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本解讀,歷來是讀者與作品、作家以及世界進行互動的過程,是這些信息要素共同交織的結果。近些年,人們逐漸意識到文本解讀的重要性。縱觀當前的初中閱讀教學現狀,文本解讀無疑是其中最為重要的內容。因此,本文結合具體的教學案例,深入分析初中語文文本解讀的相關策略,旨在打造真正具有活力的語文課堂。
【關鍵詞】文本解讀;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文章編號】1672-0490(2020)27-0027-02
【本文著錄格式】劉惠芬.探尋文本解讀路徑,建構活力語文課堂[J].課外語文,2020,19(27):27-28.
每個語文教師都必須具備的“基本功”是文本解讀。所謂“文本解讀”,指的是用一種科學、合理、有效的方式對文本展開細致分析,將其中的精華進行提煉,為學生升華閱讀的體驗。文本解讀,是讓語文教學變得精彩的重要途徑。只有探尋最佳的文本解讀策略,才能讓語文教學變得更加生動。
一、素讀文本,避免定式
所謂“素讀文本”,指的是教師和學生不借助任何教學參考資料,單純用個體的直覺、判斷力以及語文基礎進行文本閱讀的方法。事實上,縱觀近些年的初中語文教學現狀,很多教師常常錯誤地理解文本解讀的概念,讓文本解讀變得更加套路化、單一化,甚至一些教師脫離了教參的輔助,完全不知道該如何教學。當教師完全依賴于教參,文本解讀的出路又在哪里?我認為,只有素讀文本,注重教師個人的思考與分析,才能讓文本解讀變得更加深刻,避免形成思維定式。
例如,在教學部編版初中語文《皇帝的新裝》這一課時,一些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用“騙”字為整篇課文定調。在他們的概念里,《皇帝的新裝》講的就是一個徹頭徹尾的騙局,兩個騙子為了得到更多的金銀財寶哄騙皇帝,大臣哄皇帝高興不惜和騙子合謀,而皇帝則是自己騙自己,全城的百姓明明看到皇帝赤身裸體卻也要跟著一起行騙。從上到下,從里到外,都是騙來騙去。這樣解讀看似沒錯,但是卻存在一個“致命傷”,那就是太過單一化、絕對化。每個學生的性格是不同的,這也意味著他們在閱讀同一個文本時會產生不同的想法。如果教師過早地用自己的思想影響學生,用單一化的標準答案代替多元化的思考,就會扼殺學生的閱讀積極性。因此,教師需要給予學生充分閱讀原文的機會,讓學生素讀文本,提出自己的個性化看法。比如有的學生提出這樣一個觀點,“《皇帝的新裝》反映的是一種社會現象,即所謂的從眾心理。如果大家一致認為某件事是對的,那么即使出現不同的聲音,也會很快地掩蓋下去,最后變成言之鑿鑿的事實。就像故事中,當騙子將一件根本不存在的所謂衣服獻給皇帝時,即使皇帝沒有看到衣服,也會因為從眾心理的影響產生動搖,而大臣看到皇帝相信了這樣的謊言,他們也會不自覺地相信騙子所說的話。”這樣的觀點有理有據,而且非常新穎,真正實現了文本解讀的目標。
在文本解讀過程中,教師需要鼓勵學生提出不同的意見。對此,教師提倡素讀文本,用一種更加獨立的方式閱讀文本。只有這樣,學生內心的聲音才能發出來,文本解讀才能實現其價值。
二、細讀文本,發掘內涵
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既需要“解”讀文本,更需要“細”讀文本。有時候,一篇文章并不只有表層含義,還有很多重的含義。如果只是解讀了第一層內容,并不算真正理解了課文內涵。而且這樣解讀太過片面,很容易出現誤讀的現象,甚至會嚴重背離原文的主旨。因此,只有提倡細讀文本,用更加細膩、細致的方式閱讀文本,才能將多重內涵層層解析,讓文本解讀更加鞭辟入里,從而有效實現教學目標。所以,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對文本進行更加細膩化的處理,才能有更加多元化的收獲。
例如,在教學部編版初中語文《濟南的冬天》這一課時,教師讓學生思考這樣一個問題:能不能將這句話中的“頂”字換成“覆蓋”一詞?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循循善誘,和學生一同賞析文本,助學生感受“頂”字背后蘊藏的獨特內涵。首先,從字義入手,讓學生想一想“頂”字和“覆蓋”分別表示著怎樣的含義。其中“頂”表示的是最上以及最高的部分,而“覆蓋”指的是遮蓋、掩蓋,強調的是范圍的大小。在明確這一層含義后,教師引導學生重新閱讀文本,并結合上下文思考“頂”字和“覆蓋”一詞在原文中表示怎樣的含義。在這個過程中,通過閱讀原文,學生領悟到“頂”字和“覆蓋”表示的是完全不同的語義。“頂”字不僅可以表達“雪在樹尖上”這層含義,還可以強調矮松的挺拔和積雪之小,順利將后文中“日本看護婦”的比喻引出來。而“覆蓋”只能表示雪滿枝頭,并沒有其他解釋。在這個過程中,通過細讀原文中詞匯的運用,學生對文本的理解也更深一層。
在文本解讀過程中,教師需要打破傳統思維的限制,用更加多元化的方式細讀文本。細讀,強調的是讀出文本詞匯間的細微差別,讀出作者文風的區別,讀出文字架構的特別。只有細讀,才能實現精讀。
三、適讀文本,取其精華
所謂“適讀文本”,強調的是合適、恰如其分、適度。在以往的文本解讀中,教師常常犯一個錯誤,那就是追求面面俱到,恨不得在一節課上講清楚所有的知識點。但是這樣做并不能真正提高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力,反而因為面面俱到,導致每一個點都不深入。之所以提倡適讀文本,這是因為每篇文章涉及大量的知識點,不論是語言特色還是章法結構,都包含若干個內容。如果要在一節課上全部講完,會耗費大量時間,進而導致主次不分。所以,只有適度地解讀文本,恰如其分地教學,才能發揮文本解讀的真正價值。
例如,在教學部編版初中語文《天凈沙·秋思》這一課時,針對原曲中“古道西風瘦馬”一句的解讀出現了很多爭議,學生不知該如何理解“瘦馬”這一意象。事實上,理解“瘦馬”這一意象的關鍵在于“瘦”字,用馬之消瘦突出詩人在旅途過程中的勞苦,更從側面寫出了詩人對家鄉的思念,暗示詩人凄惻困苦的心境。然而在實際教學中,有的學生給出了完全不同的解讀想法。他認為,這首元曲的創作人是馬致遠,而馬致遠又和詩中的“瘦馬”意象不謀而合,可見“瘦馬”指的就是詩人自己。盡管從表面來看,這樣理解符合現實,但是仔細推敲,會發現并不恰當。文學意象和創作者之間能否畫上等號,這是文本解讀中常見的問題,都說藝術來源于生活,但是并不意味著藝術就是生活。同理可證,如果將詩人理解為是“瘦馬”,那么后面提到的“斷腸人”又是誰呢?由此可見,采取這樣的解讀方式,不僅不能感受原文的內涵,甚至還會造成誤讀的現象。由此可見,“適讀”遠遠勝過“強讀”,也更容易讀出文章的深意。
從上述案例中可知,如果過分解讀文本,就會讓語文教學變得尷尬可笑,甚至還會造成更多的誤解與嘲諷。只有用一種更加適度恰當的方式進行文本解讀,才能避免出現類似情況。
四、緊扣文本,突出重點
解讀文本,究竟解讀的是什么,這是每個教師都需要慎重思考的問題。有的教師認為解讀文本是解讀思想,解讀作者的心聲;有的認為,解讀文本是解讀其中的精髓,尤其是作者運用的好詞佳句;還有的教師認為,解讀文本就是用一種更加細致的方式閱讀文本……林林總總不勝其數。每個教師都有自身的獨特觀點,自然會產生不同的文本解讀側重點。我認為,文本解讀“解”的是文章的重難點。只有緊扣文本,突出重點,才能落實文本解讀的價值。
例如,在教學部編版初中語文《劉姥姥進大觀園》這一課時,教師首先需要研究教學目標,確定教學重難點。這篇文章出自《紅樓夢》第四十回,主要講的是劉姥姥二進大觀園,史老太君和一眾小姐公子款待劉姥姥的經過。這篇文章有兩個重點需要引起格外注意:第一個重點是學習曹雪芹刻畫人物的方法、體會劉姥姥的形象特點;第二個重點是體會文章中人物各種不同的笑,體會笑容背后對人物性格塑造的作用與影響。為了突出這兩個重點,教師在進行文本解讀時,就需要以此為切入點。不論是問題設計,還是教學分析,都需要以這兩點為主導。針對第一個重點,教師需要引導學生閱讀原文,并找出課文中描寫人物的相關語句,同時重點關注劉姥姥的相關描寫,從中概括劉姥姥的性格特征;針對第二個重點,教師需要引導學生重點閱讀原文中的“笑劇”場面,讓學生從每個人物不同的笑容中,感受其性格的不同。通過這樣的處理方式,既實現了教學目標,而且也有效落實了教學任務。
在文本解讀時,教師不能面面俱到,而是要突出重點,緊扣文本。在這個過程中,由于重點突出,學生學習也會更加有針對性,從而提高學生的閱讀品質,讓學生讀出更多的內容,深化學生的閱讀質量。
總而言之,文本解讀并不只是草草讀過一篇文章,而是用一種更加負責任的態度閱讀文本,將原文中包含的信息全方位析出,進而提升語文教學的質量,讓教師的教學更加有深度、有廣度。
參考文獻
[1]董國.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與初中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融合[J].課程教育研究,2020(2).
[2]楊麗.誦引妙聯臨其境,趣添巧借悟人情——淺談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激趣法[J].新作文(語文教學研究),2019(6).
[3]繆青.如何捕捉文本的“弦外之音”——淺談對于初中語文的文本解讀研究[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9(11).
[4]劉穎.立足傳統文化,深化語文課堂——談初中語文古詩文教學中的傳統文化教育[J].散文百家(新語文活頁),201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