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進行公路交通體系設置和完善的過程中,必須要將經濟發展作為重要指標,這樣才能夠確保公路交通體系在布局方面的合理性。這就需要有關部門對公路交通和經濟發展進行有效的適應性評價。基于此,本文深入探討了公路交通和經濟發展適應性的深刻內涵,并分析了適應性評價的建立,以期可以促進公路交通體系的快速發展,達到優化交通脈絡的效果。
Abstract: In the process of setting up and improving the road traffic system, economic development must be taken as an important indicator, so as to ensure the rationality of the road traffic system in terms of layout. This requires relevant departments to carry out an effective adaptability evaluation of highway traffic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Based on this, this article thoroughly explores the profound connotation of the adaptability of highway traffic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analyzes the establishment of adaptability evaluation,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highway traffic system and achieve the effect of optimizing the traffic context.
關鍵詞:公路交通;經濟發展;適應性評價;探討
Key words: highway traffic;economic development;adaptability evaluation;discussion
中圖分類號:F5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20)28-0089-02
0? 引言
交通行業的發展情況和我國經濟發展之間存在著重要的聯系,合理的交通體系布局能夠為經濟的發展提供基礎保障,同時還可以為各個地區之間的文化滲透和溝通提供基礎條件。因此必須要保障交通體系的完善程度和科學化水平,才能夠對各個領域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否則會成為經濟發展過程中的制約因素。目前,在有關領域以及行業內始終都在熱衷于研究公路交通和經濟發展兩者之間的適應性情況,不斷建立各種適應性評價體系,力求可以為公路交通行業的發展以及經濟的發展提供重要的保障。只有對這兩點內容進行適應性評價才能夠促進經濟體系和公路交通體系的健康發展。
1? 公路交通與經濟發展適應性概述
1.1 適應性內涵概述
公路交通以及經濟發展之間所存在的適應性主要包括兩項內容,分別為公路交通系統以及經濟發展系統,不論其中任何一個出現變化,都會導致另一系統也出現相應的適度變化[1]。青海省針對兩者進行了適應性研究,并在研究報告中提出適應性所指的是,為了可以滿足目前經濟發展的需求,需要建設具有合理化規模、科學化結構,擁有良好布局、資金投入比例適當的公路交通體系。從系統工程的角度出發,可以將公路交通在一定范圍內會形成規模性的公網,是多個運輸點所共同組成的,將多條公路進行有效連接和組合,使其產生特殊的功能。經濟發展則是一個動態化的過程,公路交通是經濟得以穩定發展的重要設施之一,可以使不同地區之間的文化、信息、人員進行有效的溝通和交流。同時公路交通也是連接消費過程中每一個環節的關鍵因素,可以進行產品運輸,是重要的運輸形式。基于公路交通以及經濟發展之間的密切關系,可以將適應性的內涵定義為兩者在不同方面之間所表現出的協調性以及可持續發展的能力。也可以將適應性認為是在某一個特殊的經濟發展階段下,公路的建設以及公路交通的發展可以與經濟發展相適應。
1.2 公路交通與經濟發展適應程度
公路交通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適應程度分為三種,同時這也是構建適應性評價體系的重要原因,能夠分析出兩者之間存在的適用性關系,進而調整公路交通或者經濟發展計劃,以此達到相適應的效果。第1種為超前型,即公路交通的發展情況要先進于經濟發展情況。當出現超前型適應程度時,代表某個地區出現交通建設完善,能夠充分滿足當前的經濟發展需求。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如果表現的過于超前,會導致大量資源以及社會財富出現浪費的現象,會影響到未來的可持續發展。第2種為協調型,即公路交通的發展和經濟發展水平保持持平的狀態,兩者處于發展一致的情況,能夠做到供需平衡、相互促進的效果。各種類型的適應程度可以在保障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減少建設成本的投入和浪費,使兩者達到良好的適應性。第3種為滯后性,即公路交通的發展要落后于經濟發展情況,無法滿足經濟發展的實際需求,導致部分商品無法通過有效的途徑進行流通,影響了生產能力水平的提高。在這種情況下會嚴重影響到經濟的發展,使部分地區出現生產能力資源浪費的狀況。
2? 公路交通與經濟發展適應性評價的構建
2.1 公路交通與經濟發展適應性評價指標選擇
2.1.1 指標選擇原則
第一需要保證指標選擇的科學性,對指標本質概念進行明確,確保可以將公路交通以及經濟發展之間的適應水平充分體現出來。科學性還表現在不同的指標體系中對指標之間存在的關系進行明確,能夠讓人正確理解不同指標體系之間存在的聯系[2]。第二,需要遵循系統性原則進行評價指標選擇。在進行適應性評價的過程中,需要對多種內容實施評價,因此就不能單單通過一個因素對指標體系進行考慮,必須要系統化的思考到每一項內容,進而選擇更加全面的評價指標,保證可以從多個角度、多個方位對兩者之間的關系實施動態化分析。第三,需要具備可操作性,在適應評價體系構建完成后,必須要擁有一定的實際效果以及可行性,這樣才能夠真正的落實適應性評價的目的。因此在選擇指標時應當遵循簡便性的原則,避免出現繁瑣的計算過程,在確保評價結果質量的基礎上,對指標建立體系進行簡化。第四,需要遵循定性指標與定量指標結合的選取原則。在適應性評價體系中,定性指標和定量指標都是不可缺少的,只有將兩種指標進行有機結合,才能夠確保對公路交通和經濟發展進行全面的適應性評價,使適應性評價的結果變得更加直觀具體。
2.1.2 制定指標體系選取框架
在選取指標之前需要先制定一個大框架,能夠避免指標誤選或者漏選的現象,既然確保適應性評價模型的全面性。由于需要多種內容和環節完成適應性評價,因此首先可以先確定適應性評價的目標層,并將目標層設置為一級指標。在一級指標明確后向下設置準則層,準則層為二級指標,之后再對二級指標進行擴展將其擴展為三級指標,三級指標作為指標層。通過目標層、準則層以及指標層的構建,能夠為指標體系的選取建立初步性的框架,對于后續評價指標的確立有著重要的意義。選取指標是分為初選指標階段以及完善指標階段,前一階段可以將評價指標進行細化,后一階段則可以將評價指標精準化。
2.1.3 確定評價指標
公路交通與經濟發展的評價指標是不同的,公路交通的評價指標主要包括以下內容:①選取可以反映公路交通系統發展水平的有關指標。第一對可以反映公共交通體系規模的指標進行分析,主要包括公路、高速公路、干線公路、二級公路的里程以及公路交通系統的密度。第二對可以體現公路交通結構的指標,主要包括高速公路、二級公路、二級以上公路、干線公路的比重和技術等級情況。②選取可以反映公路交通系統運輸規模的有關指標。公路交通的客運量以及貨運量會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例如社會環境、經濟環境、以及自然環境,通過對這兩項指標進行分析,能夠直接體現出公路交通在運輸方面的能力。客運量以及貨運量能夠體現運輸行業的發展情況,以及和人們日常生活之間存在的密切關系。③選取可以反映公路交通系統車輛速度的有關指標。隨著我國經濟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的人均汽車擁有量也在提升,在一定程度上,也給公路交通的發展產生了一定的影響。汽車使用量的提升對交通運輸結構的轉變有著重要的作用,同時也提高了運輸行業的發展速度,拓寬了人們的生存和活動范圍,對于運輸輔助行業或者其他有關行業而言起到了積極的影響。在選擇該指標時主要選擇載客以及載貨的實際汽車數量。
經濟發展指標主要包括:
①經濟發展規模指標,能夠對經濟發展情況進行宏觀描述,二級指標包括地區以及地區內人均的生產總值。前一項指標可以對某個區域范圍內的經濟發展情況進行總體規模的評估,人均GDP則能夠分析出某個地區經濟在宏觀層面上的發展情況。
②經濟發展貿易指標,能夠充分體現某個地區對外貿活動的依賴性,代表國內經濟和國際經濟的接軌程度,因此所選擇的兩項二級指標分別為進口以及出口活動中所產生的貿易總額。
③經濟發展投資水平指標,二級指標為社會在固定資產方面的投資額,可以對某個地區內的固定資產投資情況進行有效分析,屬于綜合性的指標。
④地區內消費水平指標,二級指標為社會所有消費品的售賣總額。
2.2 公路交通與經濟發展適應性評價方法
對公路交通與經濟發展進行適應性評價時,主要使用的方法包括主觀賦權法以及客觀賦權法,兩者區別為在適應性評價系統中利用不同的形式對指標進行復權。前者主要使用調研以及咨詢的手段來對評價指標的權數進行分析,在確定權術之后利用無量綱數據的手段實施深入分析。后者則是根據指標與指標之間存有的關系或者變異水平來對權數進行明確。主觀賦權法主要包括層次分析法、綜合指數法等,客觀賦權法主要包括主成分分析法以及因子分析法等。
2.3 公路交通與經濟發展適應性評價結果
在進行評價的過程中需要使用到定量和定性兩種分析方法,在進行定量分析時,需要先選擇量化的標準或者量化公式,能夠提升量化效果。在選擇指標時能夠清晰發現,每個指標之間都包含著不同的意義和內容,需要將其進行范圍固定,完成標準化處理,進而能夠更加清晰的得到不同指標之間的適應程度,對于評價結果的質量起著重要的保障。公路交通與經濟發展的適應性評價結果也是極其重要的,是之后公共交通發展計劃所依賴的重要數據[3]。
3? 結束語
公路運輸和人們的生活、出行以及各行各業之間都存在著緊密的聯系,是促進經濟發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隨著我國經濟發展速度的不斷提升,汽車行業和交通體系都受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呈現出飛速發展的狀態,因此我國機動車輛的使用數量也持續增加。在這種情況下對公路交通體系的質量要求也有所提升,并且隨著我國進入了新型的市場經濟環境,必須要設計符合現階段經濟發展趨勢的公路交通體系,這樣才能夠真正提升公路交通的運輸水平。未來公路的運輸壓力會大幅度提升,必須要深入對公路交通和經濟發展適應性進行研究,真正促進公路運輸行業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李夢潔,解家安,李環,向程,李帥.格爾木市公路交通與旅游經濟發展適應性評價[J].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38(05):83-88,95.
[2]張麗娟,楊瑞環,許薛軍,梅誠.基于DEA公路網體系的經濟發展適應性研究[J].公路工程,2019,44(02):185-189,193.
[3]王晶.公路交通與經濟發展適應性診斷方法——以重慶市為例[J].交通科技與經濟,2016,18(02):18-21,27.
作者簡介:陳宇薇(1984-),女,吉林磐石人,畢業于云南大學,研究方向為運輸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