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文超/江蘇省儀征市政府辦公室
陳禮朝 潘 亮 李曉燕/儀征市委農村工作辦公室
耕田犁地是農民的“老本行”,怎么耕出高效益卻是“新課題”。近年來,江蘇省儀征市始終把提高耕地生產力作為糧食生產的重要抓手,堅持以藏糧于地戰略為統攬,持續創新推動秸稈機械化還田,這一做法被江蘇省農業農村廳在全省推廣。
前些年,因土地耕種增收不明顯,不少農戶不愿意種田,特別是冬小麥種植面積較少。經過深入調研,要提升土地生產綜合效益,必須重振農民種田信心。具體而言,具體有三個方面思考。
順應歷史規律,尊重民意。耕地深又早,莊稼百樣好。耕地深翻歷來是一項重要的農事活動。近年來,儀征連續多年的旋耕作業造成大量秸稈集聚土壤表層,不利于水稻栽插和小麥種植,農民反映較為強烈。對此,全市在深入一線調研,充分征求群眾、大戶、村組干部意見的基礎上,啟動秸稈機械化深翻還田工作。
著眼本地實際,補齊短板。儀征丘陵、崗地占全市總面積的80%,土壤總體以黃黏土為主,粘性大、透氣差、地力低。因多年的秸稈旋耕還田只在耕地表層8~10厘米土層作業,致使土壤板結嚴重,農田養分、水分等條件難以滿足農作物高產需要。改善土壤結構、提升耕地質量成了提高糧食綜合產能的必然選擇。
踐行發展理念,振興生態。近年來,秸稈禁燒已成為廣大農民普遍共識,但秸稈除了肥料化還田,飼料化、基料化、能源化利用程度并不高。同時,嚴禁秸稈禁燒之后,不少農民選擇將秸稈雜亂堆放在家前屋后也成了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痼疾”。大力推進秸稈機械化深翻還田,成了有效破解這兩大難題的現實“法寶”。
儀征市早在2015年就啟動秸稈機械深翻還田工作,每年實施面積2萬畝,成效并不明顯,主要是沒把握要領,關鍵要抓住三個環節。
深耕作業零負擔。市政府成立秸稈機械化還田領導小組,專題研究推進秸稈機械化還田工作,制定下發工作方案和實施辦法。結合儀征實際,年整合秸稈綜合利用、高產創建等資金488萬元,專門用于深翻還田補貼,農戶不掏一分錢。優選大中拖120臺、機手120名,作業近5000臺次,為大面積推廣深翻提供了動力保障。同時,引導機手讓利于民,真正實現深翻作業農民“零負擔”,解決了淺翻不管用、深翻翻不起的問題。
工作推進點到面。推進模式創新。對歷年不同地形、區域、土壤類型的深翻農田進行效益分析基礎上,優選積極性高的鎮、村先行示范,以實際成效吸引廣大實際種植戶主動申報,為全市整鎮、整村推進創造有利條件。引進推廣具有穩定性好、作業快、效率高等優點的圓盤犁機具,改變過去鏵式犁犁翻后有伏脊、不平整的缺點。多次試驗后,2019年圓盤犁推廣數量達到81臺,作業面積占深翻總面積的80%。
嚴格核查保質量。各園區、鎮對實際種植戶申報面積進行核查,申報面積與核查面積誤差超過20%,按5%同比例扣除作業獎補面積,套取作業獎補資金的,一經核實收回全部獎補資金,并列入黑名單。組織第三方按照不低于各園區、鎮匯總上報面積的60%進行獨立核實,實現作業村全覆蓋。紀委監委部門對第三方核查過的深翻還田面積進行隨機復查,復查誤差不得超出標準范圍,確保核查結果真實可靠。核查結果公示期結束后,請鎮、村相關負責人在公示清冊上簽字蓋章,做到責任到人,并通過財政部門涉農一折通系統直接打卡,堅決做到真做真補、有跡可循。
獲得效益,并實現效益最大化,是持續推進秸稈機械深翻還田的源動力。通過多年的持續推進,努力實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相統一。
生態效益立竿見影。秸稈深翻有力踐行綠色發展理念,不僅實現資源再利用,也有效破解秸稈禁燒和秸稈綜合利用難題。通過秸稈深翻還田,提高土壤養分含量、增加土壤微生物多樣性,顯著提升耕地肥力的同時,有效助力病蟲害防控,減少了農藥化肥使用、降低了農業面源污染。2019年,農藥化肥使用量較往年下降1.1%、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較往年提高3個百分點。
經濟效益體量可觀。通過秸稈深翻還田,有效疏松耕作層、改善土壤結構,提升土壤透氣性和保肥能力,顯著提高水稻產量和品質。2019年,全市實施深翻還田的12.2萬畝農田,每畝增產增效80元,加上平均每畝70元的農藥化肥減量,全年為農戶節省成本800萬元以上。此外,對參與深翻作業的機手,每畝給予補貼40元,除去人工、油料、機具折舊等成本,每畝多收入近10元。
社會效益影響深遠。2019年秸稈深翻還田惠及農民22960戶,部分多年未深翻的村實現整村作業,“不讓老百姓出一分錢”贏得廣大農民好口碑,提升了黨群、干群關系。如真州鎮茶蓬村是典型的丘陵地區,地塊小而散,通過整村推進實現全村1768畝稻秸稈全部深翻;新城鎮官勝村共710戶農戶、1689畝農田,耕地多年未深翻,土壤嚴重板結,此次土壤深翻整村推進顯著提升了當地耕地質量,得到農戶大力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