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智 羅秀荃 孟慶忠 唐曉紅 趙立杰
【摘 要】目的:我國經濟迅猛發展和社會飛速進步,促使人們越發重視健康,追求生命質量。然而,不容否認,很多人對自身健康的維護不系統,不科學,不全面,尚未樹立真正意義的信仰健康。信仰對很多人來講似乎高大上,遙不可及。事實上,信仰既簡單,離現實生活又很近,只是需要普及而已。模糊的認識必然出現不堅定的健康觀念和僥幸行為,出現一些本不該出現的健康問題。本文將信仰列為影響健康的核心因素,以鼓勵人們樹立信仰健康的觀念,促進其他各個方面的健康和減少意外,提高幸福指數,實現生存意義。
【關鍵詞】生物-心理-社會-道德-信仰;健康管理模式;信仰健康
【中圖分類號】R733【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5-0019(2020)11--01
隨著我國社會不斷進步和經濟飛速發展,提高生活質量成為人們重要追求目標。然而,多種慢病、生活方式病伴隨而來,威脅人們的健康。人類生存的目的,歸根結底,是生存和生存質量的問題。物質問題解決后,生存質量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健康認知和生活態度。醫學專家們總結出多種醫學模式來指導疾病預防和醫學實踐。
本文將簡要分析各種醫學模式,提出“生物-心理-社會-道德-信仰”健康管理模式并做初步闡述,拋轉引玉,為醫學模式向健康管理模式過渡以及“治未病”思想提供點滴補充,為健康管理者、醫學工作者和民眾維護健康提供思路。
1 醫學模式的演變與發展
1.1 古代神靈主義醫學模式
遠古時期,生產力極度不發達,人們對自身沒有認識,當生病或遇到災害時,往往用超自然的作用來解釋健康和疾病。認為健康是神靈的恩賜,疾病是神靈對個人的懲罰或邪惡的侵害。在治療手段上用求神問卜、燒香拜佛,祈求神明等方法,將希望寄托在神靈的身上[1]。此時,人類是被動的,受著自然的奴役。
1.2 自然哲學醫學模式
隨著經驗的積累和對自然認識的增加,人們尋求更多的自然因素解釋疾病,以樸素唯物論和辯證法為指導,將人體看成一個整體來尋求分析解決疾病的方法,從而產生了如我國傳統醫學和古希臘醫學等醫學體系。人們把體液失衡、陰陽失調看成是病因,認為人有自然痊愈的能力,用中草藥、針灸、拔罐等方法,發明太極、武術等鍛煉形式,增強體質維護健康[2]。此時,人類踏上深度探索自然的征程,變被動為主動。
1.3 現代生物醫學模式
西方文藝復興促進了自然科學、生物科學的發展,逐漸建立了解剖學,組織學、生理學等生物醫學體系,使人們開始從生物學角度來認識生命、健康和疾病。實驗醫學、基礎醫學的進步,人們對疾病的認識深入到細胞水平。細菌的發現、遺傳學的進步、X射的發現、青霉素的使用等等使生物醫學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其影響至今。此階段醫學模式總結為“生物醫學模式”。以此模式治愈了很多傳染病、感染性疾病,大大延長了人類壽命,在臨床醫學、公共衛生方面產生巨大的推動作用。此時,人們發現疾病源于自身,從宏觀的自然哲學模式向微觀領域探索。
1.4 近代機械論醫學模式
以蒸汽機為代表的工業革命促進了醫療器械的進步,傳統的手術刀、各種醫療儀器、現代介入技術、機器人手術技術等, 解決了腫瘤、創傷等很多問題,進一步提高壽命。二十年前,肝癌從發現到死亡是半年到兩年。現代影像技術可以發現超微腫瘤,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將五年生存率提高到50%以上。甲狀腺癌、乳腺癌達到近乎治愈水平,其他腫瘤的治療效果同樣顯著。此模式將是目前乃至未來主要的醫療模式之一。生物學和機械模式正從兩個方向朝一個圓點匯合,盡管難度極大,畢竟是個趨勢。
1.5“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
隨著醫學研究的不斷深入,臨床醫學專業化程度加深,生物醫學的還原論使得醫學過程變成單純技術過程,忽視了人是生物性和社會性的完整統一體。1977年,美國醫生G.L.Engle(恩格爾)首先提出了“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這個理論認為,人不是獨立存在的,受社會各種因素變化的影響,人的心理會發生改變,疾病是這些變化的一種局部表現。此模式改變了人們以往的健康觀念,從單純生物屬性中跳出來,深刻認識到心理和社會因素的價值。
此模式強調社會環境影響人的心理,心理變化影響人的生理,互為因果。此模式把人看做社會整體的一部分,與自然哲學醫學模式有相通之處,是中西醫朝著一個方向邁進的標志。生物、心理、社會組成生物集合體,三者處在一個平面共同影響健康,為整體醫療注入重要的社會學因素,是醫學模式一個跨越性進步。
1.6 “生物-心理-社會-道德”醫學模式
1989年,世界衛生組織(WHO)在“生物-心理-社會”模式基礎上,增加了道德因素。豐富的物質、良好的身體、強大的心理、暢通的社會關系也只有在符合社會道德框架下才算健康,否則道德缺失,危害社會,就是不健康狀態,是一種病態。此模式產生于國際交流日益緊密、競爭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它超越了物質層面,上升到精神層面。從初級的平面模式演變為立體模式。遵循良性道德將極大拓展人類生存的空間,自然對維護生命健康起著積極的作用。
2 探討 “生物-心理-社會-道德-信仰” 健康管理模式
2.1 醫學的進步促使醫學模式向健康管理模式轉變
生物醫學已實現基因水平的干預,越發接近微觀的終點;精密醫療器械能治愈極微小病灶,抵近人類操作能力的極限。然而以權錢為信仰的前提下,殘酷的不正當的逐利競爭使人和人之間關系緊張,倫理缺失,道德淪喪,生存問題再一次成為人類必須面對的問題,這不是進步,而是一種生物屬性中自私成分的膨脹。自私和細菌病毒一樣,蠶食人類自己。這種情況下,治療疾病只能成為維護健康的生物或機械手段,道德力量在物質面前不堪一擊,制度和法律只能讓人類更加被動和疲憊。
2.2 信仰健康應該成為生命的核心元素
我們必須解釋信仰這個詞匯,因為一談到信仰,人們就想到共產主義、各種宗教等等,似乎很遙遠。這些信仰都是人類的終極信仰,這些目標必須由每個健康個體去實現。信仰就是信任與仰視,既是一種態度,又是一種行為。只有相信才能采取行動;仰視或者尊敬,能促使人們愿意去做某件事,不附加任何條件。當人們堅信維護健康能帶來切實的好處,不遵守健康行為必然帶來各種風險時,自然會遵守健康準則,踐行健康行為。
世界衛生組織(WHO)認為健康是身體、心理、社會適應和道德方面的良好狀態”。這個定義表明人不是單純身體和心理結合產物,而是生存在社會關系中符合人類道德規范前提下身體、心理和道德的統一生命體。脫離社會關系或超越道德規范,人就不屬于健康狀態?;蚩烧J為,人生存于一個系統中,任何影響健康的因素缺失或遭到破壞,系統將被打破,健康或生命面臨疾病和死亡威脅。
健康是個系統命題。從人體角度,健康包括細胞健康、組織健康、器官健康和整個人體系統健康;從社會角度,包括家庭健康、企業健康、國家健康、世界健康;從自然環境角度,包括空氣健康、水質健康、糧食健康等;從社會管理學角度,包括制度健康、法律健康等。只有處在整個背景下談健康才有意義。人體健康受整個環境影響,中國社會整體快速進步,科學維護我們自身健康越來越有條件。
從微觀到宏觀,從自體到社會,各健康因素之間相互影響,互為支撐,保持平衡狀態。筆者認為,決定這些方面的,關鍵在于人的信仰健康。只要信仰健康,就會有健康行為。信仰是影響健康的因素之一,是核心因素,指導因素,決定性因素。信仰健康,即認識自我,熱愛健康,珍惜生命,關愛社會!
通過以上分析,筆者認為健康應包括五大因素,即身體、心理、社會、道德和信仰,信仰是核心。重新定義健康的話,健康即在信仰健康前提下的身體、心理、社會適應和道德方面的良好狀態。
2.3 以吸煙為例談“生物-心理-社會-道德-信仰”健康管理模式的應用
吸煙對身體的危害早已被證實。吸煙危害健康的廣告隨處可見,制煙者都在煙盒上標有控煙字樣;更有人制作觸目驚心的視覺作品規勸煙民禁煙;吸煙污染家庭、工作、自然環境,是引起火災的危險因素。
既然是人們都反對的行為,那就不符合社會道德規范。雖然法律沒有采取強硬手段,從自身角度也該戒煙控煙。然而很多人做不到。一旦得了重病,威脅生命的時候,戒煙就不是問題了。因為他親身會到痛苦和死亡威脅,他依然熱愛生命,才知健康寶貴。此時才相信吸煙的危害是真實的,別人的規勸是真誠的,及早的預防是必要的。這是什么問題?是信仰問題。自身看不到就不相信,別人的任何幫助都是徒勞的。只有受到疾病的折磨和死亡威脅的時候,才知道后悔。若堅定不移地信仰健康,防范一切危險因素,那么就能將風險控制在最低范圍。信仰是影響健康的核心因素。
2.4 二十一世紀的醫學主流思想支持信仰健康
二十世紀末,《巴黎宣言》中即強調,好的醫生應該是使人不生病,而不是能把病治好的醫生。同時認為醫學應該是關于健康的科學。宣言強調醫生的職責是維護健康,將醫療模式推向健康管理模式。當然,宣言只強調了醫生的職責,并未強調維護健康是每一個人的責任和義務。因為我們相信“健康幸?!笔侨祟愇ㄒ还餐J可的追求,那信仰健康自然就是我們人類共同的最基礎的信仰。
實現完全的健康是很難的,但主觀堅信不疑依然是首要的。有的人身體健康,心理上有缺陷;有的人身體有缺陷,但身殘志堅;有的身心強大,社會關系強大,卻行為不道德。每一種因素的缺失超過一定范圍就打破了平衡。過量飲食加重身體負擔導致疾病,卻控制不住嘴;大量飲酒危害身體,卻嗜酒如命;運動有益健康卻疏于活動;長期看手機微信有害健康卻沉溺其中不能自拔;過度游戲讓人玩物喪志,卻百般成癮;明知超速行駛危險,卻僥幸以身試法等等,影響健康和生命的因素已不只是生物因素、心理因素、社會因素和道德因素或其中的復合,而在于能否自律,這個自律就取決于是否真正認識到生命的寶貴和意義。維護健康已不單純是醫生的事情,是每一個的人責任和義務。若自身不自律,外力的作用是有限的。認清生命的本質,樹立熱愛健康、熱愛生命的信仰就是十分重要了。
人的信仰千差萬變。衣食住行,功名利祿的欲望人人都想得到,這是本能,但超越理性,過度追求,打破平衡,就會出現問題,導致疾病,可體現在自身、家庭和社會。一旦系統被打破,將導致個體的疾病和社會的問題。
這個模式用在醫學上就是要了解人類自己,重視預防,阻止疾病;從急救醫學角度,就是通過普及,達到主動去防,而不是被動地救。最終目的就是為了保持系統相對平衡,生命不斷延續,健康生存和生活,人生目的僅此而已。
人類最基本的目標首先是活著,然后要活的好。在經濟和科技相當發達的今天,若主觀無視健康,無視生命,任何的生物學、心理學、社會學技術和道德規范都無法挽救我們自己,必將給個人、家庭、社會帶來沉重的負擔,也將辜負人類智慧帶給我們的福利,最后只能罹患疾病,承受痛苦,有一天人類自身就成了自我毀滅的病毒!
總結醫學模式的發展脈絡發現,人們把致病因素從虛無飄渺的神靈探尋到可見的自然,再到人類智慧創造的技術、社會道德的約束,最終回歸我們自身。幾種因素相互影響,核心就是認識自我,熱愛健康,珍惜生命,服務社會。生物、心理、社會和道德因素需要信仰連接和支撐,形成完整的生命系統。從神靈到人類自身,由遠及近,回歸自我,讓我們清晰的看到,人類自己就那個神靈,就是大自然,就是原點,這是人類認識自我的必然過程。要實現自我乃至人類的健康,就要消滅私有制,消滅私心。
現在是我們該再唱起國際歌的時候了,要創造人類的幸福,只能靠我們自己。當我們清晰知道我們是誰的時候,不得不對自己和所有生命更加的敬畏、珍視,更好的指導醫療、健康工作,指導人們日常的行為,讓生命更加有價值,讓社會更加和諧,為實現健康中國2030年助力。
參考文獻
楊秉輝,祝墡珠,胡傳來.全科醫學概論第四版[M].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
郭清,王培玉,聞德亮.健康管理學[M].人民衛生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