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昕萌
摘要:高校繪畫的教學目標一直在強調注重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當代繪畫教學的重心在于視知覺的開發和表現,讓學生了解當代藝術、當代繪畫所發生的變化,成為教學組織者和教師必須去研究的問題。
關鍵詞:繪畫色彩:光源色:冷暖
現代社會科學技術迅速發展,創造能力成為社會各行各業的核心競爭力,培養創新型人才成為國內外高校教育的核心目標.在實際的繪畫課程中,大部分教師的教學方式還依舊停留在傳統的教學方式上,并沒有有效地把繪畫教學與培養學生的創造力有機地結合起來.因此,高校教師應該盡快轉變繪畫基礎課程傳統式的教學狀態,重新改革繪畫基礎教學的理念、內容和授課技巧,通過教授學生用“藝術家的感知技巧”看事物和問題,逐步啟發、培養并提升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一、光色并存,有光才有色。
1.光與可見光譜。光在物理學上是一種電磁波。從0.39微米到0.77微米波長之間的電磁波,才能引起人們的色彩視覺感受。此范圍稱為可見光譜。波長大于0.77微米稱紅外線,波長小于0.39稱紫外線。
2.光的傳播。光是以波動的形式進行直線傳播的,具有波長和振幅兩個因素。不同的波長長短產生色相差別。不同的振幅強弱大小產生同一色相的明暗差別。光在傳播時有直射、反射、透射、漫射、折射等多種形式。光直射時直接傳入人眼,視覺感受到的是光源色。當光源照射物體時,光從物體表面反射出來,人眼感受到的是物體表面色彩。當光照射時,如遇玻璃之類的透明物體,人眼看到是透過物體的穿透色。光在傳播過程中,受到物體的干涉時,則產生漫射,對物體的表面色有一定影響。如通過不同物體時產生方向變化,稱為折射,反映至人眼的色光與物體色相同。
我們了解了色彩形成的基本規律,也就應該懂得一點“色彩”的基本含義。“色”與“彩”之間,“色”只是存在于物象固有的顏色相貌中,“彩”則是物體的三因素,即固有色、光源色、環境色三位一體緊密關聯。當你知道了這個道理,在觀察和表現時就會由浮淺的感性認識上升到深刻的理性認識,當二者相結合,我就會發現物象的色彩原本不單一,還有很多更重要的色彩形成因素,那么“我就看不出那么多色彩”這句話也就隨之破解了,原來并不是沒有那么多色彩,而重要的是應該用什么樣的眼光去看、去發現和表現物象的豐富色彩。
二、繪畫色規律
在教學中學生必須理解光與色的客觀規律。我們能夠看清物體色彩的媒介是光線。物體受到不同的光照,出現了陰陽向背及明暗、深淺,呈現出立體的、冷暖不同的色彩變化。因為光的作用,物體發生了環境色的相互散射的影響,不同的物體固有色相互輝映與影響而產生出五彩繽紛的豐富色彩。但應該指出,光源色的冷暖對自然界色彩的變化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有色光線照射下的一般規律為:再“暖色”光線下的物體,其亮部呈“暖色相”,這是它的暗部就呈“冷色相”。在“冷色”光線下的物體,其亮部呈“暖色相”。如果色光的冷暖不明顯,就應按照亮色光的強弱來分。一般情況下,早晨和傍晚的日光、燈光、火光等為暖色,中午的陽光、天光、白熾燈光等為冷光。我們畫靜物多在室內,接受的光源多是從窗口透進的天光。一般情況下,天光多為冷色,但也有特殊情況,如朝霞、夕陽的余光,室外紅墻反射的光線,有時也影響室內的光線變暖,陽光執照室內的物體就一定是暖光源了。要注意這種光線的變化,作畫時具體情況具體對待,既要尊重客觀對象,又要認真分析,注重自己的感覺。但光源的直接照射是在物體環境的受光面,因而光色的冷暖也決定亮面色彩的冷暖。
色彩的冷暖、明暗都充滿了矛盾,應如何解決好矛盾之間的關系?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發展過程中,每一事物的發展過程中存在著自始至終的矛盾運動,這是一個哲學上的道理,我們作畫也不例外。如物體的主次強弱、大小方圓,色彩的冷暖明暗等等,矛盾的雙方互相滲透、互相貫通、互相依存、互相聯結、互相轉化,這就是矛盾的同一性,同時又互相排斥、互相對立,這就是矛盾的斗爭性。有條件的相對的同一性和無條件的絕對斗爭性相結合,構成了一切事物的矛盾運動。而我們作畫就是利用這種矛盾規律,有意地在畫面上制造矛盾,然后想辦法解決矛盾。如:在我們開始布置畫面色彩關系時,為了塑造畫面物體的體積、空間、質感等,著色時便有意加強畫面的明與暗、冷與暖、虛與實等矛盾沖突,故意使它們之間對立而排斥。然后,利用物體的明暗交界線,畫面虛實銜接處,去找解決矛盾強烈沖突的“媒介”。如:明與暗的沖突,往往明暗交界線是矛盾沖突高峰,也是分水嶺,以交界線為界向暗部逐漸變暗變灰至反光。交界線又逐漸向亮灰、亮過渡,這就便明與暗之間得到互相滲透和貫通。假設一幅畫亮面是冷色,而暗面是暖色。交界線的色彩應是一種亮暗兩色綜合的最重深色,并以交界線的綜合性深色向暗面逐漸推暖,向亮面逐漸推冷。因而,交界線也是聯結冷暖矛盾對立的折中線。
空間是物質存在的一種形態,是以人的視覺感受為特征的。畫面的空間可以分為背景空間與物體之間的空間。背景分立面和平面兩大面。物體間的空間,這是在整個作畫過程中最關鍵的一環,包括了對物體的深入刻畫和調整,也就是用色彩充分塑造對象的形體結構、質感和空間。
三、結論
上述內容,為色彩畫教學中的重點、難點,必須理解記憶并結合實踐多練習、多觀察。學生在完成一幅完整的作品的同時教師主要教學環節應采用:講授法、演示法、討論法。多讓學生參與互動、階段總結、自我評價,以提高學生整體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