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 起,張志芳,鄭 興
(鄂爾多斯職業學院,內蒙古鄂爾多斯,017020)
2019年1月,國務院頒布了《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國發[2019]4號)(以下簡稱《方案》),這份文件被譽為我國“新時代職業教育深化改革的頂層設計與施工藍圖”[1]。 《方案》將職業教育定性為與普通教育不同的一種教育類型,與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其主要任務是按照崗位的標準要求,以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為主要形式實施實踐教學和技能培養。職業教育目前普遍存在專業課程內容更新滯后于產業和行業的發展,教學過程與崗位工作過程的對接不夠等問題。為此,職業教育可以“課崗融通”為突破口,將課程教學實施過程與崗位工作流程對接,以崗位流程編排工作任務,讓企業以工作任務和生產實際設計教學案例,從而培養具備崗位勝任能力的技能型人才。
職業教育作為教育活動的一種,大擔負著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和培育學生可持續發展能力的任務的同時,還擔負著實現個體與職業崗位結合的重要任務[2],其主要表現為院校育人與企業育人之間的統一和教育發展需求與產業發展需求的統一,這也是鄂爾多斯職業學院(以下簡稱“我院”)現階段計算機軟件工程專業教學實踐亟需研究解決的重要問題。一方面,我國正處在信息化高速發展階段,信息化技術的不斷更新加快了社會經濟的發展,但是,計算機技術的快速更新也給職業教育帶來了新的挑戰和難題;另一方面,鄂爾多斯市及周邊地區計算機軟件行業發展較為落后,相關企業較少,引企入校共建人才較為困難。上述兩方面導致我院計算機軟件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方面存在以下問題。
第一,教學過程與企業項目開發過程不對接:職業院校教學組織基本以課程為單位,相同崗位工作內容涉及的知識以課程的形式分散在多個學期,這種教學方式與企業實際生產過程脫離,培養出的學生崗位勝任能力較低。
第二,教學內容與企業崗位工作內容不對接:教學內容跟不上計算機軟件技術的更新換代,教學案例不能充分體現企業崗位工作內容,無法滿足企業的職業技能需求。
對此,本文將通過基于軟件開發生命周期、崗位工作任務驅動和企業生產實際的教學案例,提出一種教學內容與職業標準匹配、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的人才培養模式。
企業軟件項目開發遵循某種生命周期模型,如瀑布模型、快速原型模型、增量模型等。[3]生命周期模型反映了一個軟件產品開發的工作過程,一般分為多個階段,每個階段涉及不同的崗位及工作內容,且各階段之間具有較強的聯系。傳統的教學過程以課程為基礎,在制定出教學內容和目標之后將其打包為課程,分布在各個學期進行教學。這種模式導致某一個崗位涉及的知識內容分散在多個學期的課程中,不集中;一個學期學習多個崗位知識,崗位之間的銜接關系無法體現。這些都是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脫節的表現。以下,本文將以Web網站項目為教學項目,講解基于軟件生命周期的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的對接方法,整體框架如圖1所示。

圖1 基于軟件生命周期的教學過程的構建
首先,根據崗位典型工作任務分析法構建人才培養課程體系。體系的構建要建立在與企業共同分析實際軟件項目開發生命周期的基礎上,包括項目開發各階段、對應的崗位、每個崗位的主要職責和崗位之間的銜接關系,采用崗位典型工作任務分析方法確定每個崗位的典型工作內容,從而確定對應的知識和能力需求,進一步制定出每個崗位的能力目標和教學內容。由于結合了軟件項目開發過程,分析崗位的知識需求和能力需求可以更加具體。
其次,根據軟件開發生命周期進行教學實施。第一步,引進企業項目,將企業項目轉化為教學項目,根據軟件開發生命周期將項目各階段工作任務按照生命周期流程順序分配到各個學期。第二步,教師完成當前階段的每個崗位工作任務對應的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第三步,學生學習完當前階段對應的所有崗位工作任務的教學內容之后,實現實際教學項目的對應階段的階段性工作任務,形成本階段的成果。第四步,將任務成果作為階段性成果提交到下一個項目階段。上述實施方法可以實現軟件開發工作流程與教學過程的對接,使學生既能學習每個崗位所需知識與能力,又能真正參與實際項目,從而有效提高學生的崗位勝任能力。
通過崗位典型工作任務確定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實現教學內容與崗位工作內容的對接。本文為了進一步將教學內容與崗位職業標準對接,與企業共同研究設計崗位工作任務驅動的企業生產教學案例庫。
企業實際生產教學案例庫構建的主要方法如下:在明確每個崗位的業務情景與工作任務后,分析每個崗位每個特定工作任務所包含的崗位知識、能力與素養,來進行“崗位>業務>企業案例”的反推,構建企業生產實際案例體系,然后通過垂直分解、水平綜合[4]的方法將企業生產案例轉化為實際教學案例和階段性成果綜合案例,構建教學案例體系。在將企業生產案例轉化為實際教學案例過程中,學校要確定每個案例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教學過程等,最終通過分析教學案例架構體系,制定教學案例庫建設標準與規范,依據標準與規范將各類資源進行整合,搭建企業生產實際教學案例庫。
企業生產實際教學案例庫構建實施過程如圖2所示。

圖2 企業生產實際轉化教學案例實施過程
1.根據學校的師資隊伍、資源等情況,從人才培養方案崗位群中選擇一個崗位進行構建。
2.分析崗位的核心工作任務及其內容。
3.針對每一個工作任務引進其對應的企業生產工作案例。
4.對企業案例進行分析,通過垂直分解法將案例分解為適合教學的小案例。
5.對每一個小案例進行分析,確定學生應具備的各項能力,確定教學目標、內容、方法,通過教學設計將小案例轉換為教學案例。
6.重復第5步,直至一個復雜案例的分析結束。
7.重復第3—6步,直至一個崗位的所有工作任務的案例轉換結束。
8.分析軟件生命周期的階段性成果要求,將分散在多個工作任務中的小案例通過水平綜合法,整合成為多個綜合案例,并轉換為教學案例。
9.總結歸納本次教學案例轉換過程中的共性、注意事項等,編寫成規范和標準,寫入案例庫建設標準規范中。
10.整理案例庫轉換過程中的所有資源,依據標準入庫。
11.將本崗位的研究成果納入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改進人才培養方案。
12.總結實施過程中的問題及解決方案,更新實施方案。
13.重復第1步,直至完成所有崗位的分析與建設。
經過重復迭代過程,最終能夠形成完善的人才培養方案、案例庫和案例庫建設標準與規范。
基于軟件開發生命周期設計的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方法和基于企業生產實際教學案例庫的教學內容與崗位職業標準對接方法,構建與再現了軟件項目開發實際環境的學習情境,同時,企業的全程參與將新技術、新方法及時融入了教學內容。通過“課崗融通”教學模式的實施,我院計算機軟件工程專業大力推進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努力培養出具備崗位勝任能力的技能型人才,以積極響應《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