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莎
摘 要:耶日·格洛托夫斯基(以下簡稱格氏)在《邁向質樸戲劇》一書中提及三個“對峙”:演員與演員的對峙、觀眾與觀眾的對峙、演員與觀眾的對峙,他將“質樸戲劇”推向了理論的巔峰。格氏對于戲劇藝術所主張的是進行徹底的改革,歸根結底就是將戲劇的外衣撕破,還原戲劇真實的本質,以此創造出內涵更為豐富的戲劇。當代校園戲劇是戲劇生態鏈中至關重要的一個環節,校園戲劇應堅守自身審美標準,同“質樸戲劇”中所闡釋的回歸戲劇本源相結合,以達到“美美與共”之效。
關鍵詞:“質樸戲劇”;校園戲劇;格洛托夫斯基
格氏的“質樸戲劇”理論是建立在長期的實踐基礎之上的,20世紀50年代他曾經在莫斯科戲劇學院學習過表演,深受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影響。此后,在他的戲劇生涯中,他陸續執導了《衛城》《先人祭》《浮士德博士》等戲劇,在戲劇史上逐步建立了“質樸戲劇”理論。
一、“質樸戲劇”的含義
格氏在《邁向質樸戲劇》一書中提出:“全面深入地對表演的本質、表演的現象、表演的意義以及表演的心理-形體-情感過程的本質與科學進行探索。”向我們揭示了戲劇的核心是“圣潔”的演員而非華麗的舞臺。“質樸戲劇”的誕生的本源是二戰之后,舞臺表演浮華,影視藝術對戲劇的沖擊加大。許多戲劇家開始思考這樣一些問題:到底什么是戲劇的優勢?它的局限在哪里?以后的戲劇該如何發展?格氏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提出“質樸戲劇”的理論。
(一)演員的表演是戲劇藝術的核心
格氏反對一種背離戲劇本性的“富裕戲劇”,他認為“富裕戲劇的富裕就是富于缺陷”。他認為,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戲劇綜合了許多藝術,例如繪畫、建筑、雕塑、照明等,這種戲劇由雜亂無章的戲劇場面構成,沒有主體。“質樸戲劇”遵從“簡約即是美”,將舞臺簡化發揮到了極致。這一點與中國古代傳統有異曲同工之妙,臺上一桌二椅、幾個演員,就可以將整出戲完成。剝離了雜亂的干擾,舞臺上沒有燈光、布景以及道具,觀眾就會將注意力全部集中在演員的身上,這對于演員來說具有挑戰性,同時更能彰顯戲劇的張力。演員的舞臺表演是戲劇的核心,戲劇本就應該是質樸的。
(二)演員訓練的方式
格氏認為,在戲劇藝術中用“闊干”的方式是不行的,拼命與電影、電視競賽也是不行的,戲劇想要用搖鏡頭和電影拍攝設備比拼,這條路同樣也是走不通的。從格氏的主張不難看出,他所倡導的就是把戲劇精簡到本源,將服裝、化妝、道具甚至是舞臺背景都盡可能地減少,最后只剩演員作為戲劇的核心。對于校園戲劇來說,校園戲劇演員最大的缺陷就是缺乏訓練,雜亂無章,演員不能通過雜亂無章來表現自己。如果演員缺乏訓練或缺乏自發性的動作,那么在演員的身上就不能表現出創造性和程式化。格氏主張一種“訓練”的觀點,這種“訓練”不是機械化的,而是演員戰勝心理的障礙,這對于校園戲劇演員的培養具有極大的啟發意義。他又從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體系,印度梵劇、日本能劇、中國京劇等東方戲劇中吸收借鑒,獨創了一套系統的體系。
1.聲音的塑造
格氏重視演員身體的訓練,其中就包括聲音,他提出全身共鳴法,要求聲先于行。不考慮發聲工具本身,也不用在意對話,此時的聲音是身體的自然反應。將動物的聲音作為訓練基礎,以此訓練釋放人類本能,獲得特有的戲劇效果。他的《邁向質樸戲劇》一書中有關于他表演授課的講解,讓單調、呆板的發聲訓練變得生動有趣。反觀中國的校園戲劇,對于聲音的訓練,倡導的是“師承傳統”的訓練方式,這種方式程式化痕跡較重。因此,校園戲劇在發現演員豐富個性方面還有所欠缺,可以參照格氏技巧。
2.進行忘我的催眠
“自我省識、催眠狀態、逾越制約、形體訓練本身,一個演員充分地、恭順地、不加防備地獻出了自己,所有這些都可以得到實現。這種表演達到了頂點,并產生了突出的形象,并不是演員訓練的各個領域非有技巧的訓練不可。這些訓練應當發展為一種暗示的方式,從而導致一種難以捉摸的、難以形容的自我獻身的方式產生。”格氏汲取各家之精華,但又沒有按照其中任何一種技巧進行演員的訓練。格氏在評價演員時將其分為兩種:“高等娼妓演員”和“圣潔的演員”,前者的說法略顯尖銳。前者只是單純的技術的堆砌,后者則是大量的技術訓練之后留下的精華。格氏嘗試給演員內心施壓,讓其由內而外釋放自身潛能,最后達到心理和生理的統一。他主張演員克服障礙,達到一種所謂的自我催眠的狀態,這樣演員在表演的時候才會“神行合一”,進入“忘我”境界。
(三)觀演關系
格氏提出要打破傳統的戲劇演出方式,進行創新,主張取消觀眾和舞臺之間的界限,將觀眾納入整個演出之中,將演員的表演與觀眾融為一體。
“質樸戲劇”倡導小劇場的形式,小劇場的空間較小,容易使觀眾和演員更好地融為一體,從而更好地體驗戲劇。格氏主張戲劇要去掉人的一切偽裝,打破隔絕狀態,通過表演消解對峙。他倡導抓住精神,對原作所體現的精神進行感悟之后,弱化原來的臺詞或情節,創造出一種新的舞臺表演形式,將觀眾納入舞臺,重新對原作進行解讀。這種觀演關系給演員帶來了挑戰,同時讓觀眾對劇場的解讀進一步升華。
二、校園戲劇的質樸風格
何為校園戲劇?校園戲劇就是學生在校園中開展的業余戲劇活動。人們聽到校園戲劇想到的往往多是在高等院校的禮堂,稚氣未脫的演繹者們在不算寬敞的舞臺上進行演出,這其實是一種刻板印象。校園戲劇不僅是高等院校學生的專利,也不拘泥于傳統話劇舞臺演出的模式,校園戲劇可以在禮堂演出,也可以將體育館甚至一座古墓作為表演場所。在校園戲劇中導演編劇可以不是學生,但是參演者一定要是在校學生。由此我們可以得出,校園戲劇就是以在校學生為演員主體的戲劇演出活動。校園戲劇是戲劇生態鏈中至關重要的一個環節,反觀當下的校園戲劇創作,繁文縟節過多,形式遠大于內容。所以,倡導“質樸戲劇”有很強的實踐意義,校園戲劇需要回歸質樸的道路。
(一)不過分追求舞臺美術和“外殼包裝”
格氏強調舞臺上每一樣道具都是必備的,一切都是為了劇情的發展所做的準備,設計簡約而新意百出,主要是為了更好地展示演員和了解觀眾心理。以湖南師范大學文學院2016級年度大戲《夜色中的大提琴》為例,舞臺和觀眾被放置在一個封閉的類似于家宅的場所,觀眾以平視的角度觀看舞臺演出,只有一個小平臺用于表演,全劇沒有過多的道具,大段的主角內心獨白,主角的表現清新自然,不矯揉造作。這樣的設計是先鋒且具有實驗性的,同時更是質樸的。《夜色中的大提琴》摒棄了傳統的舞臺觀念,創新劇場的演出模式,改良了舞臺的呈現形式。這些寶貴的經驗有很多是值得現代校園戲劇學習的。
(二)表演者是舞臺的中心
格氏認為觀眾與表演者關系的變化是帶有無限可能的,他努力探尋演員與觀眾之間的獨特相遇是否能夠擦出火花。以湖南師范大學文學院2014級畢業大戲《夜黑風高》為例,觀眾與演員融入其中,觀眾決定接下來的劇情如何發展,模糊了舞臺和觀眾之間的界限,打破了演員與觀眾之間存在的“第四面墻”。這樣的演出形式是值得推廣與借鑒的,雖然這種劇目只適合小劇場演出,但在這種模式下演員與觀眾的情緒相互打動,觀眾的參與性被調動起來,促使更多的人參與其中,影響更多的人了解戲劇、接納戲劇。
三、呼喚“質樸”的回歸
觀眾想要走進劇場看一部劇,動輒幾十、上百的門票對于學生來說無法負擔,所以絕大多數學生即使喜歡劇場、喜歡戲劇藝術,奈何囊中羞澀,也無法更多地接觸它們。戲劇更多的時候被大家當成陽春白雪,或是富人們的娛樂產物。面對這樣的大環境,我們沒有辦法去改變現狀,但是我們卻有一種方法改變自己,那就是通過校園戲劇。例如現在校園戲劇做得好的社團有南開大學的南開新劇團、北京大學的北大劇社、浙江大學的黑白劇社以及湖南師范大學的楚魂劇社,這些在中國校園叫得上名字的劇社,實現了校園戲劇藝術的突破,他們上演的劇目有對于生命價值的思考、對于人心的洞察和透視、對于愛情的懵懂和渴望、對于理想的追求,雖然演技相對來說比較稚嫩,編劇的手法、技巧也不是特別高超,但是他們靠著質樸和嬉笑怒罵收獲了一批又一批的粉絲,影響著一代又一代觀眾以及熱血的大學生們。當下校園戲劇工作者需要注意的是,雖然走“質樸戲劇”的路線,但是不排斥使用任何讓戲劇美好與興盛起來的方法的。在這個融會貫通的時代,和諧之美、混合之美、“美美與共”才是藝術。
參考文獻:
[1]格洛托夫斯基.邁向質樸戲劇[M].魏時,譯.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4.
[2]董健,馬俊山.戲劇藝術十五講[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3]馮傳勝.校園戲劇的發展歷程及貢獻[J].云南藝術學院學報,2011(1):38-42.
作者單位:
湖南師范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