢創新合作模式,將農民收益作為目標,從實際出發,根據政策和消費熱點探索科學合理的運營機制,比如現在火爆的農村電商和直播帶貨。根據不同地域和不同特色制定不同的發展類型,促進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健康發展。增強合作社效益,注重農產品附加值的提升,增加農戶收入,實現利益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