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夢琪
摘 要:廣西馬山壯族會鼓是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馬山縣境內的一種民間娛樂活動,具有濃厚的民族文化氣息,氣勢磅礴,形式豐富,是人們喜聞樂見的藝術表演形式,如今成為南寧市馬山縣的藝術文化品牌之一,重要的對外大型交流活動少不了它的身影。文章從馬山壯族會鼓的自然條件和人文條件兩個方面介紹了廣西馬山壯族會鼓的由來,從春節、嫁娶、賽鼓和添丁四個方面介紹了廣西馬山壯族會鼓的使用場合,介紹了廣西馬山壯族會鼓的制作方法、使用方法和演奏形式,以期讓更多的人了解廣西馬山壯族會鼓藝術文化,讓廣西馬山壯族會鼓藝術文化得到更好的發展和傳承。
關鍵詞:廣西馬山壯族會鼓;藝術文化;使用場合;演奏形式
注:本文系廣西民族大學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2018MDSKQN02)研究成果。
廣西馬山壯族會鼓是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馬山縣的歷史財富和文化瑰寶,馬山縣文化館以及以廣西壯族自治區馬山壯族會鼓第二代傳承人韋建廷先生為代表的傳承人們近年來大力采取積極的保護措施,極力推動和促進包括廣西馬山壯族會鼓在內的“馬山三寶”藝術文化的發展和傳承。廣西馬山壯族會鼓已經成為當地人民的精神寄托,人們通過廣西馬山壯族會鼓表達著他們對于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一、廣西馬山壯族會鼓的由來
(一)廣西馬山壯族會鼓產生的自然條件
馬山縣是廣西壯族自治區中部的一個縣城,位于紅水河中段南岸,大明山北麓。馬山縣是有名的山區縣,縣內東側有很多大石山,西側有很多丘陵。廣西馬山壯族會鼓主要集中在馬山縣縣內的白山鎮、白龍灘、古寨等地,覆蓋縣內150余個村屯。廣西馬山壯族會鼓歷史悠久,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廣西馬山壯族會鼓在當地通過家傳以及師傳等方式歷代傳承,成為馬山縣最為著名的民間鼓樂,馬山縣更是被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正式授予 “中國會鼓之鄉”稱號。
(二)廣西馬山壯族會鼓產生的人文條件
廣西馬山壯族會鼓影響著一代又一代馬山縣當地的人民,當地人民受會鼓的影響逐步形成了積極向上、團結合作、開朗樂觀的精神狀態。在宋朝,廣西馬山壯族會鼓用于鼓舞士兵的士氣,也是統領士兵的指揮棒,在戰場上具有廣泛的應用。早些年,廣西馬山地區的人民通過會鼓團結一致、共抗敵寇。現如今,廣西馬山地區的人民通過會鼓進行比賽、表演,互相交流感情,增添生活樂趣。
在壯族的歷史傳說中,鼓作為戰神的兵器,是戰無不勝的象征,擁有鼓就擁有了征服自然的智慧,鼓還有驅魔、辟邪、祭天求神等功用。在新時代,廣西馬山壯族會鼓在流傳過程中又增加了村落間競賽和娛樂的功用,廣西馬山壯族會鼓鼓手們白天通常會忙于工作或者農活,他們利用節假日、休息日練習會鼓,會鼓不但可以強身健體,還能夠幫助鼓手們消除工作和生活上的壓力和煩惱。會鼓不僅是當地人民的興趣愛好,更是當地人民對文化的傳承、積極的生活態度的體現。
二、廣西馬山壯族會鼓的使用場合
廣西馬山壯族會鼓最早用于驅除妖魔鬼怪,后來用于戰場上指揮打仗、鼓舞士氣,現在成為一種重要的民間娛樂活動。廣西馬山壯族會鼓的表演使用場合非常多,其中比較普遍的使用場合包括春節、嫁娶、賽鼓和添丁等。下面將對廣西馬山壯族會鼓的使用場合進行簡單介紹。
(一)“守月鼓”
相傳,會鼓來源于壯族“守月鼓”。每年的春節,廣西馬山壯族會鼓從正月初一敲到正月十五,每個村都有鼓手在村頭擂鼓,用于驅鬼祈福。傳說春節期間哪個村的鼓聲小、擂鼓時間短,妖魔鬼怪就會跑到哪個村,所以當地的人們會在春節期間讓鼓聲洪亮、連綿不斷,祈求未來一年風調雨順,碩果滿倉,期望國泰民安,村內百姓幸福安康。
(二)嫁娶
嫁娶是人生最重要的環節之一,廣西馬山壯族會鼓用于嫁娶中的迎親儀式。廣西壯族人民嫁娶的迎親儀式是非常隆重的,新娘被八抬大轎抬到新郎的家中。新娘被抬到新郎家的過程中,新郎官這邊的迎親隊伍就會擂起廣西馬山壯族會鼓,這既是對嫁娶這種喜氣氛圍的渲染,也是對于新人的一種祝福。
(三)賽鼓
賽鼓是廣西馬山地區流傳下來的一種民間活動。每年春節,當地的青年鼓手就會聚集在村外空曠的場地或以村落為單位在各村村口進行賽鼓。賽鼓的方式很簡單,鼓聲大、擊鼓時間長的鼓手獲得最后的勝利,輸掉比賽的鼓手要準備好酒席招待獲得勝利的鼓手。當地的農民運動會就有賽鼓項目,當地村民對于賽鼓項目通常都會積極報名參加。
(四)添丁
添丁場合擂鼓是廣西馬山地區比較特別的一種習俗。在農歷正月十一的燈酒節,村里添丁的人家會準備好1頭豬、1只公雞、50斤酒和其他食物,在村里的祠堂招待村里的族老和當地的村民們。在這個過程中,鼓手們會敲響廣西馬山壯族會鼓,全村歡天喜地,熱鬧非凡,鼓聲會一直延續到晚上12點。此場合中廣西馬山壯族會鼓的響起意味著對添丁人家的無限祝福,祈求孩子在以后的日子健健康康、快快樂樂。
三、廣西馬山壯族會鼓的制作和演奏方法
(一)廣西馬山壯族會鼓的制作方法
廣西馬山壯族會鼓的鼓身是截取樟木或桐木等木材其中的一段,將其芯挖空制作而成,原木厚度可以達到3厘米,高度為120厘米左右,鼓的內徑為56厘米,鼓面外加牛皮之后的直徑可以達到62厘米。廣西馬山壯族會鼓上下面都必須采用母牛牛皮(以母水牛皮為首選)來制作,以使其聲音渾厚、洪亮。牛皮經過打磨、晾曬之后,利用經過加工的竹篾對其進行固定,確保鼓面可以繃緊。鼓槌的長度約為41厘米,一般是利用做鼓剩下來的木材制作而成。
(二)廣西馬山壯族會鼓的使用方法
廣西馬山壯族會鼓古代的表演形式和現代的表演形式略有不同。廣西馬山壯族會鼓古代的表演形式為:鼓手將鼓放置在地上,用磚塊等材料墊高,擊鼓的一側,然后利用自己的左腳固定鼓身,彎腰擂鼓。另外,古代人們是輪流交替擊打一面鼓的。
經過歷代傳承人的不斷傳承與創新,現代人采用多面會鼓、鑼、镲同時擊奏的表演形式,廣西馬山壯族會鼓隊伍中間會有一面至兩面大鼓擔任隊伍的指揮,指揮鼓鼓手通過鼓點和動作來把控演奏樂曲的速度及力度等,镲和鑼等樂器的演奏增添了磅礴的氣勢。傳承人們制作出可水平移動的架子,由此,會鼓從古時的橫擊變成了放在架子上的豎擊,其表演形式愈加豐富多彩。
(三)廣西馬山壯族會鼓的演奏形式
廣西馬山壯族會鼓采用口傳心授的方式進行傳承,由于傳承人的文化水平普遍較低,所以基本未形成鼓譜,隨著老一輩藝人的離世,許多歷史資料都已流失,近些年才有部分鼓譜出現并被保存下來,且都是采用“12 1212 12”(1代表右手,2代表左手)口述的方式進行記錄。近年來各高校對于非遺展開研究,陸續有一些高校為傳承人們譜曲,當代廣西馬山壯族會鼓的非遺傳承人們除了傳承流傳下來的經典的鼓譜外,也致力于創作新的廣西馬山壯族會鼓作品,或在表演中加入即興演奏,這要求鼓手不但要具有嫻熟的打鼓經驗,還要注重團隊的配合。至此,廣西馬山壯族會鼓從發展到演化,逐步形成了許多鼓譜曲牌,包括混鼓、狂歡鼓、舞龍鼓、慶豐收鼓和花燈鼓等。
四、結語
廣西馬山壯族會鼓具有悠久的歷史文化,是馬山縣最具有代表性的少數民族文化遺產,廣西馬山壯族會鼓不僅傳承著歷史、文化,更是當地人民的精神財富,當地人民通過廣西馬山壯族會鼓表達他們對于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目前廣西馬山壯族會鼓僅活躍于廣西馬山地區,因此加強民族文化自信,推動和促進廣西馬山壯族會鼓藝術文化的發展和傳承,打造特色民族民間音樂具有重要的文化價值與歷史意義。
參考文獻:
[1]丘大為,韋金亮.從市場化運作的角度談廣西馬山壯族會鼓的轉型發展[J].內江科技,2020(5):105-106,15.
[2]黃丹.壯族會鼓的文化藝術價值傳承和發展[J].大眾文藝,2019(3):38-39.
[3]張萍,王溯,楊海晨.少數民族民間體育節事的發展:以廣西馬山縣壯族會鼓文化節為例[J].社會科學家,2018(11):156-160.
[4]玉妮,黃燕熙.構建民族文化產業品牌路徑的探索:以廣西馬山弄拉民族文化傳媒有限責任公司為例[J].沿海企業與科技,2017(5):56-62.
[5]吳林隱,楊海晨,韋金亮.隔離抑或融合:民俗體育參與的性別變化研究:廣西馬山縣壯族會鼓與打扁擔的田野考察[J].體育科學,2017(8):29-36.
[6]譚宏亮.馬山縣少數民族文化資源旅游開發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14.
[7]藍迅,黃麗君.馬山縣民間文化藝術熠熠生輝[J].當代廣西,2009(19):52.
作者單位:
廣西民族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