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小雪 黃茜 馬久紅
(南昌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消化內鏡中心江西南昌330006)
我國消化內鏡診療技術自20世紀70年代后期引入以來,得到了快速發展[1],在臨床上得到了廣泛應用,內鏡護理技術在內鏡診療中的作用和地位也變得越來越重要。護士作為內鏡醫師的助手,內鏡治療時與醫師進行一對一的配合,需要有較高的能力和素質。消化內鏡診療護理具有種類多、操作難易程度不一等特點,采用傳統的單向授課方法很難讓學員全面掌握教學內容。近年來我們對進修護士采用多元化模式培訓,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8年1月~2019年9月在我中心短期培訓的進修護士58例為研究對象,分成兩組,其中2018年接受培訓的31例為傳統教學組,2019年接受培訓的27例為多元化教學組。所有進修護士均為女性,年齡22~42歲,從事內鏡護理工作時間0~145個月,培訓時間3~4個月,培訓項目包括內鏡配合護理(胃腸鏡、超聲內鏡配合護理等)和內鏡治療配合護理(內鏡下息肉切除、止血、食管胃底靜脈曲張治療、經內鏡逆行性胰膽管造影術、經內鏡黏膜下切除術等),均自愿參加本研究。兩組年齡、從事內鏡護理工作時間、教育背景、來源醫院等級、職稱、培訓時間、培訓項目及培訓前熟練程度等比較均無統計學差異(P>0.05)。見表1。
表1 進修護士一般情況比較(±s)

表1 進修護士一般情況比較(±s)
?
1.2 培訓方法傳統教學組按傳統培訓模式培訓,即理論知識培訓和實踐操作培訓相結合。(1)理論知識培訓:每周集中授課一次,內容為內鏡護理相關知識。(2)實踐操作培訓:帶教老師結合帶教內容講解相關理論知識,邊操作邊講解,學員在老師指導下操作。多元化培訓模式:成立多元化培訓教學小組,由教學組長擔任組長,多位教學經驗豐富護士為組員,護士長負責指導協調。將多種培訓方法進行融合,互相補充,發揮不同培訓方法的特點,應用到進修護士的培訓當中。(1)理論知識培訓:授課內容由教學小組討論制定,包括消化道解剖及結構,內鏡結構、清洗消毒,內鏡診療的護理配合、并發癥的處理及急救復蘇等。制定課表,每3個月輪流授課,每節課由指定老師教學,每周二下午集中授課一次。(2)實踐操作培訓:由護士長根據學員不同的培訓項目進行排班輪轉,采用帶教老師和學員一對一、“手把手”培訓方法。(3)內鏡模擬訓練器操作培訓[2]:每周四下午集中帶教一次,由數名經驗豐富的護士輪流帶教,包括結腸鏡腹部按壓方法、內鏡診療護理配合。(4)三位一體可視化教學模式[3]:將內鏡清洗消毒操作步驟制作成規范化流程圖,與色彩標識理念、6S管理理念相結合,把復雜的內鏡清洗消毒相關知識轉化為簡潔明了的圖示,應用于內鏡清洗消毒的培訓當中。(5)精細化培訓:將內鏡清洗消毒及診療護理配合中常見問題分為數組,如床側清洗、內鏡按鈕清洗、正確持鏡姿勢等。每組由專人負責,規范操作流程,對學員反復培訓后再進行考核。同時日常操作中如出現不規范時,任何帶教老師必須立即指正。(6)問題驅動教學法(PBL)教學模式:鼓勵學員自學內鏡護理相關知識,帶著問題學習,帶教老師引導學員思維,對操作中出現的錯誤及時糾正。對不懂的問題鼓勵學員自己查閱文獻和資料,和學員共同探討。
1.3 觀察指標(1)理論知識考試及臨床操作實踐考核:在培訓結束后出科前進行,滿分均為100分。理論考試由組長設計考卷、主持考試及閱卷計分。實踐考核由一名帶教老師及一名指定操作醫生對學員所培訓項目進行考核。(2)學員滿意度:自制教學效果學員滿意度調查問卷,內容包括帶教老師教學方式、教學能力、理論水平、工作態度、對學員的重視程度和帶教計劃落實情況。滿意度分為非常滿意、比較滿意、基本滿意、不滿意四個等級,培訓結束前實時發放和回收。(3)工作能力動態追蹤評定:培訓前、培訓后30 d、返回工作單位后30 d,對學員所培訓項目進行能力評定,分為非常熟練、比較熟練、基本熟練、不熟練。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3.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資料進行正態分布檢驗,如不屬正態分布,行兩獨立樣本的非參數檢驗U檢驗;如屬于正態分布,則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等級資料采用兩獨立樣本秩和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理論成績和實踐成績比較 多元化教學組理論成績及實踐成績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理論成績和實踐成績比較(分,±s)

表2 兩組理論成績和實踐成績比較(分,±s)
?
2.2 兩組工作能力動態追蹤評定情況比較 多元化教學組培訓后工作能力評定優于傳統教學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工作能力動態追蹤評定情況比較(分,±s)

表3 兩組工作能力動態追蹤評定情況比較(分,±s)
?
2.3 兩組學員滿意度評分比較 多元化教學組對教學滿意度優于傳統教學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學員滿意度評分比較(分,±s)

表4 兩組學員滿意度評分比較(分,±s)
?
我國內鏡技術的迅速發展,對內鏡護士的專業水平和配合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戰。為了提高內鏡護士的專業能力,將護士送至上級醫院進修是比較常見的方法,但有研究[4~5]表明,目前內鏡培訓理念、模式及教學方法均落后于內鏡技術發展。參加消化內鏡護理培訓的護士均為短期培訓,來自不同級別的醫院,內鏡護理基礎及培訓目的也不同。為了使進修護士在有限的時間內達到培訓目的,選擇合理帶教模式十分關鍵[6]。
本研究結果表明,多元化培訓模式可提高學員理論成績、實踐操作考試成績及工作能力。傳統的培訓模式帶教老師多為單向授課,在實踐中邊操作邊教學,同時輔以理論知識培訓,學員以接受為主,培訓質量欠佳。本研究中多元化教學組以多種培訓方式交叉進行,給予系統的理論知識培訓,使學員掌握內鏡相關知識;實踐操作培訓中帶教老師對學員一對一教學,針對學員不同的培訓目的及專業水平情況培訓相應內容,學員可更快地掌握內鏡診療的配合技巧。內鏡清洗消毒是內鏡護理的基礎,我中心的三位一體可視化教學模式,可有效提高內鏡洗消培訓效果[3];內鏡模擬器培訓是安全有效的方法,可增加學員學習興趣和信心;精細化培訓則規范學員內鏡相關操作;PBL教學模式能增強學員的臨床思維能力,提高主動學習能力與協作能力,提升臨床業務素質。因此,多元化培訓模式可有效提高培訓質量,便于學員熟練掌握內鏡相關知識和配合能力。
本研究結果表明,多元化培訓模式組學員對帶教老師教學水平、能力、理論水平及工作態度的滿意度高于對照組。說明通過教學模式的設想和制定,可提高帶教老師的自身水平。帶教老師在制作教學課件及臨床帶教過程中,不斷豐富自己的理論知識和實踐操作能力,通過改進培訓方法增加學員的學習興趣和熱情,提高整體培訓效果[7]。綜上所述,將多元化培訓模式應用于消化內鏡護理培訓中,對進修護士進行系統、全面、規范的培訓,可以提高培訓質量和效果,從而保障內鏡診療質量,推動學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