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麗梅
(楊凌職業技術學院 陜西 楊凌712100)
《城市軌道交通通信信號》作為城市軌道類專業的專業課程,涉及內容相對廣泛,教學目標主要是讓學生掌握信號基礎設備及相關系統的知識與操作。但目前來看,該課程存在著學生理論知識與實踐操作脫節等諸多問題。隨著企業對于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長,城市軌道類專業要創新改革教學理念,要摒棄傳統灌輸式的教學模式。本文以提升學生就業率為出發點,以崗位需求為導向,通過線上理論與線下實踐相結合的方式,創新《城市軌道交通通信信號》教學模式,以期提高課程教學效果,提升學生對基礎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和對崗位的適應能力[1,2]。
1.1 學生水平層次不同。高職招生方式有統招與單招,這導致學生來源復雜,學生的學習能力、學習水平、學習基礎也各不相同,對于信息技術課的掌握程度也不同,從而導致學生計算機水平參差不齊[4]。同時,傳統灌輸式教學模式是信息單向傳輸,這導致學生被動學習,學習潛能發揮受限。如何針對不同層次水平的學生進行因材施教,是城市軌道交通通信信號課程教學首要考慮的問題。
1.2 教學方式枯燥。教師大多實行講授式教學方式,這使得課堂氣氛枯燥乏味,加之一些理論知識本身就很抽象,單純講授學生無法理解,從而導致學生興趣不高,無法實現專業與理論的有效對接。同時,一些教師在教學時,其教授內容多局限于書本知識,沒有將學科專業領域的前沿知識引入課堂,導致學生視野過于局限,學習熱情低下[1]。
1.3 考核方式單一。課程考核大多以理論考試為主,主要考察學生的記憶力與理解力,而忽略了對學生技能掌握情況的考察,只注重結果,不注重過程。這種單一的考核方式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不利于對學生的職業發展[5]。
鑒于上述課程中存在的問題,針對以培養學生實踐技能為主,對《城市軌道交通通信信號》課程教學進行了改革,提出了以崗位需求為導向,“課證崗”融合的教學模式。
本研究摒棄傳統教學模式,在非專業教學中應用“課證崗”融合,擬從各專業對人才培養的需求入手,邀請或咨詢相關專業教師及企業專家針對本專業所需應用能力的核心技能入手,從而確定相應的教學任務和課程培養目標[5]。根據制定的目標要求,提出以“1+X”證書+工作崗位需求為導向的課程學習項目與學習任務,保證學生在拿到1個證書后,可以根據職業發展需求,考取“X”個證書,提高學生實際操作能力和考證能力,達到提高學生就業能力的目的[6]。
2.1 研究方法。本研究選取試點班與標準班,采用觀察法、問卷調查法等,對調查數據進行分析,試點班選用“1+X”證書+工作崗位需求為導向的教學模式,標準班采用傳統教學模式,對于模塊的教學任務均輔以翻轉課堂線上線下混合教學,課程最終用綜合評價考核方式,對試點班與標準班的數據進行分析對比,從而得出結論,具體技術路線見圖1所示。

圖1教學模式改革技術路線圖
以一學年為研究期限,將《城市軌道交通通信信號》課程分為六個模塊,第一學期學習模塊一、模塊二、模塊三,主要是信號設備介紹。第二學期在復習前三個模塊基礎上學習模塊四、模塊五及模塊六內容,主要是信號通信系統內容,從而達到知識分級學習且強化考證目的。
2.2 研究過程。試點班采用二次翻轉課堂混合教學模式,課前教師利用慕課平臺提前發布導學視頻、講義課件、課前問卷、線上測試、線上討論、課后作業等內容,由學生自行學習;通過平臺的簽到功能,統計分析學生的課程參與情況,不定期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檢查,建立獎懲機制;課上對學生提出的問題組織小組討論,教師重點講授;課后發布實踐作業,學生自行完成或者小組合作完成。通過云課堂APP,完成學生課堂簽到、課上交流討論、老師在線隨機提問、小組PK以及問卷調查等活動,實現學生自主學習,提高學生線上線下學習參與度[7],推送內容如表1所示。

表1線上平臺學習板塊
標準班仍以傳統教學方式為主,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主導,周課時4 h,一節理論,一節實踐。
2.3 效果對比。通過一學期的對比后,對試點班與普通班學生進行考核。考核內容:限定為設備與系統測試,考核方式:①實踐性評價+過程性評價:以崗位需求為導向,注重平時成績考核[8]。②多種考核方式結合:課程實踐+成果總結。實現全方位評價學生學習效果,達到對學生學習成果的檢查與肯定,提升學生學習能力。測試結果如圖2所示。測試結果表明,試點班四個項目的平均成績均高于標準班,說明以崗位需求為導向的“課證崗”融合教學模式能提升教學效果。

圖2測試平均成績對比
課證崗融合教學模式,以“四位一體”人才培養方案為基礎,旨在培養滿足崗位能力需求的技能型人才。以崗位需求為目標,尋求企業合作,開發實訓項目,提高學生就業率,實現高職大學生職業素質、能力的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