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健

【摘 要】目的:對小兒急性腹痛的診療展開分析。方法:選擇100例于2015年5月至2018年5月期間在我院接受治療的急性腹痛患兒,并且將其作為研究對象,患兒入院之后,醫生需要對患兒腹痛的程度、部位、持續時間、腹痛的性質、腹痛開始時間、伴隨癥狀以及腹痛之前的進食情況等進行詳細詢問,之后才能夠實施輔助性的檢查工作,在此基礎之上給予臨床診斷治療。結果:在100例患兒中,18例患兒伴隨腸系膜淋巴結炎、16例患兒屬于急性闌尾炎、20例患兒患有胃炎,28例患兒患有急性腸胃炎,而患有藥物胃腸道反應、急性菌痢以及過敏性紫癜的患兒各有4例,患有腸道蛔蟲癥、腸套疊以及糞便堵塞的患兒各有2例;對患兒進行常規臨床問診以及輔助性的檢查之后,這100例患兒都得到了確診,診斷準確率是100.00%;在這100例患兒中,對20例采取了手術治療,剩余的80例則采取了保守治療的方法,這些患兒最終都治愈出院,對患兒進行治療之后,其疼痛程度和之前相比明顯降低了(P<0.05)。結論:導致小兒患有急性腹痛病癥的原因很多,需要立足于體格檢查、患兒癥狀、輔助檢查以及疼痛性質做出正確的判斷,并且及時予以治療,以此來縮短病程,改善病情。
【關鍵詞】臨床診斷;急性腹痛;處理措施
【中圖分類號】R766.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0019(2020)11--02
前言
在小兒病癥中,急性腹痛是一種常見的癥狀,由于患兒的年齡比較小,因此通常無法清楚地描述病癥,導致臨床確診難度增加,從而延緩了治療時間,加劇了病情,對患兒的生命產生了威脅。本文通過對100例于2015年5月至2018年5月在我院收治的小兒急性腹痛患兒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現對本病的臨床診斷情況以及處理方法做出以下報道: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100例于2015年5月至2018年5月期間在我院收治的100例急性腹痛患兒,并且將其作為研究對象,在這些患兒中,其中男性患兒有58例,女性患兒則有42例,患兒的患病歷程在1h~3d范圍內,年齡在3~12歲范圍內,平均患病歷程為(1.15±0.45)d,平均年齡為(6.6±2.1)歲。這些患兒除了伴隨有不同程度的腹部壓痛感之外,同時還隨有其他的癥狀,比如82例伴隨發熱、60例伴隨嘔吐、42例伴隨腹瀉、48例伴隨腹脹、20例伴隨便秘。
1.2 方法
1.2.1 診斷方法 患有急性腹痛的患兒在入院之后,醫生需要詳細詢問患病兒童的病情,并且還需要仔細對其腹痛的起因、時間、病程、飲食情況以及體表特征等進行檢查。必要的情況下還需要檢查患兒的身體狀況,對患兒的腹痛特點準確予以評估,同時還需要做好患兒血常規、尿常規以及糞便的檢查工作。一旦在對患病兒童進行檢查的時候滿足以下情況,就可將其確診為小兒急性腹痛。
1.2.2 治療方法 在患兒接受治療的過程中,需要對其采取相應的治療措施。一旦因感染導致患兒的病情加重,就需要使用抗生素來實施抗感染治療工作。如果在患病兒童中沒有出現嚴重的脫水現象,就需要使其口服補液,并且及時對患兒水電解質紊亂的情況予以糾正,如果在患病兒童中出現了嚴重的脫水現象,需要采取靜脈補液的方法。如果屬于中度脫水,就需要控制補液量在80~100 m L/kg范圍內,如果是輕度脫水,就需要控制補液量在50~80 m L/kg范圍內,如果患兒伴隨有嚴重的嘔吐現象,就需要立刻停止飲食,并且結合臨床檢查結果,對于手術適應癥相符的患兒及時進行手術救治。
2 結果
在100例患兒中,18例患兒伴隨腸系膜淋巴結炎、16例患兒屬于急性闌尾炎、20例患兒患有胃炎,28例患兒患有急性腸胃炎,而患有藥物胃腸道反應、急性菌痢以及過敏性紫癜的患兒各有4例,患有腸道蛔蟲癥、腸套疊以及糞便堵塞的患兒各有2例;對患兒進行常規臨床問診以及輔助性的檢查之后,這100例患兒都得到了確診,診斷準確率是100.00%。在這100例患兒中,對20例采取了手術治療,剩余的80例則采取了保守治療的方法,這些患兒最終都治愈出院,對患兒進行治療之后,其疼痛程度和之前相比明顯降低,詳情如表1所示。
3 討論
在臨床上,小兒急性腹痛是一種常見的兒科疾病,患兒所表現出的癥狀是腹痛,并且與此同時還伴隨有不同程度的惡心、嘔吐以及出汗等癥狀,這些癥狀在加劇患者的病痛的同時,還會對患者的生命安全產生威脅。因此,早診斷、早治療是有效緩解小兒急性腹痛的關鍵,此次研究結果表明,結合患者的輔助檢查以及不同的臨床表現,能夠明顯緩解患者的疼痛癥狀,其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于小兒急性腹痛病癥比較復雜,因此,增加了臨床診斷難度,在臨床醫學不斷發展的時代背景下,分析小兒急性腹痛患者的臨床表現,并且立足于試驗價差以及彩超圖像檢查,可以不斷提升患者的臨床診斷準確幾率,給后期開展進一步治療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礎,并且也有利于患者獲取針對性的治療方案。在對患兒進行準確診斷的基礎之上,通過使用飲食干預的方法對小兒急性腹痛患兒進行治療,并且對患兒的飲食進行合理管理,在改善患者惡心以及癥狀方面的效果顯著,并且還能夠強化對患兒的感染管理,立足于不同患兒的實際情況,可以很好地緩解患兒的病情,最后對患兒給予體液補充處理,能夠在維持患兒水電解質平衡方面發揮關鍵的作用,并且還能夠很好地改善患兒的疼痛癥狀。
總而言之,在對小兒急性腹痛進行臨床診斷的過程中,需要立足于臨床輔助檢查結果以及患兒的臨床表現,對患兒的病情進行科學判斷,以此為患兒落實針對性的治療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礎,這樣一來也有利于強化臨床治療效果,幫助患兒早日康復。
參考文獻
任維莉.小兒內科急性腹痛的臨床診斷與處理[J].中國實用醫藥,2016,11(26):147-148.
蔡潔萍,盧志平,余誠.小兒內科急性腹痛60例臨床診斷及處理[J].深圳中西醫結合雜志,2016,26(08):80-81.
劉金波.小兒內科急性腹痛的臨床診斷與處理[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5,2(22):4544-4545.
陳琛.小兒內科急性腹痛的臨床診斷分析[J].當代醫學,2015,21(12):8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