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青
[摘 要] 漢字是記錄漢語的符號,是中國文化信息的載體。正確使用漢字,是人們的義務和責任,而學生寫錯別字的現象經常出現。文章從了解錯別字的成因入手,提出可行性的糾正策略,減少錯別字的產生率,理解其教學啟示。
[關鍵詞] 錯別字;漢字;教學策略
漢字是記錄漢語的符號,它表達思想、傳遞信息。正確使用漢字,是一項義務和責任,更是一種涵養。正確使用漢字,是指不使用不規范的漢字。不規范的漢字包括已經簡化了的繁體字,已經被淘汰了的異體字、自造字、錯別字。其中,錯別字是指錯字和別字。錯字是指把漢字的筆畫寫錯了;別字是指將甲字寫成音同、音近或形近、義近的乙字。錯別字有產生的原因和規律,只有找到了原因,認識了規律,才有可能消滅錯別字。
一、錯別字現象的成因
寫錯別字的原因有很多種,有偶然因素,也有非偶然因素。偶然因素就是一時疏忽大意,知識淵博的學者也會有筆誤寫錯別字的時候。筆者現在分析的是非偶然因素下錯別字產生的原因。
(一)對漢字結構的模糊視像
漢字是中華文化的活化石,世界遺產的寶貴財富。漢字之美,美在形體,如婉約的少女體形婀娜,對稱美之,不對稱亦美之,也如郭沫若筆下的白鷺,增之一分則嫌長,減之一分則嫌短,素之一忽則嫌白,黛之一忽則嫌黑。如若忽視漢字的形體結構之美,只是機械地認為每一個漢字是由幾個基本筆畫堆砌而成,則不僅寫出的漢字美觀度不夠,寫出錯別字也就不足為奇。
(二)對漢字字形的錯誤記憶
漢字不是拼音文字,有完備的表音系統,從字形上不能得到準確的字音信息。這些常用字中形近字易混淆,獨體字易添筆、漏筆等,字形雖不同,但仍舊造成學生的大量錯誤記憶。
(三)錯誤加工的異形書寫
心理學研究表明,空間知覺的一般綜合能力與缺乏精細分析能力之間的矛盾,注意力的隨意性和不隨意性、穩定性和易變性之間的矛盾,理解抽象字義與兒童抽象思維能力之間的矛盾,提取時記憶編碼錯誤,都會造成學生寫錯別字。
二、規避錯別字的教學策略
不同的漢字,講解它的音形義,最核心的就是抓住漢字本身的特點,讓學生真正了解漢字的字形特點和組成規律,字形分析是漢字研究的重要內容。抓住核心要素,進行漢字教學,能引領學生真正掌握每一個漢字,寫錯別字大大減少。
(一)發現字理:一種可視化的意象美
漢字本是一種字符規律的表達,蘊含古人對天地萬物的理解,所以無論是字音、字形還是字義都有內在的依據。挖掘內在的依據,探尋字的前世今生,順應字理字義,是識字記憶返璞歸真的一條路徑。
1.象形字,從圖字對照中翻開其演變過程。象形是最古老的造字方法,通過描摹事物的形狀,以簡單的線條進行造字。例如,在學習“馬、女、媽”三個字時,先學“馬”和“女”兩個象形字。教師給學生講解“媽”時說:“媽,女形馬聲。女表示媽與女性有關系,馬表示媽的讀音與馬的聲母、韻母相同。”
2.會意字,從聯想和想象中勾勒其意義合成。分解字形,拆解成構件,引導學生了解各個組成構件的意義,再通過關聯,將這些意義有效地聯合起來,組成該字的意思。例如,“初”的左邊是衣旁,學生容易錯寫為示旁。教師可以告訴學生“初”從衣,指裁衣之始。
3.形聲字,從字族歸類中體會其表音、表意。有效掌握形聲字的學習方法,就解決了大部分的識字問題。例如,“首”和“頁”都表示頭。許多從頁的字必定與“頭”在意義上有聯系,如“碩”指頭大,“煩”指頭痛,“項”指頸后,此外“顏、額、領”等的本義也和頭部有關。
字理識字的本質過程就是把枯燥的識字過程,變為動態的文化追溯、想象、領悟、識記,由靜到動,由表及里,形象而透徹。
(二)組合學習:一種趣意化的構造美
學生在學習了一定數量的獨體字之后,漢字的儲存庫里有內容可提取,此時可以利用已有積累,運用組合學習的方法,通過“加一加”“轉轉盤”等方法,激活學生腦海中存儲的漢字,并在趣意化的組合過程中,領略漢字構造之美、形體之美。
1.添加部件。給出一些部件,讓學生在此基礎上,在某個位置加上一個部件,組合成新字。整個過程是學生親自參與的,自然樂在其中、學在其中。
漢字的構字部件中有一批專門充當形旁表示義類,本身不能單獨成字的部件。這樣添加部件,可以加深學生對此類構字部件的認識,并強化該構字部件應該出現的位置,形成或增強學生對字體的記憶。例如,右邊或下邊添加部件:冫——冷、冰、涼、凈;犭——狗、豬、獵、猩;艸——草、芋、花、節;冖——軍、冠、寫、冤。
漢字中形聲字占優勢,形聲字中又以左形右聲的居多。左形右聲中又使用同一聲符的,就成了形近字。通過辨析左邊的形符區別這類形近字,從漢字結構的角度出發,讓學生自己去區分、尋找那些已經學過的形近字,印象自然比教師單純講授要深得多。例如,左邊添加部件:堯——澆、僥、燒、撓;京——晾、諒、掠、椋等。
2.組合部件。漢字構字部件的所在位置十分靈活,給學生幾個部件,讓他們搜尋記憶中有這一部件的漢字,調動積累已有的漢字量,將部件組合成漢字。學生在組合的過程中有一種做玩具拼圖的驚奇感,全身心投入其中,學而不疲,思而不殆。
(三)推理漢字:一種邏輯化的思維美
1.從部件的表意功能推理“義”。常用的漢字構字部件,它們常常在所構漢字中有實在的意義,在合體字中也有固定的位置。學生加強理解和識記,看見這個部件,能夠想到這個部件所代表的意義和它所處的位置,并推斷出漢字的大概意義。
要想掌握一定數量的常用偏旁部件,首先應該選取常用漢字中構字頻率的部件,有步驟地進行學習。例如,“月”既是獨體字,也是構字頻率比較高的部件,做獨體字時意思就是月亮,但是作為構字部件,它在漢字中所表達義類就有四種:一是和“月亮”有關,如“朝、朗、朔、望”等;二是和“肉”有關,如“肌、肚、腳、臉、腦”等;三是和“舟”有關,如“前、服、俞”等;四是和“染料”有關,如“青”等。原因是在漢字從小篆演變到書的過程中,原來不同的四個字“月、肉、舟、丹”混同為一個字“月”。以我們現在看到的有構字部件“月”的字,意義不一定和月亮有關。
2.從部件的表音功能推理“音”。漢字字形的表音功能比表意功能薄弱,但是依然可遵循一定的規律,有的部件在合體字中不僅表音,還能表意,而有的則完全充當聲旁。掌握部件的讀音,對由部件組成的漢字讀音也可以做出大致的推斷。例如,“幾”字在合體字中幾乎都表音,如“饑、肌、譏、嘰”等;“方”字表音,如“放、訪、房、芳”等。這樣的表音部件,學生了解得越多,他們對漢字表音的特點就越熟悉。
(四)融入文化:一種意蘊化的內涵美
漢字是漢民族文化的載體,講解漢字時引入漢字源遠流長的文化背景,學生的漢字文化知識越豐富,他們對漢字和漢語的認識理解程度也越深,從漢字的形義聯系出發,引領學生揭開漢字的神秘面紗。例如,學習“貝”字時,要說明“貝”在古代曾經充當過貨幣,所以它的意義除了貝殼外,更多的是與財物有關。明白了這一點,就不難理解為什么以“貝”為形旁的字與錢財有關了。從漢字的形義聯系出發,適當介紹其中蘊藏的漢字文化,識記漢字會變得生動有趣。
寫錯別字貫穿于漢字的學習過程之中,學生要對錯別字一一糾正,教師在教學中將錯別字的產生率減少,讓學生在識記、辨識、書寫中學習漢字,熟記漢字,少寫錯別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