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洪衛(wèi)
[摘 要] 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通過引入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的價值觀,符合語文學科教學的基本訴求。教師要自覺建立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意識,對閱讀教學現狀展開全面、充分的了解和整合,通過實踐,探索出更多教學路徑,為培養(yǎng)學生學科核心素養(yǎng)提供更多動力支持。
[關鍵詞] 初中語文;核心素養(yǎng);教學研究
《初中語文新課程標準(2018 年版)》中關于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有比較明確的要求,語文教師要自覺建立學科核心素養(yǎng)意識,對當下語文閱讀教學中培養(yǎng)核心素養(yǎng)存在的問題開展調查和梳理,自然會形成豐富的應對舉措,確保語文閱讀教學順利進入良性發(fā)展軌道,促進學生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全面發(fā)展。在教學設計和實踐中,教師還需面對更多現實困難,從更廣泛的教學視角開展研究和實踐,以便盡快建立核心素養(yǎng)的觀念,在不斷更新和改進閱讀教學方法的同時,形成有針對性的教學成長方案。
一、論題的提出
(一)論題背景
語文閱讀教學有其自身學科特點,在教學設計和執(zhí)行階段,教師會根據相關特點展開教學活動。特別是受傳統(tǒng)教學觀念的深度影響,教師在教學活動中, 往往只是注重學科知識的傳授,為學生做出更多說教型的解讀,而嚴重忽視訓練學生的自主能力,忽視對學生學科綜合素質的培養(yǎng),導致語文閱讀教學效率不高。新課改順利推進以來,為語文閱讀教學帶來全新面貌,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成為主流意識,教師圍繞學生開展教學設計和探索,是一種有效的教學方法。學科核心素養(yǎng)是在主體教育、素質教育基礎上衍生出來的,這是閱讀教學發(fā)展的必然要求,也是語文學科教育的目標追求,符合學生的成長規(guī)律。
(二)研究意義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通過系統(tǒng)性的教學設計,為學生創(chuàng)設適宜閱讀的環(huán)境,為學生帶來更多主體性的學習機會,讓學生在自主閱讀、自由思考、主動互動、自然實踐中提高學科綜合能力。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在教學改革不斷推出新觀念的時代,教師需要正視學生的成長現實,也需要做好相關教學調研。只有為學生提供適宜的學習條件,能夠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的教學方法才是科學的、有益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依然是當下教育的核心觀念,為閱讀教學帶來方向性的指導,自然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和豐富的現實意義。
二、核心概念解讀
(一)核心素養(yǎng)
解讀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概念時,因為沒有更為統(tǒng)一的界定,只有大家形成的認知共識,所以我們需要對概念有融合意識。語言構建與運用、思維發(fā)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文化傳承與理解,這是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共性認識,我們對此需要對核心概念的內涵和外延開展研讀,為閱讀教學提供更多助力支持。在閱讀教學前期,教學目標設計強調是“雙基”,即基礎知識、基本技能;之后是三維目標創(chuàng)設,即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而現在是語言、思維、審美、文化,已經實現了多重升級,為培養(yǎng)核心素養(yǎng)指明了方向。
(二)主體意識
主體意識是指主體的自我意識,是強調個人的自主意識的呈現,是人對自身主體地位、主體能力和主體價值的一種覺醒。在語文閱讀教學中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其目標是將學生放置在主要位置。教師要圍繞學生開展教學活動,為學生閱讀學習提供必要的幫助和服務。
三、閱讀教學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現狀與對策
(一)培養(yǎng)現狀
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核心內容。教師在教學設計、教學組織、教學執(zhí)行、教學評價等環(huán)節(jié)做出科學調研,能夠對閱讀教學現狀做出客觀判斷,為閱讀教學的創(chuàng)新實踐奠定堅實基礎。受傳統(tǒng)習慣思維的影響,教師在閱讀教學中還存在一些不科學的做法,導致閱讀教學整體品質不高。
首先,說教現象依然存在。教師為學生做文本解讀時,“滿堂灌”現象依然存在。學生學習主體地位被忽略,教師成為閱讀教學主角,這樣的閱讀教學自然不能取得良好成效。其次,媒體應用成為形式主義。新媒體的廣泛應用,為閱讀教學帶來更多選擇,但教師不厭其煩地運用多媒體展示教學內容,閱讀教學成為媒體展示課,導致學生學習主體不在位,教學效果不理想。再次,知識傳授占據主導地位。教師習慣引導學生學習語文知識,在文本解讀、閱讀訓練等環(huán)節(jié)逐漸滲透語文知識,導致學生閱讀認知出現偏差。最后,閱讀實踐名不副實。閱讀是學習行為,教師不能代替學生閱讀和思考,特別是開展閱讀實踐活動時,要讓學生有更多獨立操作的機會,但實際上是教師設定好程序,學生“走過場”的學習形式,導致學生的閱讀能力得不到有效鍛煉。
(二)教學對策
1.注重培養(yǎng)語文知識素養(yǎng)。語文教學注重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tǒng)一,教師要有平衡意識,不能走極端。在閱讀教學中,教師需要從更多角度思考,為學生提供更多學習機會,讓學生在多種感知鍛煉中形成對學科的基礎認知。教師需要從字詞、句式、修辭、段落、標點、背景、作者、作品、文體、寫法等多角度開展教學設計, 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契機,以提升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
2.注重閱讀思維素養(yǎng)調度。閱讀教學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理解力、感知力、思維力,教師在具體教學設計時,需要通過多種途徑達成。設置懸疑問題、鼓勵質疑閱讀、舉行課堂辯論、開展課堂演繹等,都能成功激活學生的閱讀思維。教師根據實際教學做出綜合判斷, 為學生帶來全新學習感知體驗,自然可形成豐富的學習認知基礎。
教師對文本進行深入解析,需要深入教材之中,對教學內容進行分解和闡釋,也可以為學生布置一些鑒賞任務,以提高學生的閱讀思維能力。在教學《老王》這篇課文時,教師可先與學生一起閱讀文本內容,對主人公“老王”這一形象進行具體分析,再給學生設計質疑機會。這是一篇回憶性散文,其含義極為豐富,學生應深入閱讀,將不明白的地方標記出來,然后以問題的形式呈現出來,帶著疑問參與班級展示互動。學生接受任務后,能夠積極深入思考,積極參閱教輔材料, 對相關內容進行多元化互動交流,逐漸形成更多閱讀共識。
3.注重活動能力素養(yǎng)成長。閱讀教學訓練設計時,教師不妨給學生提供更多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實踐操作中建立學科認知基礎。課堂演繹、主題演講、讀寫展示、信息搜集、對比閱讀、游戲競賽等,都能為學生帶來真切的閱讀體驗。教師需要做出綜合評估,為學生提供適宜的閱讀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實踐操作中建立核心能力。
《紫藤蘿瀑布》是一篇借景抒情的散文,文章中作者對紫藤蘿進行形象描繪,為讀者帶來全新的學習感知。教師可為學生布置主題征文任務:“自然景色極為豐富,我們不妨以‘這里的景色獨好為主題展開具體描寫,準備參與班級展示活動。”學生接受這個學習任務后,自然能夠積極行動起來。學生通過閱讀文本內容,對相關寫法進行主動探究,最后進行創(chuàng)意書寫。而教師應深入學生之中,對學生的學習表現給予更多的鼓勵。主題征文活動能給學生提供適宜的展示機會, 學生有閱讀積累,自然會想辦法施展渾身解數,在展示中建立學科認知能力。
4.注重人文品德素養(yǎng)塑造。閱讀教學擔負更多素質培養(yǎng)重任,教師不僅要從學科知識、學科能力上予以關注,還要更多關注學生的思想品德,讓學生在文本閱讀和學習感知中形成優(yōu)秀的品德修養(yǎng)。語文教學中的人文性,應該是最為重要的一個教育指標。教師要從更多方面開展思考和調整,通過文本主題解析、人物性格解剖,為學生提供更多積極影響,以此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科綜合能力。
初中語文閱讀教學執(zhí)行過程中,教師圍繞學生開展教學設計,不僅可以凸顯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還可以為學生學科核心能力的成長提供更多支持。教師應徹底擺脫傳統(tǒng)教學慣性思維的束縛和影響,為學生創(chuàng)設更多自主、自由的學習機會,讓學生在聽說讀寫思的過程中形成更多學科認知,在實踐中完成閱讀認知內化,這些都屬于學科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基本范疇。語文教師需要直面閱讀教學中存在的一些現實問題,運用科學的應對措施,為學生提供更多實踐的機會,從而有效提升學生的閱讀教學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