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文弟,王文棣
(甘肅農業大學管理學院,甘肅蘭州 730000)
在新時代背景下,提高農民素養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迫切要求,農民的問題是“三農”問題的核心,農民素養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農村的發展與進步,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過程中,農民素養日益受到關注,農民作為農業現代化建設的重要主體,發揮著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從個人層面看,農民具備較高水平的素養有助于提高農民就業競爭力,促進農民自身的綜合發展。從社會層面看,高素質的農民有效增加了國家儲備人才的數量,促進社會發展。從國家層面看,農民也影響著國家經濟的發展。因此,應注重當代農民各方面素養的培養,不斷提高道德素養、文化素養、法律素養、政治素養等,加強文化知識的學習,從各方面完善自己,實現人生理想與目標,推動農業現代化的建設與實現。
國外學者有關農民素養的研究,主要針對有關公民素養的具體項目開展,而將公民素養作為一個多層次含義進行考量的,則是探討公民素養對社會發展與進步的作用,其主要是探討公民素養與公民主體參與的關系問題。中國國內對公民素養的研究開始于1996 年,截至目前,共發表研究報告和論文320 篇。從研究主體來看,這些研究報告與論文主要是以中小學生以及青年農民為研究對象,其中以學生為研究主體的共135 篇,占全部研究的53.6%,主要研究內容為當代學生群體的公民素養測評以及培育。由此反映出當前我國對學生群體公民素養培育的重視以及對農民素養關注的不足。以農民素養為主題進行相關的文獻查閱,其結果顯示,中國國內對農民素養的考慮起始于2005 年,共有研究報告和論文214 篇。從研究內容上來看,主要包括農民信息素養、媒介素養、科學素養等其他方面的素養。從研究背景來看,僅以新農村建設為背景共46篇。從總體來看,國外與國內對公民素養的研究都具有一定的傾向性,都是對公民素養的某一具體方面展開研究。在主體上,西方以城市市民為主要研究對象,強調具體素養與個人參與。將主體界定為農民時研究結果表明的是農民素養相對低下,并且傾向于農民的文化素養的研究。而國內對公民素養的研究則以青少年與學生群體為主要對象,著重探討當前教育過程中公民素養的培養,具有一定的主體傾向性。將主體界定為農民時,則將公民素養概念進一步狹義化,針對具體某項來展開研究與狀況調查。
素養內涵豐富,通過查詢、整理相關資料和文獻,發現不同的學者對素養的見解不同,其中,有些學者認為“素養”是指人所擁有的知識、能力、情感、意志、觀念等綜合因素而形成的人的內在品質[1]。它既包含先天所具備的天賦等,也包括后天的培養,而也有學者則更強調后天所學,認為“素養”是人在后天的學習中所形成知識、思想、技能、修養以及習慣的總和,雖然他們對于“素養”的界定存在細微差別,但不難看出,他們都將素養界定為一種綜合的能力。因此,本文認為,素養是一種相對穩定的綜合能力,這種能力既包括個人所具備的能力,也包括后天所學的能力,農民素養是農民的一種價值觀念與生活方式,對人的認知和行為具有一定的指導作用,包括農民的法律素養、信息素養、政治素養、文化素養、科學素養和道德素養等涵蓋多個層面的綜合素養,本文所指的農民素養主要涉及道德素養、政治素養、文化知識素養和法律素養四個方面。
1.研究對象。本次調查的研究對象是農民,按照不同地域向農民共發放250 份問卷,涉及定西市岷縣、白銀市靖遠縣、臨夏回族自治州東鄉縣、平涼市涇川縣和靈臺縣、天水市甘谷縣和清水縣、慶陽市正寧縣、隴南市宕昌縣、蘭州市榆中縣以及肅州區與嘉峪關市幾個地區。共回收問卷250 份,回收有效問卷245,回收率100%,有效回收率98%。

表1 被調查者基本情況表
如表1 所示,本次的調查中,有效調查農民245人,男性139 人,占比57.9%,女性101 人,占比42.1%,男女比例相差不大。從年齡分布來看,被調查者的年齡分布在15~74 歲之間,調查年齡為30歲、40 歲、45~50 歲、53 歲、55 歲以及56 歲的人數較多,其中,年齡分布在36~55 歲之間的人數最多,占比61.4%。農民的總體文化程度為小學及以下、初中的人數較多,占總調查人數的73.9%。從政治面貌來看,農民的政治面貌大多為群眾。
2.研究方法。本文運用文獻研究和調查研究的方法。首先通過查閱相關文獻,搜集相關文件,了解目前農民素養的現狀和研究階段,并對已有文獻進行整理和簡要分析。其次根據實際設計問卷,問卷涉及一些基本情況,之后分別從道德素養、政治素養、文化素養和法律素養四個方面進行問卷的設計。最后采用Spss 軟件對回收的問卷進行數據錄入、整理、統計、分析和總結,為文章提供有利的數據。
道德素養是指人們所具備的道德觀念、道德認識、道德行為和道德水平等各方面的素養。從道德素養本身所包含的意思來看,道德觀念和道德行為同樣重要,道德素養是人的基本素養。在本次調查中對于一些道德問題,如是否在日常生活中注意文明用語,是否亂丟垃圾以及對待“拾金不昧”的態度等問題進行了調查,對調查結果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概括。
“當發現身邊有人亂丟垃圾時”,有25%的人認為“比較普遍,自己也丟過”、23%的人“覺得無所謂”、52%的人選擇“當場提醒他”。從數據上看,有一半以上的農民有著正確的觀念并選擇提醒他人采取正確的行動,有1/4 的農民覺得這種現象比較普通,自己也丟過垃圾。通過對這些數據做以簡單的歸納可以發現,有將近一半的農民對亂丟垃圾的現象持無所謂的態度,認為這種現象比較普遍。可以大致將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分為兩方面:一是客觀原因,在農村,基礎設施不太完善,缺乏固定的垃圾桶,垃圾大多采用堆積式處理;二是主觀原因,農民缺乏文明意識與環保意識,在日常生活中扔垃圾較為隨意。通過對農民文明用語的相關調查,發現有36%的農民表示自己非常注意、41%的農民表示有時注意、21%的農民表示不太注意、2%的農民表示從不注意。從這些數據中可以看出,有77%的農民在生活中注意文明用語的使用,他們對文明用語的注意程度不同,有少部分人在生活中不注意文明用語。通過對于“拾金不昧”這一現象的態度調查,有41.6%的人表示非常贊同、38.8%的人是比較贊同、13.9%的人對這種觀點持無所謂的態度、4.9 的人比較不贊同、0.4%的人非常不贊同。從這些數據中可以看出,有80.4%的人贊同拾金不昧的這種現象,僅有少部分人不贊同這種現象。
政治素養內涵豐富,主要包括政治知識、政治能力、政治價值觀等,政治素養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社會政治文明的發展水平,當代農民應當主動了解國家時事政治,掌握基本政治知識,具備基本政治能力,努力培養和提高政治素養。在本次調查中,對一些基本政治知識進行了相關的調查,調查結果主要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
對于“公民最基本的政治權利”這一問題,有53%的人選擇是正確的,選擇了“選舉權和被選舉權”6%的人選擇了“選舉權和言論自由權”、15%的人選擇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20%的人不知道。從這些數據中可以看出,大部分人對這一問題有著正確的認識,但仍有將近一半的人不清楚公民最基本的政治權利,對公民最基本的政治權利與公民最基本的權利之間的區別不明確,除此之外,通過調查“我國的政體”,發現有24%的人選擇“人民民主專政”、27%的人選擇“人民代表大會”、8%選擇了“民主集中制度”、1%的人選擇了“政治協商制度”、有39%的農民不知道。從這些數據中可以看出,有將近40%的人不知道我國的政體,有1/4 的人混淆了政體和國體,對于這類政治知識需要人們認真學習,了解其中的內涵,不斷提高政治素質。村民會議作為一種新的民主決策形式,一方面可以調動農民參與會議的積極性,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更好的解決村里遇到的問題。通過對農民參加村民會議的意愿調查,有11%的農民表示非常愿意參加、34%的農民是比較愿意、16%的農民對是否參加村民會議無所謂、7%的農民不愿意參加村民會議、12%的農民表示沒有機會參加村民會議。通過對這些數據作一簡要的分析發現,45%的農民愿意參加村民會議,16%的村民持中立態度,僅有7%的農民不愿意參加,還有一部分農民沒有機會參加。這說明大部分農民有著積極的參與意識,愿意參加管理本村的事務。
文化素養是人們在文化方面所具有的基本素養,是一種穩定的,內在的素養,本文中的文化素養主要包括基本的文化知識以及對待文化的態度等,這種文化素養更多來源于后天的學習,隨著信息網絡化的進一步發展,農民學習文化的途徑呈現多元化趨勢[2]。
在生活中有許多值得紀念的節日,針對本次對農民的調查,分別選取了教師節、植樹節和端午節。包含了我國的傳統節日、國際性節日和其他節日,農民對教師節、植樹節、端午節知道的人數分別為185 人、170 人和185 人,知曉率分別占有效調查人數的75.5%、69.4%和75.5%。傳統文化包括民族文化、民族精神和民族風俗,是一個民族在長期的生存和發展中所形成的各種文化、觀念、思想、行為規范等。在對待傳統文化的態度上45%的農民認為“應大力弘揚”、36%的農民認為應該“選擇性的繼承”、13%的農民認為應該“根據個人愛好而定”、4%的農民認為“有沒有無所謂”、2%的農民認為傳統文化“已經不適合現代潮流”。從調查數據來看,大多數人對待傳統文化持肯定態度,還有一部分人認為應該選擇性的繼承,僅有19%的人對待傳統文化持中立或反對的態度。在調查農民文化素養方面,首先對農民的閱讀習慣進行調查,調查結果顯示6.9%的農民平常經常閱讀、33.1%的農民有時閱讀、34.3%的農民偶爾閱讀、25.3%的農民從不閱讀。總體來看,大多數農民有閱讀的習慣,但經常閱讀的較少。以四大名著為例,有44.5%的農民沒有讀過四大名著、18.8%的農民僅讀過一本、13.5%的農民讀過兩本、9.8%的農民讀過三本,僅有13.1%的農民讀過四本。從這些調查數據中可以看出,農民在閱讀方面不太重視,其次,通過調查農民不閱讀書籍的原因發現,11%的農民不閱讀書籍是因為不識字,44.1%的農民表示沒有時間閱讀書籍,11%的農民不喜歡閱讀,還有3.3%是其他原因。最后,整理農民獲取文化信息的渠道,有26.6%的農民是通過報紙書籍、9.1%的農民通過電視獲取文化信息,9.5%的農民通過手機等互聯網的渠道獲取信息,24.3%的農民通過向他人詢問獲取文化信息,30.6%的農民是通過其他渠道獲取信息。從這些數據中可以看出,農民獲取文化信息的渠道是多樣的。
具備一定的法律觀念是公民自覺運用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的重要保證,在具備基本法律觀念以后才能積極地維護法律的權威,促進法治社會的建設與進一步發展,農民具備基本法律觀念,是完善自身發展的要求,也是現代化法制建設的基本要求[3]。
年齡是計算自然人生命的時間單位,通常用年歲來表示,每個公民都會經歷不同的年齡階段。在法律上,公民的年齡會影響到公民所享有的權利和承擔的義務,同時可能還會涉及一系列法律問題。在“我國憲法規定:公民具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的年齡”這一問題上,有175 人知道公民具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的年齡是18 周歲,占比71.4%。選舉權和被選舉權作為公民最基本的政治權利,不管是在工作學習還是生活中或許都會接觸到,農民也行使過這一權利,因此對這一年齡界限比較清楚。對于“是否會主動學習有關法律知識”這一問題,有22.9%的人表示自己從來不會主動學習、43.8%的人偶爾會學習有關法律知識、27.3%的人表示會主動學習法律知識但次數較少、僅有5.7%的人表示經常學習法律知識。在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時,有50%的人會選擇通過訴諸法律的方式予以解決,28%的人會通過熟人協調,18%的人選擇能忍則忍,2%的人會通過其他方式予以解決,僅有2%的人選擇會通過武力解決。從這些數據中可以看出,78%的人解決的方式是比較合理的,20%的人所選擇的方式不太理智,首先,現在是法治社會,通過武力解決問題是不可取的,這樣可能會導致問題愈加嚴重,其次,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時,就要積極的維護自己的權益,如果采取能忍就忍的態度,有時會讓自己的權益受到進一步侵犯。
通過分析數據,目前農民素養有值得肯定的地方但也存在需要改進的方面,在道德素質方面,農民具備基本道德觀念,道德素質較高,在生活中注重文明用語,撿到現金時也會歸還,對于社會存在爭議的老人摔倒時應不應該扶起來,將近一半的農民會毫不猶豫的扶起來,在個人利益與整體利益面前,有71%的農民是“非常贊同”或“比較贊同”的,這說明農民整體道德素養基本處于中上水平,但在以上問題中,也有些農民在道德素養方面不會刻意要求自己,個別方面有待提高,道德行為有待進一步落實;在政治素養方面,農民政治素養比較好,對于村民會議以及村里組織的活動,大多數人表示愿意參加,僅有少部分人不注重參加村民會議等,但由于農民對于基本政治知識的內涵理解,對一些基本知識有所混淆,在調查中,對于公民最基本的權利有所混淆,對于政體和國體的區別也不太清楚,在這些方面,農民政治素養都應有所完善和加強;在文化素養方面,首先農民具有正確的文化態度,能夠用客觀的態度對待傳統文化,關注熱點文化事件,但是在農民文化素養方面依然存在很多問題,大多數農民不注重文化素養的提高,只有6.9%的人經常閱讀,大多數農民表示沒有時間閱讀;在法律素養方面,農民具有基本的法律知識,具有正確的法律觀念和法律意識,但不注重法律知識的學習,對一些法律知識比較生疏。從農民素養現狀來看,造成農民素養不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例如,自身不夠重視、觀念的束縛、學習氛圍不足、社會環境的變化、缺乏社會的正確導向、政府帶動力度不夠等[4]。通過對當前農民素養的現狀調查,分別從農民層面、政府層面和社會層面提出以下對策及建議。
1.明確農民素養的重要作用與意義。農民在提高農民素養中發揮著主體性的作用,根據目前的現狀來看,隨著網絡化進程,人們可以隨時隨地接觸到各種知識,農民也經常使用網絡,但是很少主動利用網絡資源進行學習。在很大程度上,農民素養不足的原因是由于自身的不重視,所以,要提升農民素養,首先需要農民自身認識到個人素養對自身的發展的重要意義,具備較高的個人素養,對于自身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具有重要意義。農民具備較高的人文素養,有助于提升專業素養、綜合能力素養和自身文化軟實力等,同時可以健全自身的心理素養。
2.發揮自身的主體作用,主動培養綜合素養。通過本次調查,發現農民的法律素養有所不足,尤其是對一些不關注或者不接觸的法律條文比較生疏,對有些法律知識不了解,在這種情況下,農民主動學習法律知識的現象依然不夠理想,僅有少部分人可以經常主動學習法律知識,大部分人處于被動的狀態,掌握的法律知識有些不足,依然不能夠積極主動的學習相關的理論知識。農民是提升農民人文素養的主體,如果農民能夠積極主動地采取一定的措施培養自身的人文素養,就能夠健全自身的綜合素養,推動自身的發展,對綜合素養的提高也會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1.當加大宣傳與引導力度,注重公民教育。從調查中不難發現,對于農民經常接觸到的一些知識以及耳濡目染的相關知識,農民的整體掌握程度較好,例如,對男性與女性的法定結婚年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涵、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時應當通過法律手段維權等,因此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政府可以通過政策宣傳以及拉橫幅的方式進行宣傳與引導,讓農民通過簡單的方式提升自身素養,除此之外,政府應當注重農民的教育。公民教育旨在培育人們有效地參與國家和社會公共生活,開展公民教育與文化教育需要一定的經濟支持和號召力。對此,必須以政府為主體給予引導與支持,培養農村居民的參與意識與參與能力并開展相應的文化活動,挖掘不同地區的文化特點,建設區域所特有的村鎮文化,形成村鎮特色,豐富村民文化生活。
2.完善社區建設,加大農民素養提升的組織保障。農村社區的主體是農村居民,其具有經濟、政治、文化與社會建設方面的功能。根據調查,大多數農民愿意參加村里組織的村民會議與文化活動等,但是有些村從來不組織這些活動,導致農民沒有渠道參與政治生活與文化活動,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農民參與政治生活的積極性與文化素養的提高。因此政府應當逐步完善社區建設,充分發揮村黨支部和村委會的領導作用,開展相應活動,為村民提供相應服務,進行村民自治與民主管理,營造一種良好的社區風氣[5]。通過社區組織開展相應文化活動,吸引農村居民參與進來,在提升農民參與性的同時開辟了農民素養的提升途徑。
3.加大對農民的幫扶,夯實農民素養培育的物質基礎。盡管經濟的發展水平并不直接作用于農民素養的提升,但是只有在物質基礎堅實的情況下才能更好地、多方面地進行鄉村建設,只有在經濟需求得到滿足后,農民群體才會更多的尋求精神上的提升,并為農民參與提供堅實的物質基礎。農民自身的綜合素養對農民收入也會產生一定的影響,雖然大多數農民從事的是體力勞動,但隨著社會的發展趨勢,越來越多的農民開始從事現代化農業,因此自身素養的提高顯得尤為重要。因此,在當前的鄉村振興背景下,政府應當加大對農民的幫扶,發展地區特色農產業、旅游業與電商行業,將使得農民群體有更加廣闊的收入來源,同時在這個“走出去”的過程中擴展自己的視野。在特色行業中引入相應文化背景,將使得農村居民更加主動的關注文化知識的學習。
1.發揮社會的積極引導作用,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農民作為社會中不可忽視的一個重要群體,其態度、觀念、行為方式等各個方面在很大的程度上受社會環境的直接或間接的影響。社會環境對人具有一定的指引作用、規范作用和輻射作用[6]。例如,在崇尚傳統美德的社會氛圍下,會引導人們做出正確行為選擇,自覺規范自身的行為,同時能夠帶動周圍的人自覺踐行傳統美德,從而強化整個社會對傳統美德的參與程度。因此,為提高農民素養,要推動社會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營造良好的環境,通過社會環境的指引作用、帶動作用和輻射作用逐漸提高農民素養。同時可以營造一個健康向上、積極奮進的文化環境,對提高農民素養陶冶情操、加強自身思想認識有極大的推動作用。在各種文化活動中,要營造一種健康向上、喜聞樂見、多姿多彩的群眾性文化氛圍,營造一種見賢思齊的文明新風,培養農民的綜合素養。
2.利用網絡為農民設計個性化的平臺。通過調查,大多數農民的文化程度較低,大多數是小學文化或初中文化程度,大專和本科學歷的不到10%,因此農民對于一些文化知識或法律知識的了解不太透徹,許多地方也不太明白,因此相關媒體可以通過對農村居民的生活觀察,調查農民對哪些方面關注程度高,可以為農民設計個性化的手機APP,定期推送簡單化內容與講解。充分利用此種網絡媒體,來宣傳生活中的道德典范或開展有關文化知識與公民知識娛樂節目,宣傳時代新思想,展示出一種人民大眾喜聞樂見的文化產物,營造此種文化氛圍,來潛移默化的影響農村居民,提升他們的綜合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