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文濤
摘要:數字媒體技術的存在為廣告設計提供了更多的機會和可能,也在很大程度上滿足了人們對廣告的需求。但是任何一件事物都具有兩面性,數字媒體技術在為廣告設計提供較大方便的同時,若廣告設計者一味依賴數字媒體技術設計廣告,則會約束廣告設計的創新。在現代廣告設計過程中,應當合理使用數字媒體技術,且廣告設計者同樣需要遵循相關的使用原則,保證在使用過程中融入自身的創意,并進一步發掘數字媒體技術更多的表現形式,從而給受眾帶來更強烈的聽覺沖擊、視覺沖擊等,只有這樣,廣告設計者才能夠在數字媒體技術的全面協助下創造出更好的廣告。
關鍵詞:數字媒體技術:現代商業廣告設計:應用
中圖分類號:TP37;J524.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 (2020) 21-0148-02
一、引言
現代商業廣告的制作是離不開數媒技術的應用的,同時商業廣告設計也必然更加網絡化、智能化和數字化。作為新時代的商業廣告從業人員,應該充分認識到商業廣告設計中數媒技術所帶來的創新和革命,不斷探尋商業廣告設計中數媒技術的新高度,拓展自己的廣告創意思維,為提高我國廣告設計質量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二、數字媒體藝術的特點分析
(一)多樣性
當前數字媒體藝術具有多樣性的特點,在視覺的沖擊力上比較強。數字媒體技術的表現形式不再單一,當前可以商業廣告形成多種形式,比較常見的視頻、圖片、人物以及動漫等都有一定的體現,特別是三維虛擬技術的運用相對較多,在場景的布置、虛擬的影響以及氣氛都有明顯的體現,這種獨特的藝術場景讓商業廣告得到升華,從而體現出更多的藝術魅力。在這樣的形式下廣告內容更加豐富,同時還能明確表示出自己的意思,讓觀眾接受更多的信息內容,同時還要有較好的視覺體驗。
(二)高效性
目前來看,數字媒體藝術的運用,能夠極大的節省商業廣告制作時間。在以往傳統的商業廣告中,相應的工作人員需要對內容進行設計、規劃,但完成后還要對內容進行反復揣摩,并根據其中不合理的部分進行改善,再重新編輯相關內容。但當前數字媒體藝術的出現將其內容不斷簡化,自由變換相關元素,在形成相應的過濾、變形等,從而使得影片的質量大幅度提升,同時在剪輯影片的效率上也有所提高。例如,通過3D技術將產品進行升級從而讓產品呈現出更加理想的效果。
(三)藝術大眾化
隨著當前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大眾審美水平也隨之提高,藝術也開始逐漸變得大眾化,在人們日常的生活中隨處可見優美的藝術。通過數字媒體技術,可以讓內容更加生動,讓商業廣告展現的更為透徹,人們對藝術之美更深入的了解。通過數字技術與電影廣告結合,從而實現技術的轉化,再對其進行編輯和轉播等。
(四)無界化傳播
受到大眾的影響,在傳統商業廣告傳播的模式下,大部分接受群眾都是單純的接收信息,單方面的表達自己的情感。而在數字媒體技術科實現的互動交流。然而,數字媒體技術可以實現觀眾與作者的之間的交流與互動。群眾可以將自己內心的想法及時反饋,從而讓作者也及時了解到大家的需求以及評價。同時,還可以利用平臺實現商業廣告的改善,最終使得越來越多的游戲庫商業廣告不斷出現。
三、數字媒體技術引導現代廣告設計創新
(一)統一規范
隨著數字媒體時代的全面來臨,數字廣告能夠在多種平臺上傳播,同時簡單的廣告信息也能夠呈現在不同平臺上,且信息覆蓋的區域和范疇更加廣泛,而覆蓋的速度也會更快,信息傳播速度變快,使受眾在選擇上產生了一定的困難。在新媒體技術下,利用信息化,能夠在平臺上廣泛傳播各種信息,同時隨著媒體技術的發展,各種終端設備能夠實現信息共享,借助新媒體技術能夠在各個平臺上傳播信息。這樣一來,無論用戶使用何種終端設備,都能夠通過設備來管理平臺信息,并接收平臺信息。
以微信為例,之前有消息曾經透露新版的微信會整合各種微信公眾號,并將不同的微信公眾號歸類于一個類別,這樣能夠有效區別朋友的信息和廣告的信息,而在電腦微信終端,也使用戶可以更好地對手機內的信息進行管理和整合。相信以后依靠技術可以開發出更多的廣告,使數字媒體廣告更趨向于規范化,而用戶在享受廣告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可免受垃圾信息帶來的干擾,這樣一來,用戶便能夠通過自身認知選擇對自己有用的信息,這樣更便于廣告為用戶提供其所需要的信息。
(二)感官體驗
從傳統廣告發展為平面廣告,進一步發展為影視廣告,廣告每一次在形式上的改變都給廣告受眾帶來了真實且不一樣的感受。如今數字媒體技術持續發展,在廣告領域,此技術表現出其極大的優勢。每一次廣告在形式上的轉變除了給受眾帶來不同的感受之外,還給予了用戶在感官上的極大沖擊。與此同時,3D媒體技術在視覺和聽覺的基礎上增加了空間體驗,3D數字媒體技術帶來了全新的體驗感。數字媒體技術從根本上促進了廣告領域的發展,甚至在很多電影中也應用到了廣告,這是一種新型的廣告體現形式,為廣告的創新帶來了越來越多的靈感。
(三)互動性
在數字媒體技術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當屬互聯網,且如今互聯網成為了創新廣告的因素。現如今互聯網時代的來臨預示著廣告信息能夠在不同平臺、不同地區滲透,能夠使更多的用戶全身心地投入到廣告信息宣傳中。在傳統模式下,廣告宣傳的媒介主要是紙質的,且廣告的制作和傳播形式更為簡便,用戶在體驗的過程中,各個用戶間都缺乏相應的溝通。在數字媒體時代下,不同廣告技術的應用已經成為常態,在互聯網中互動更加快速、準確,并且能夠第一時間反映出用戶在使用中的心理,并且通過此使用戶參與到廣告制作和廣告宣傳的環節中。例如一些知名商品經過宣傳之后,便可以通過互聯網的途徑播放其廣告,并通過鼓勵用戶分享和反饋來優化廣告的宣傳效果,用戶在宣傳之后還可以獲得商品品牌方贈送的禮物,這種雙方互動形式能夠使受眾參與到廣告宣傳中,從而形成有效的宣傳效應。
四、數字媒體藝術在現代商業廣告設計中的應用
(一)數字媒體藝術在影視廣告設計中的應用
影視廣告的優勢在于介入的條件優越和寬泛,如果其具備天才的創意,就能給觀者帶來強烈的視覺沖擊和無比震撼的心靈感受。而其缺點主要體現在創意及制作過程中,為了節約成本,以及其墨守陳規的創意會最終影響成品價值。數字媒體藝術的加入,讓傳統的影視廣告設計注入新鮮元素,結合設計師的優質創意,不僅增強了色彩對比,而且還豐富了表現形式,無論是對人物形象構建、氣氛烘托還是虛擬現實、時空場景、視覺置換都會產生質的飛躍,提升藝術魅力。
以影視片頭廣告為例,為了展現影視節目豐富的思想內涵,使其更符合觀眾的審美需求,設計師可以利用數字媒體藝術進一步整合圖形、文字、影像和聲音,實現影視廣告與內容的關聯,使其在特定的文化氛圍中發揮應有的作用。
(二)數字媒體藝術在其他動態廣告設計中的應用
在動態廣告設計中,數媒藝術的應用同樣廣泛。主要應用為可增添新的表現手法,如高質量的畫面、高清晰度的音頻,高飽和度的色彩,可為設計師提供更為廣闊的創意空間,和新穎的設計制作方式。如此,在數媒藝術應用下,三維動畫廣告的作品形象呈現可更加逼真,趣味性也必然提高,而利用動畫軟件制作flash廣告,通過電視頻道或者互聯網技術等多媒體客戶端進行信息傳播,其傳播通道更廣,影響必然更廣。
以網絡廣告為例,網絡廣告是從各種新興的數字媒體廣告形態中衍生出來的,包含了動畫、視頻、聲音、動態圖片、flash等眾多形式。這種廣告形式想要提升表現力和影響力,必須依托數媒技術并以感覺媒體的形式加以呈現,加以新穎獨特的體驗方式迅速傳播。
(三)數字媒體藝術在交互廣告中的應用
21世紀,信息技術的高效發展,我們熟知的交互式廣告也迎來了新一波熱潮,其發生變化主要是因為使用者的自身喜好。目前,類似于抖音、火山等短視頻App的火爆,使交互式廣告更加受到人們熱議。這種短視頻的廣告有效的結合了聽覺與視覺,不僅可以引起使用者的注意,還能調動使用者的情緒,加深使用者對廣告的印象。在視頻廣告的原本特性中加入交互特性,通常可以有效的滿足數字媒體下用戶對于商業廣告的需求。通過一些廣告的植入,融入交互式廣告的特征,不僅可以使使用者變成參與者,還能使用戶在親身參與的過程中對廣告進行有效的傳播。如:抖音、微視頻等這類小視頻的社交軟件,也開始加入了小廣告,并以短片的形式傳播,引導人們點贊或者轉發,效果明顯。
(四)數字媒體藝術在公益廣告中的應用
數媒時代人們接受信息的途徑更加多元,為使用戶的不同訴求都能夠得到較好的響應,迫使公益廣告制作質量及水準亟待提高。媒體交互藝術應用下的公益廣告必須要滿足民眾需求,才能夠真正吸引用戶并發揮公益廣告作用與價值。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使得人民物質生活水平逐年提高,但社會道德品質與人文價值倫理等精神文化需求日益突顯。同時在引導構建正確價值觀和提高社會責任感方面,公益廣告也是重要手段之一。因此媒體要準確把握受眾需求,有針對性地解決民眾需求,引發受眾關注并展開積極有效互動。
例如北京電視臺在面對“扶不扶”討論非常激烈的情況時推出了一則公益廣告,倡導民眾在自我保護的同時勇敢伸出援手,這則廣告順應了受眾需求,觀眾在微博、微信等平臺展開了激烈討論,圍繞如何更好地幫助他人提出了多種切實可行方法。
五、結語
數字媒體技術的發展不僅影響著新聞傳媒領域,還在更大程度上影響著廣告傳媒領域。如今隨著新媒體技術的不斷發展和應用,各個企業和商家可以利用不同手段宣傳自身的產品,進一步擴大了現代廣告傳播的范圍。數字媒體技術的應用能夠極大地豐富人們的業余生活,形成良好的廣告宣傳效應。
參考文獻:
[1]劉笑,基于數字媒體技術的影視廣告設計[J].數字技術與應用,2019 (12).
[2]杜佳鑫.數字媒體技術在影視廣告設計中的創新性發展研究[J].數字技術與應用,2019 (12).
[3]王國民,數字媒體技術本科專業人才市場需求分析及培養策略[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9 (23).
[4]何迪詩,現代廣告設計中數字媒體藝術的應用[J].傳媒論壇,2019 (19).
[5]王詩媛.基于數字媒體技術的影視廣告設計探討[J].文學教育(下),2018 (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