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小磊
[摘 要] 史料實證作為歷史學科的五大核心素養之一,在歷史教學中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而口述史在近幾年也備受學術界關注。將口述史引入歷史教學中,有利于培養學生史料實證素養。文章將對口述史在歷史教學中的應用進行深入探討。
[關鍵詞] 史料實證;口述史;歷史教學
根據《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以下簡稱《標準》),“史料實證”被列為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它在教學過程中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史料實證”中的關鍵點就在于“史料”二字。在歷史教學中,史料的種類繁雜多樣,選擇適合教學的史料顯得尤為重要。口述史作為一種歷史研究的新方法,在學術界已經開始逐漸被推廣。筆者認為,口述史料也可以作為第一手口述資料運用在日常的歷史教學中,相比于傳統的文獻史料,口述史料顯得更加生動、親切,更容易引起學生對歷史產生共鳴。
一、口述史概述
口述史是歷史研究的一種新方法。對于口述史較為常見的概念是“現代意義上的口述史學,實際上是通過有計劃的訪談和錄音技術,對某一特定問題獲取第一手口述資料,然后經過篩選、比照、分析和辨偽,進行歷史研究的方法及其成果”。對于口述史在歷史學研究方面的價值,不同的學者目前還存在著不同的觀點。有些學者認為,口述史料相比于傳統的文獻資料,有著較大的缺陷,這種缺陷主要體現在它的真實性上。更多的學者則對口述史持比較肯定的態度,如唐德剛先生也是使用口述歷史的方法,在對歷史的研究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筆者認為,口述史作為歷史研究中獲取史料的一種新方式,它的生動性和趣味性是傳統的文獻史料無法比擬的,從歷史教學的角度上考慮,這一類史料在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上也是十分有效的。史料實證這一核心素養也要求學生能夠了解史料的不同類型,并且掌握搜集史料的途徑和方法,將口述史引入高中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史料實證的素養。
二、口述史在課堂中的應用
(一)口述史材料的選取
根據培養學生史料實證這一核心素養的要求,需要學生能夠根據史料進行整理、辨析,這也要求教師在選擇口述史料時需要慎之又慎。由于口述史研究的特性,可能會存在部分史料不實的情況。課堂教學是嚴謹的,所以教師要注意選取相對可靠的資料。
(二)基于口述史料問題的設置
基于口述史料的問題設置,教師應該利用口述史料生動、親切的特點,為學生創設情境,設置有代入感的問題,使學生能夠身臨其境,讓口述史料真正幫助學生攻克學習過程中的重難點問題。
例如,“全民族抗戰對取得抗日戰爭勝利的重要作用”是人教版歷史必修一第16課《抗日戰爭》中的重點問題。關于“全民族的抗戰”怎樣在抗日戰爭中發揮廣大軍民的精神作用并取得最后的勝利這一點,一直是教師比較容易忽略的一個方面,也是難以用言語表述的一個方面。但是,口述史料就可以幫助我們解決這樣一個難題。筆者在課堂上闡述這個問題時,為學生展示了以下材料。
我到現在還記得謝團長動員我們的話:“……雖為孤軍,但我們也不孤單,全中國四萬萬同胞都和我們在一起,上海的每一棟房屋都有我們的同胞,他們的每一雙眼睛都在看我們如何去殺日本人……四行倉庫就是我們的墳墓,人在陣地在!”
——蘇楓:《幸存老兵口述歷史——我這輩子19歲最光榮》
通過這段史料,筆者提出這樣幾個問題:“聽了謝團長的一番話,你愿意為了四行倉庫堅守到最后一刻嗎?為什么?當時,又是什么支撐著八百壯士堅守到最后一刻?”通過這段口述史料和這幾個問題,為學生又重現了當時四行倉庫保衛戰的情景,并且讓學生身臨其境,這樣的設問能有效帶動學生的感情,讓學生明白全民族的抗戰就是動員一切力量抵抗日本的侵略,當時中國的四萬萬同胞,每一個人都與一線戰士在一起,正是這種團結一致,給前線戰士們莫大的精神鼓舞,讓他們能夠為了祖國戰斗到最后一刻。
三、課堂外的口述史
口述史不僅可以在歷史的課堂教學上發揮重要的作用,也可以指導學生在課外嘗試用這種方法來對某些特定的歷史問題進行研究,這對史料實證這一核心素養的培養起著相當大的作用。
筆者以人教版歷史必修二專題五“中國近現代社會生活的變遷”為例,簡單介紹并指導學生進行口述史探究的方法,以求和大家探討。
從選擇探究的課題來看,“中國近現社會生活的變遷”內容相對有趣,而且史料種類繁多易得,比較適合引用口述史的研究方法。口述史研究的主要方式就是進行訪談活動,以此來獲得第一手史料并進行辨析。因此,確定訪談的主題、撰寫訪問提綱、確定訪談對象就顯得尤為重要。對訪談的主題而言,本專題分為三節課的內容,分別是物質生活和社會習俗的變化、交通和通信工具的進步、大眾傳媒的變遷。學生可以從這三個主題中挑選一個撰寫訪問提綱。就訪問對象而言,學生最佳的訪談對象就是自己的父輩或祖輩,學生也更愿意去了解自己父母或爺爺奶奶輩的故事。在訪談的過程中,學生可以通過錄音、錄像或文字記錄等,了解他們的父輩或祖輩在不同年代衣食住行方面的變化,形成一段影音或文字資料,這些就是學生自己通過口述史的探究方法所獲得的口述史料,最后再將得到的口述史料與課堂上對這一專題的學習內容做對比,辨析自己搜集到的口述史料的真偽與價值,從而達到培養學生史料實證素養中的“實證”精神。
“史料實證”作為《標準》所提出的五大核心素養之一,應該充分貫徹到日常的歷史教學中。口述史作為一種新型的歷史研究手段,在學術界也開始得到充分的關注,將口述史引入歷史教學中,對培養學生史料實證的核心素養也有著巨大的促進作用。作為一種教學手段,在課堂中運用口述史的研究方法獲得的史料可以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寬他們的視野;而在課堂之外指導學生運用口述史的方法探究歷史問題,則可以讓學生充分體驗到做一名“小小歷史學家”的快樂,從而激發學生對歷史問題的探究精神,讓學生真正愛上歷史這門學科。
參考文獻
[1]教育部.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梁景,王勝.關于口述史的思考[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5):10-15.
[3]劉亞洲.精神——紀念抗日戰爭勝利七十周年[N].參考消息,2015-7-1.
[4][日]本多勝一.南京大屠殺始末采訪錄[M].劉春明,等譯.太原:北岳文藝出版社,2001.
[5]蘇楓.幸存老兵口述歷史——我這輩子,19歲最光榮[J].新世紀周刊,2009(20)96-98.
[6]盧曉華.口述資料在高中歷史課堂中的運用 ——以〈偉大的抗日戰爭〉為例[J].歷史教學(上半月刊),2015(6):2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