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星星

摘要:自2007年我國綠色信貸業務正式啟動至今,已經發展十多年,在此期間商業銀行信貸業務發展動力和成效不足,并未較好地為生態環保建設提供良好的資金支持。本研究對比國內外綠色信貸業務的發展現狀,在比較過程中,找出對我國具有可參考的有效激勵策略。分別從相關政府部門、商業銀行自身、新聞媒體和社會公眾等角度提出有效的激勵措施,以期提升我國商業銀行綠色信貸業務發展動力,更好地推進我國的商業銀行綠色信貸業務發展。
關鍵詞:商業銀行;綠色信貸;激勵模式
中圖分類號:F830?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913X(2020)09-0098-03
一、引言
黨的十九大以來,我國從國家戰略高度上提出要推進綠色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隨著我國對生態發展的重視程度不斷提高,根據中國綠色金融專業委員會的測算,在“十三五”期間我國每年在綠色發展上的投資需求約3萬億,但政府不能提供足夠的資金支持,資金缺口較大,預計在85%-90%,因此,在發展生態建設的過程中,需要鼓勵市場化的融資方式加入。商業銀行作為我國重要的金融機構,在資金融通方面有絕對的優勢,我國商業銀行在2007年開始開展綠色信貸業務,發展至今已有十余年,而對比國際上綠色信貸業務的發展情況來看,與全球水平相比,我國綠色信貸業務仍然存在許多不足之處,而導致這種情況的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我國商業銀行在發展綠色信貸方面的動力不足,商業銀行沒有足夠的主觀意愿去發展綠色信貸業務。因此,現通過研究當前國際上發展綠色信貸業務較有代表性的國家,對比我國的綠色信貸業務發展現狀,找出差距,并進一步給出提升發展綠色信貸業務動力的建議。
二、國內外綠色信貸發展現狀
(一)國外綠色信貸業務發展現狀
全球重視綠色信貸業務發展的國家較多,國外關于綠色信貸的實踐起步較早,尤其是在2000年“熱帶雨林行動網絡”對花旗銀行的融資項目攻擊后,提升了金融業對環境問題的持續關注,在2003年由花旗銀行牽頭正式確定了“赤道原則”,對全球金融機構產生了重大影響,根據最新修訂的“赤道原則2020”,遵循赤道原則的赤道銀行將持續作為融資人和顧問,以結構化方式持續為客戶識別、評估和管理環境和社會所產生的風險及影響。
截至2019年12月的統計數據顯示,全球加入“赤道原則”的金融機構已從2003年開始的14家增長為101家,分別來自38個國家,在2003-2019年期間,具體情況如圖1。
通過圖1可以看出十幾年間,越來越多的金融機構采用“赤道原則”,這是全球對于生態環境問題重視的表現,也是對于綠色信貸業務不斷摸索的過程,鑒于“赤道原則”中對于綠色信貸業務的環境和社會風險方面的評估和管理較為系統和科學,越來越多的金融機構投入更多的資金在綠色信貸業務上,而加入“赤道原則”的機構,將按照規定支持入門金額在1 000萬美元的項目融資或者咨詢服務,在一定程度上對風險有防范,又能獲得較高的貸款收益。
通過對加入“赤道原則”較為有代表性的美國、英國、日本進行研究發現,其政府及銀行自身都對綠色信貸業務的開展有多項鼓勵政策,有效地推動了綠色信貸業務的發展。
美國國會在20世紀80年代就制定了專門的金融環境法律,明確規定了將對污染企業進行重罰,也對環保企業給予較低的稅率優惠,而美國最有代表的發展綠色信貸業務的銀行——花旗銀行在政策制定上有明顯的對綠色信貸業務的激勵機制,如使用節能產品的家庭可以得到信貸獎勵;綠色信貸支持業務面向全球客戶等。
英國非常支持低碳經濟,相關的法律非常嚴格,如商業銀行向重污染企業提供貸款,將會受到懲罰,該國也制定了積極的鼓勵措施。
日本銀行會以低于市場平均利率給環保企業發放貸款,也會對企業進行“環境評級貼息貸款”,推出了大量的綠色信貸產品,這些政策都為綠色信貸業務的發展帶來了動力。
(二)國內綠色信貸業務發展現狀
國內綠色信貸業務發展較晚,我國商業銀行的經營遵循“三原則”:安全性、流動性、效益性,許多銀行的主要盈利來源依然是存貸利差,而且非常重視貸款的安全性,而綠色信貸業務的貸款金額通常較大,貸款期限長,面對的風險就必然較大,因此,很多商業銀行對綠色信貸業務相對保守,而深入研究發現部分商業銀行在內涵、效益、責任等方面對綠色信貸業務的認知存在著一定的局限性,認為環保企業貸款的特點是投資大、見效慢、風險高,站在眼前的利益上考慮,主觀意愿上拒絕開展綠色信貸業務,不愿意承擔較大的業務風險;也有部分商業銀行存在著發展綠色信貸業務的目的是在提交社會責任報告中有對應的數據,提高公眾對該家銀行的認可度,降低該行的名譽風險。
但隨著近年來綠色發展理念的深入,我國從國家戰略層面上重視綠色信貸的發展,不斷制定與綠色信貸相關的規章制度,在2007年,我國原國家環保總局和中國人民銀行、原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聯合發布的《關于落實環保政策法規防范信貸風險的意見》,標志著我國綠色信貸建設的正式啟動。隨后在2013年出臺《綠色信貸指引》從戰略發展角度要求商業銀行重視綠色信貸的發展,對環保行業加大經濟支持力度。各家商業銀行開始對綠色信貸的發展重新審視,有了深化的認知。當前我國實行赤道原則的銀行有3家,分別是2008年加入的興業銀行、2017年加入的江蘇銀行、2019年加入的湖州銀行,根據中國人民銀行發布的《中國綠色金融發展報告(2018)》顯示,2013-2018年,中國21家主要銀行機構綠色信貸余額從5.2萬億元增長至9.66萬億元,主要投向綠色交通運輸和可再生能源及清潔能源項目;截至2019年6月,全國21家主要銀行的綠色信貸余額已經超過10萬億元。我國綠色信貸業務有一定的發展,但從發展的時長上看,發展速度依然較慢。
三、國內外綠色信貸發展比較
(一)綠色信貸業務的解讀上存在一定的差別
通過對國內外綠色信貸業務的發展比較可以看出,許多國家遵循“赤道原則”,而我國對綠色信貸的解讀與其有一定的區別,我國的綠色信貸是行政法,而赤道原則是私法,造成了我國的綠色信貸具有的外在的強制特點,而主動加入“赤道原則”的商業銀行更多的是具有內在的、主動的自我約束,這就更利于商業銀行主動的、更多的投入到綠色信貸業務發展中。
(二)綠色信貸業務的入門門檻相距較大
我國的綠色信貸融資無門檻,而加入“赤道原則”的商業銀行對此類貸款的要求是融資額度在1 000萬美元以上,相比較而言,我國的綠色信貸發展規模依然較小。
(三)政府在政策支持力度上不同
我國政府在綠色信貸業務的政策支持上較為宏觀,具體的操作方式不夠詳實,不能真正地落實到實際的貸款業務中,而更多的是宏觀層面上的引導和鼓勵,而發展綠色信貸業務較好的國家政府都制定了非常明確的支持政策,有利于推動該項業務的發展。
(四)商業銀行對綠色信貸業務的重視程度不同
我國在商業銀行內部對于綠色信貸業務的重視程度較低,尤其是在機構設置、人員配置等方面投入的也較少,甚至由其他部門兼做。而國外銀行投入大量的精力發展綠色信貸業務,設置專門的部門、配備充足的專業人才。
比較中可以發現我國加入赤道原則的銀行只有三家,相比較同樣重視環境保護國家的加入“赤道原則”的金融機構來看,截至2019年12月數據,加入“赤道原則”的國家42家來自歐洲國家,占比為42%,而亞洲國家所占比例從2003年的1家日本生命保險公司到2019年12月的17家亞洲金融機構的加入,占比達到17%,可以看出亞洲在對待金融業支持生態環境保護方面的重視程度在不斷的提升,因此,我國應要緊抓良好的宏觀發展氛圍,推動銀行業為我國的生態文明建設給予資金支持。
四、提升我國商業銀行發展綠色信貸動力的建議
(一)政府給予綠色信貸業務外部政策支持
與綠色信貸業務相關度較大的是生態環境局、中國人民銀行、銀保監會等,首先各部門之間需要密切配合,在政策制定上需要多部門協作論證,才能體現我國環保政策實施的真實需求。這一過程中需要金融監管部門的可行性金融支持方案,更需要商業銀行參與其中,反饋政策執行過程中常會遇到的困境以及需要政府給予協調的問題,這樣制定出來的政策才是系統的、可執行性的、較為詳實的政策。
以節能減排、污染治理等為目的的綠色環保項目,對于人類共同體的發展具有積極的作用,通常涉及產能投資、生產設備改造投入、污染治理設備的投入以及設備投入運營后的維護方面,資金投入量都較大,但這些投入卻在收益回報上顯現出回收速度極慢的特點,我國政府在這類項目的資金供給上僅能夠達到10%-15%,因此,必須有商業銀行提供市場化的投資。而對于市場化運營、以獲取利益為經營目的的商業銀行來說,這些業務與其經營目的存在著不契合性。
商業銀行動力不足卻又必須推動的業務,需要政府在政策方面給予足夠的支持,具體的建議可以參考國外的有效策略,例如,財稅部門在制定財稅政策時對環保企業提供財稅政策優惠,降低環保企業的經營成本,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商業銀行綠色信貸業務的風險;對企業的環保水平進行評定,對于環保水平較高的環保企業,在貸款方面可以獲得政府的貸款擔保,提高貸款的質量,降低貸款的風險程度;而生態環保部門對企業的環保評級,也可以使商業銀行在收到企業貸款申請時就直接獲得企業的環保水平數據,而不需要再投入大量的專業人員和成本認證企業的綠色項目情況,有效降低商業銀行綠色信貸業務成本;國家可以鼓勵商業銀行加入“赤道原則”,一方面會提高環保企業的入門等級,另一方面也可以按照“赤道原則”規定的環境和社會風險評定方法,更為科學和系統地評定風險;中國人民銀行和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可以對金融機構考核時,對發放綠色信貸額度達到一定水平的金融機構給予政策獎勵;商業銀行所在地的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也可以在人才方面給予激勵,如在生態環境保護方面的專業人才招聘方面給予一定的經濟補貼等,這些外部的激勵對商業銀行發展綠色信貸業務具有非常有效的推動作用。
(二)商業銀行內部建立激勵模式
綠色信貸業務是較為專業的貸款類型,涉及的貸款金額較大,因此,商業銀行需要在銀行內部設置專門的綠色信貸委員會、設置專門的綠色信貸業務部門、設置專員管理綠色貸款業務,另外,可以考慮引入生態環境方面的專家作為獨立董事,對于綠色信貸項目可以給出較為專業的建議;商業銀行可以與生態環境保護相關的專業評估機構簽訂合作協議,提供綠色信貸業務方面的環保評估服務。
商業銀行在對員工的考核中可以加入對開展綠色信貸業務方面的考核指標,完善員工對于綠色信貸內涵、責任、效益方面的認知;對于在綠色信貸產品設計上有創新的員工給予一定的獎勵,這樣既可以對員工本人帶來鼓勵,更是對其他員工的激勵,更樂于在綠色信貸業務方面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
增加綠色信貸業務相關的培訓,培訓是員工快速成長的有效途徑,對員工完善個人職業規劃有良好的作用,因此,可以對員工增加針對性的培訓,迅速提高員工的個人業務能力,有效地提高從業人員的業務素質。
商業銀行內部的激勵機制會與員工的個人利益息息相關,會直接促進商業銀行在綠色信貸業務開展方面的意愿,更有動力開展業務。
(三)增加利益相關者的激勵與關注
新聞媒體可以增加對商業銀行綠色信貸方面的報道,引起公眾對于生態環境保護方面的關注,也可提高社會對商業銀行重視社會責任的認可,這必然會帶來社會公眾對該銀行的高度評價,優化商業銀行的社會形象,是非常有效的激勵機制。
商業銀行開展綠色信貸業務的相關數據可以通過多途徑進行披露,如上市銀行可以在證券交易所網站上公布,政府相關網站也可以宣傳這些商業銀行的在環境保護方面的大力投入和支持,對商業銀行樹立良好的社會形象非常有利。
參考文獻:
[1] 光 琳,徐 倩,王 慧.基于赤道原則的我國商業銀行綠色信貸發展策略研究[J].武漢金融,2017(10):54-60.
[2] 蔣先玲,徐鶴龍.中國商業銀行綠色信貸運行機制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6(5):490-492.
[3] 舒利敏,楊 琳.商業銀行綠色信貸實施現狀研究[J].會計之友,2015(23):44-50.
[4] 胡靜怡,陶士貴.我國商業銀行綠色信貸實踐中的困境與對策研究[J].武漢金融,2018(2):67-72.
[5] 龍衛洋,季才留.基于國際經驗的商業銀行綠色信貸研究及對中國的啟示[J].經濟體制改革,2013(3):155-158.
[責任編輯:王 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