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芳
摘?要:本文簡要探討了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三種重要教學方法及其主要效用,分別為設置辯論議題,啟發學生思維;適當引入案例,促進學生認知;合理創設情境,增進學生課堂體驗。
關鍵詞: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方法
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有其自身的特點,在平時教學中會經常用到一些重要的教學方法,如創設情境、案例引入、議題辯論等。以下結合筆者的教學實踐與體會對這三種比較常用的重要教學方法作一簡要探討,希望對一線教師有所助益。
一、設置辯論議題,啟發學生思維
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中,設置辯論議題來讓學生分組辯論,是新課改下比較常見的教學手段。有效的辯論議題提出,能快速調動學生的好奇心,引導學生的思維活動,從而推動課堂探究的實現,同時也彰顯學生的主體地位,這是落實新課改啟發式教學的重要途徑之一。辯論議題要明確具體,與課題內容有機聯系起來,有較強的針對性和啟發性,簡言之,即有一定的辯論和探究價值。辯論活動的開展,通常可以構成一個教學環節,這方面可根據教學內容特點及具體的教學設計靈活建構。比如在合理利用網絡一節的教學中,可以設置辯論議題“網絡有什么好處,又有什么壞處?你覺得網絡是利大于弊呢,還是弊大于利?”讓學生分成兩組加以辯論。此活動可在課堂導入環節首先實施,因為之前學習過“網上交友新時空”一節時,學生已初步接觸了關于利用網絡及網絡利弊的話題,這時在正式學習合理利用網絡的知識前,先讓學生通過辯論的形式進行思維預熱,同時形成一種所謂“前概念認知”,不管這種認知是否有所欠缺和錯誤,都會對學生在正式學習相關內容時構成一種促進作用。而且還可以將此辯論環節設置在正式學習該課內容之后,從而使其起到鞏固提高的效用。總之,這可以根據具體情況靈活設置,所謂教學的藝術性,也就表現在這些方面。
二、適當引入案例,促進學生認知
案例教學法是初中道德與法治課中常用的教學方法,正如寫議論文一樣,單純講理還不夠,還需要案例來加以輔助。事實上,教材中呈現知識亦是采取這樣的基本思路,其中含有不少典型的案例。不過,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還是免不了引入一些課外的案例,從而促進學生認知,提高課堂的豐富度和精彩度。大致來說,這方面許多教師也都比較重視。至于案例的引入,筆者基于自身的體會和認識總結了以下一些原則及技巧:選擇案例前必須吃透教材,使教材內容和所選事例有機結合,并能在教學環節中靈活運用,從而達到寓教于理,以理明人,以情感人的效果。這樣一來,才能使道德與法治教學真正達到教育學生、培養學生學科素養的目的。具體來說,選擇課題案例時要注意以下幾點:首先,案例的選擇要與教學目標緊密相連,換言之,案例素材要典型而精煉,有利于教學目標的實現。其次,案例選擇要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既要對學生有一定的挑戰性,同時又不會過于復雜和艱深,以至于使學生產生思維障礙。再次,案例選擇要真實自然,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符合學生的興趣特點,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當然,這些都是大致和基本的原則,具體引入上還是要能夠結合教學內容的具體特點,以使其達到最佳效果。
三、合理創設情境,增進學生課堂體驗
情境教學法亦為初中道德與法治課中常用的教學方法,其主要作用就在于增進學生課堂體驗,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課堂情境中形成更深刻的體會和感悟,從而促進對知識的內化。所謂情境的創設,實際上是一個范圍很廣的議題,大致來說,其可分為多媒體直觀畫面情境、語言描述情境,現場演示情境。關于前兩種情境形式多數教師都不陌生,而且在平時教學中也會經常涉及到,至于現場演示情境,則相對比較少見。簡言之,就是采取角色扮演的方式來呈現一種類似情景劇的情境。比如在學習社會生活講道德時,筆者在課堂上創設過這樣的一組情境:情境A:距離上課還有半分鐘,兩名同學面對面向教室門口奔去,結果兩個人著急之下撞了個滿懷,誰都沒搶進門口。于是兩名學生起了爭執,互不相讓,導致教師都被堵在了門口,以至影響了正常的教學……情境B:距離上課還有半分鐘,兩名同學面對面向教室門口奔去,結果兩個人著急之下撞了個滿懷,誰都沒搶進門口。而兩名學生都十分客氣地向對方道歉,并讓對方先進。來到門口的老師見到這一幕,笑著表揚了兩名同學,然后三個人依次走進教室……通過這樣兩個情境的對比,學生自然就懂了文明禮讓的重要性,而以小品形式現場表演出來,往往能夠引得學生們哈哈大笑,從而也活躍了課堂氣氛,增進了學生的課堂體驗。
綜上,本文簡要探討了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三種重要教學方法及其主要效用,分別為設置辯論議題,啟發學生思維;適當引入案例,促進學生認知;合理創設情境,增進學生課堂體驗。在平時教學中,一線教師要善于基于具體情況加以靈活實施,以求使其充分發揮功效,促進教學有效性的提升。
參考文獻:
[1]馮競前. 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方法微探[J]. 散文百家:下,2017(8).
[2]劉漢霞. 初中道德與法治多元化教學方法面面觀[J]. 新課程(中),2017,000(007):63-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