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雪
摘要:隨著我國經濟進入到新常態,經濟增長速度明顯放緩,國內需求嚴重不足,就業壓力巨大。為應對今年特殊的經濟形勢,各地放開了對地攤經濟的管制,現主要分析了對地攤經濟的再認識,及地攤經濟的積極作用。針對政策優惠;防疫和衛生;對攤主進行服務和監督;政府應多鼓勵主播帶貨;交通與治安等問題提出了相應措施。
關鍵詞:地攤經濟;理性;再認識
中圖分類號:F121.23?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913X(2020)09-0043-03
一、對地攤經濟的再認識
(一)地攤經濟要成為經濟發展的新常態
要讓地攤經濟成為常態化的經濟,就要從認識上改變其舊觀念,不要一提到地攤經濟就聯系到臟亂差,要對其進行去污名化。地攤經濟應該是更切合民生的,更包容的,更能體現一個城市文明程度的經濟形態。
地攤經濟的存在源遠流長,古已有之。在我國改革開放有過兩次大的發展,一次是上世紀80年代初,鄧小平南巡講話后,全國市場經濟蓬勃發展。另一次是上世紀90年代下崗潮,大量下崗職工擺攤自救。雖然地攤經濟的生命力頑強,一直以來都沒有真正的消失過,但是卻一直受到打壓。主要的原因是我國還沒有探索出一條適合的有效管理途徑,來約束和發展地攤經濟,以及在觀念上對地攤經濟長期存在的偏見。實際上,地攤經濟就是馬路經濟,在世界各國普遍存在,而在我國長期以來,擺攤的經營者沒有合法的身份,一但發生糾紛,他們就處于很弱勢的地位,他們的權益就很難得到保障。地攤經濟要想作為一種常態經濟,長期存在下去,就需要政策的長期性和連續性。地攤經濟的成本較低,也是相對而言的,對于困難家庭來說,也許就是全家最值錢的固定資產了,因此不能因為施政者的朝令夕改就讓困難家庭的經濟生活蒙受巨大損失。
在我國地攤經濟受到抑制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第一,臟亂差。一方面,擺攤人的素質問題。地攤經濟因為成本低、風險小、經營形式靈活,而特別受到那些受教育程度不高、專業技能不明顯的從業者的青睞。另一方面,城市管理者的懶政。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也沒有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只會簡單粗暴的執法,也就是“一管就死,一放就亂”。第二,地攤經濟會對地產、門市產生不利影響。我國改革開放的過程,也就是城鎮化的進程,在這個行程當中,房地產業發揮著巨大的作用。但是房地產業對“地攤經濟”是深惡痛絕的,因為它會拉低房產的檔次,降低門市的收入,損害所謂“精英階級”的利益。這實際是一種精英管理模式在微觀上的體現。而“以人民為中心”實際上是一種分享經濟,要讓廣大人民群眾享受到經濟發展帶來的好處,要讓全國各階層普遍享有“人間煙火”,就是要確保最低層的人民過上美好幸福生活的權利。
(二)對地攤經濟總的態度應是“寬容”
2007年全國兩會前夕,上海、重慶兩市先后實施“不再一律封殺馬路攤點”和“有序開放馬路攤點”的舉措。漸漸地,越來越多的城市開始對地攤經濟“解封”。2020年3月15日,成都市出臺《成都市城市管理五允許一堅持統籌疫情防控助力經濟發展措施》。5月27日,中央文明辦明確,在2020年全國文明城市測評指標中不將馬路市場、流動商販列為文明城市測評考核內容。6月1日上午,李克強總理到山東煙臺進行考察,來到一老舊小區的門店進行考察時表示:“國家是人民組成的,人民好了,國家才能好。靠每個人的奮斗,大家都好了,國家就更好!地攤經濟、小店經濟是就業崗位的重要來源,是人間的煙火,和高大上一樣,是中國的生機。”從以上的舉措來看,國家決心打破一些制約經濟發展的條條框框,確保可容納兩億人就業的零工經濟快速恢復。至此,地攤經濟在全國迅速火爆,甚至出現了城管給小商小販打電話,要他們來擺攤的現象。但隨之而來的是一大堆問題。
對待地攤經濟,我們不能一哄而上,而是要區別對待。不同的城市功能區域、不同行業、區別對待不同收入人群,明確哪些地方是可以限時限區域擺攤的,哪些地方是不能隨意占用的,要制定出相關的規則,提供相配套的服務。根據我國經濟發展的經驗來看,經濟增長速度一直對我國經濟的穩定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正是因為這么多年以來,我國經濟都是以較高的增長速度發展,才使得很多問題顯現不出來,比如地攤經濟。雖然地攤經濟一直受到打壓,但是它并未出現大的反彈,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帶來大量的就業機會。但近年來,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發展速度逐漸降了下來,人們的就業遇到瓶頸,特別是2020年的特殊情況。正是在這樣的形勢下,地攤經濟在各地迅速發展。所以我們要強調的是,對待地攤經濟的態度,更多的是寬容而不是放縱和跟風。
(三)地攤經濟是社會的兜底經濟
地攤經濟的本質是讓渡一部分社會資源,來保底社會低層民眾的生存生活權利。現在一些地方出現的豪車夜市,實際上違背了總理提出的地攤經濟的初衷。理性的思考一下就會發現,任何進入門檻很低的行當,就不可能存在超額利潤,多數只能賺些辛苦錢,那些“通過擺攤暴富”的宣傳只是博人眼球的噱頭罷了。
二、地攤經濟的積極作用
(一)保障就業
近幾年,我國的就業形勢一直較為嚴峻,今年尤為突出,四月份城鎮調查失業率為6.0%,為近年最高。地攤經濟實際就是兜底的就業網,是政府解決就業的最后手段。任何時候都要想方設法讓更多人擁有穩定的工作崗位和持續可靠的收入來源,這不僅僅能增強每一個社會個體承受各類突發危機的能力,也會增強整個社會承受沖擊的韌勁和耐受力,創造出共克時艱、共渡難關的更大回旋空間。2020年,我國有874萬應屆畢業生,在當前形勢下,地攤經濟對當代大學生有著重要意義。大學生由于沒有直接生活來源,更容易對地攤經濟產生認同感。大學是一個人最美好的一段經歷,在這段時間逛過的每一個攤點,買過的每一個商品都可能會成為他們最深刻的回憶。同時,地攤經濟也能夠培養大學生的創業意識,提高大學生創業的素質,營造積極的創業氛圍,為他們將來的創業積累寶貴的經驗。
(二)緩解社會壓力
隨著經濟發展,我國的各種社會矛盾一直是存在的,社會壓力是不斷積累的。地攤經濟能夠給弱勢群體一個活下去的機會,一個自我發展的機會,成為真正意義上的緩沖器,從而有效避免了很多社會沖突。特別是針對殘疾、失業、低收入人群,我們的城市更應多一份包容和理解,多一份主動的幫助。李克強總理日前在全國人大記者會上說“全國六億人平均月收入也就1 000元”,這有相關統計數據支持,“2019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30 733元,折算成月收入是2 561元。按五等份分組,其中最低的低收入組人均每個月還不到1 000元,中間偏下收入組人均每個月1 300元左右,這兩組占全國家庭40%(注:該項調查以家庭為單位),再考慮低收入家庭人口數一般偏大,因此這40%家庭背后的人口會超過總人口的40%,大體就是六億人。”由此我們也更深刻的意識到,我國還是一個發展中國家,我們的國家還很不富裕,我國發展地攤經濟更多的是從生計的角度出發來考慮問題。
(三)城市名片
一些有名的城市,地攤經濟不但不卑微,而且成為了當地城市的名片,比如法國巴黎。在巴黎一些有名的咖啡街,地攤經濟也很發達,攤主們會在政府規定的時間內出來擺攤,他們售賣的產品和服務非常具有地方特色,從而受到來自世界各地游客的喜愛。在中國的很多的城市,也有大量類似的地攤經濟的存在,這些攤主在政府規定的時間和場地擺攤,一方面為自己掙得了收入,另一方面為市民和游客提供了方便,得到了贊譽。
(四)滿足不同消費層次
消費對我國經濟的增長貢獻率已經超過50%。消費有不同的層次,提到地攤經濟,人們很容易聯想到低價的商品,這就很好地滿足了低收入群體的需求。同時,地攤經濟也可以滿足個性化的消費需求。我們強調供給側改革的同時,更要注重需求的多樣化、個性化。當今的消費,不再是以供給引導為主了,更多的是個性化的消費。但個性化的消費往往意味著昂貴的價格。這與當今世界的消費主流是不匹配的。非標準化非大眾化需求崛起的同時,這一個個攤主正是滿足這部分需求的有力保障,他們不但能夠提供個性化的商品,也可以提供個性化的服務。
三、問題和針對措施
(一)政策優惠
現在,有的地方已經從“減稅降費”改為“免稅免費”,把“工商業電價優惠5%”改成了“享受民用電價”,寬帶和專線平均資費降15%等。阿里1688平臺發布“地攤經濟”幫扶計劃,將提供超過700億元的免息賒購。京東的“星星之火”地攤經濟扶持計劃,將組織超過500億的品質貨源。蘇寧的“夜逛合伙人”地攤夜市幫扶計劃,主要為夜市攤主提供優質貨源和近距離免費冷鏈倉儲服務。騰訊微信向平臺超過5 000萬小微商家發布“全國小店煙火計劃”……同時要特別強調的一點是違規收費。總理多次強調,國家批準地方職能部門收的,可以收。沒有規定的,就不許收。
(二)防疫和衛生
各個攤點應保持一定的距離,做好個人防護。與攤主簽定相關條款,落實攤前“三包”責任制。特別對于經營食品的商販,要求出示健康證、營業執照和食品經營許可證等材料。同時要加大市政投入,確保城市衛生。對于餐飲業的越門店經營,在不擾民不占道的情況下,可以持包容態度。受到疫情的影響,人們對室內聚餐顧慮較多,而對室外聚餐多持肯定態度。
(三)對攤主進行服務和監督
這是一個大數據普遍覆蓋的世界,政府可以根據各種“支付”方式及城市的“電子眼”精準鎖定各個攤主。首先,是要對攤主進行登記,這個可以由掌上業務初次登記結合實地考察完成。其次,要對攤主進行跟蹤服務和監督,這個可以通過微信、支付寶等對每一筆有異議的交易進行督查。如果以長遠的眼光來做這件事,那么市政也可建立一個統一的線上管理平臺,保障消費者的合法權益,以線上監管和線下督察相結合,營造一個合諧的經營氛圍。地攤經濟之所以有旺盛的生命力,很重要的一點是其不需要通過繁瑣的工商登記,甚至不用繳納稅費。通過掌握經營戶的具體情況,可以避免和更好地解決消費糾紛,同時通過大數據管理,讓經營者更好地了解消費者的需求。地攤經濟中,主要是以中低檔商品為主的一個原因是消費者有后顧之憂,如果政府能解決這個問題,那么地攤經濟的檔次必然會有所提高。
(四)政府應多鼓勵主播帶貨
現在直播帶貨在全國遍地開花,各個省份和城市都采取鼓勵態度,相繼出臺了一些政策,特別是江浙一帶,甚至把頗具影響力的主播當作高科技人材引進,給予購房、子女上學等方面的補貼和優惠。國外的研究表明,城市每增加一個高端人才,就至少需要有六個服務型崗位以服務這些人才的日常需求,也就是說,對城市發展而言,高中低端都要有。
(五)注重電子消費券的作用
據我國2020年前五個月的數據研究發現,電子消費券對小店消費拉動效果顯著,從規模上看,87%的消費券流向了年銷售額三十萬以下的小店。從行業上看,31%的消費券流向了餐飲,21%流向了日用品,只有8%流向耐用品。另通過杭州案例發現,電子消費券發放后,杭州市個體戶的活躍數量恢復率提升了16.9%。支付寶最新數據也顯示,截至5月底,全國已有1 200萬小店和路邊攤收入實現了同比增長,其中被數字化武裝的小店表現尤其搶眼,支持支付寶消費券核銷的小店,流水比發券前一周環比增長高達73.4%。而“地攤經濟”放開后的一段時間,平均每天有十幾萬人開通支付寶收錢碼做生意。
(六)交通與治安
針對每個城市的具體情況,提出具體的解決方案。哪些地方禁止擺攤,哪些地方在規定時間內可以擺攤,可以經營哪些項目等。各個部門要加強聯動,建立巡查服務機制,要及時發現問題,及時解決問題。城管、市場監管部門、交通管理、社區街道等部門在堅持文明執法的同時,要敢于對違反規定的攤主說“不”,堅決維護正常的市場秩序。當然,最重要的是要做好事前規劃。哪些是應當鼓勵的,哪些是應當允許的,哪些是應當限制的。馬路經濟對農副產品的影響是立竿見影的,有的城市甚至提出了“市民少出一點,農民多賺一點”的口號。因為少了中間商賺差價,農民可以直接把農副產品運到市民的身邊,這樣市民得到了更新鮮、更實惠的農產品,農民得到了更合理的價格。
綜上所述,地攤經濟不是暫時的經濟形式,不是為了眼前困境提出的新概念,而是一種長期存在的正常經濟形式。所以,我們要以長遠的眼光看待它、規范它、發展它。“留得青山,贏得未來”,激活地攤經濟,讓各個城市迸發活力,全社會共同面對,我國經濟必將進入更加健康的新階段。
參考文獻:
[1] 許昆林.積極擴大合理有效投資 [J].中國投資,2016(2).
[2] 郭小晴,李淳一,關明蔚,姜碧霏.大學集聚區地攤經濟的成因及其出路的思考[J].學術論壇,2013(8).
[3] 馬 寧,朱美芬.和諧社會視域下發展“地攤經濟”的思考[J].經濟與法,2010(9).
[責任編輯:龐 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