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婧
摘要:公共文化服務的創新能夠促使人民群眾緊握住時代發展的機遇。本文立足于新時代下公共文化服務創新的重要性,從當前公共文化體系建設存在的問題展開分析,提出基于文化館創新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創新策略,以期能夠為人民精神文明建設奠定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文化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創新策略
中圖分類號:G2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 (2020) 21-0231-02
一、前言
文化館是一個帶有強烈公益性質的文化事業單位,作用于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之中,負責聯結政府機構與社會大眾,滿足人民群眾文化娛樂需求,保障群眾文化娛樂權益,是提供公共文化服務、健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重要環節。在新的時代背景下,文化館致力于推動文化惠民工程,豐富群眾文化運動,創新文化館服務職能。
二、新時代下創新公共文化服務的重要性
公共文化建設是適應于當前城鎮化建設水平的一項文化建設產物,我國的城鄉文化存在有較大的差異,是兩種各具風采的地域文化。但是隨著鄉村城鎮化的速度不斷的加快,許多的地域己然建起了高大漂亮的樓房,表面上看完成了土地城鎮化的目標,卻未能完成人口的城鎮化,這是一個全國性的現象。改革開放數十年間人民的物質生活水平己然天翻地覆,但是人民的精神文化的發展確是一個緩慢的過程,思想觀念的轉變需要精神文化的建設,于是整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便應運而生。
公共文化服務實質上是一個精神文明建設的一次改革開放,既能夠適應于當前城市建設的不斷外擴,也能夠適應于整個城鎮人口結構的變化。現代社會進程的整體節奏加快,工作壓力加大,各種社會問題層出不窮,對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也不斷的擴張,人民迫切的需求一個承擔起文化建設職能的政府組織以應對日新月異的社會挑戰,文化館便因此應運而生。創新公共文化建設,其內涵在于創新人民大眾應對生活、解決問題、適應改變、接受變化等層面的精神需求,幫助人民大眾能夠更加科學的進入嶄新的生活之中。
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存在的問題
(一)優秀的傳統文化在現代社會缺乏適應性
中國是一個擁有著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大國,在光輝的歷史長河之中留下了太多的文化珍寶,百花齊放的民間文化在中華大地上生根結果。但是在嶄新的文化傳播渠道的沖擊之下,傳統文化逐漸降低了其經濟效應和感官刺激性。經濟效應的逐步降低直接影響到了兩個方面:文化投資和人才培養,資本在進行選擇的時候,只會注重其帶來的經濟效益,對傳統文化的投資回報的比率不能夠滿足資本的回報需求,傳統文化市場整體萎縮在所難免。
另一方面整體市場收益的降低會讓人才培養難以為繼,青年在進行職業選擇的時候,尚且有可能憑借個人的喜好或責任感去承擔文化傳播的重任,可是當傳統文化市場低迷、曲高和寡、生活艱困時,新鮮血液越來越少,轉行的人越來越多,整個傳統文化產業便積重難返。整體來說,傳統文化依賴于傳統傳播渠道,但這在嶄新的信息渠道之中過于緩慢和區域化,直接影響到了傳統文化的適應性。
(二)公共文化建設投入有限
全國各級政府在公共文化建設上已然花費了較大的力氣力行建設,致力于讓廣大的人民群眾也能夠達到小康的精神生活。但是文化產業不能單純依賴于政府,文化館等事業單位只能夠起到一個引導和宣傳的作用,其創新和建設的主題還是人民群眾。許多城市逢年過節、消暑納涼都會舉辦廣場晚會,年年如此,表演的人和觀看的人卻總是沒有發生變化。像這樣根據節慶日所安排的主題活動,或許能起到一些功用,但是平曰里的文化傳播顯然更為重要。當前文化投入的精力有限、形式有限、傳播渠道有限、參與人員有限、群眾的興趣有限,需要加大投入,將更多的有識之士拉人到公共文化的創新建設當中,開發出多元化的建設傳播方案。
(三)公共文化服務缺乏專業人才
公共服務領域缺乏人才是一個普遍的現象,特別是文化領域建設是離不開人為活動的,這種人才缺乏就更加顯得嚴重。公共文化服務領域的從業人員普遍年齡偏大,專業性不足,且知識結構和接納新事物的能力都有所欠缺,對新事物和年輕人容易形成思維定式。人類隨著年齡的增長會變得越來越不容易接受新鮮事物,而當前的文化形式瞬息萬變,亟需一批能夠體察文化形式、適應階層變動的年輕專業性的技術性、管理型人才,只有將人才培養放到首位,才能夠有利于公共文化建設的長期發展。
四、構建文化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創新策略
(一)創新工作思路與文化活動內容
傳統文化的內容本身并不缺乏現代文化需求之中的刺激性,而是傳統文化傳播渠道無法與新型傳播渠道相競爭,所以在挖掘傳統文化的各種藝術形式,豐富文化的活動的同時,需要大力的創新傳統文化的傳播渠道。舉例來說,歌舞表演在三十年前是一種難得一見的文藝大餐,在現在就屬于清粥小菜,愿意接受的人并不多了。首先需要改變的是文化館進行公共文化服務的工作思路,從一個歌舞晚會的承辦人,要變成一個匯總整合文化內容和文藝形式的舵手.一方面要讓文化工作消除人民大眾的審美疲勞,另一方面還要維持人民群眾的文化熱情,還要保證文化從業者的經濟需求。
例如在端午節展開“學習包粽子”的家庭學習比賽,讓社區內以家庭為單位一起包粽子,同時進行傳統的端午節活動,而家庭不單單可以將自己包的粽子帶回家中,還能夠促進家庭和諧,留下美好回憶。這種小規模、小聚集、小競爭的工作思路正是現在小家庭所能夠付出的時間成本和經濟成本。文化館的文化服務需要與社區文化服務連接進行,因為當前社會,尤其是社區之中,個人屬性和個人意愿與日降低,而家庭屬性和家庭意愿卻與日俱增,以家庭為單位的文化活動,其參與程度和認真程度,遠遠大于以個人為單位的參與程度。將工作重心從文化活動傾向參與人群,從活動內容傾向參與體驗,從組織型、教化型的文化活動,轉變成為參與型、服務型的文化活動。
(二)發掘年齡屬性,結合新型傳播渠道
在工作思路與文化內容改變的同時,需要依據各個年齡階段接受傳播方式的不同,結合新型的傳播渠道,將文化服務有效的傳播到人民群眾之中去。舉例來說,公園、廣場之中老年退休人員占據絕大多數,在公園廣場上利用告示宣傳就能夠有效的讓文化活動的訊息傳遞到退休人群當中去。如果是孩子離家的尚未退休的人士,則單位之中進行宣傳,同事之間口口相傳更為有效。孩子尚在上學,則組織家庭活動的消息會通過家長之間信息交流的通道極為快速而有效的傳播。對于大學生群體,其本身自發參與文化活動的積極性就非常高,只需要加入相應的社團渠道或同好會,就能夠快速而熱忱的促使其參加文化活動。唯一艱難的是參加工作后的單身群體,其消費欲望與社交欲望都較低,時間成本極高,將公共文化服務覆蓋到這個群體之中,唯一的方法就是舉辦小規模的交流會,讓文化興趣沖破時間成本的阻礙,主動的參加到公共文化服務之中。
傳播渠道多種多樣,與群眾所在的年齡層次與生活群體有著密切的聯系,而文化館需要密切注意在轄區內的人口比重,用專業信息分析的手段配合帶有特色與針對性的文化活動,達成最有效的文化服務傳播模式。
(三)注重人才引進,完善團隊建設
公共服務尤為注重人才,公共服務體系的建設更加離不開人才的培養,人民群眾對于當前的文化需求越來越高,越來越細微化,也就迫使包括文化館在內的所有公共文化服務單位都致力于人才建設,用一個專業化的人才隊伍敏銳的感知人民大眾對于文化活動的細微需求,用專業化的管理模式平衡文化服務的年齡結構,在注重文化活動文化建設的多元化內涵的同時,盡心選拔專業的綜合性人才。
運用先進的管理經驗,將績效考核等先進的獎懲管理制度納入到人員管理之中,對于表現優異的人才,要及時的給予物質獎勵,將每個月文化內容的組織創立納入到考核之中,完成績效有獎勵,沒完成績效則要給予一定的懲治措施,以此激發服務人員對工作的熱切。同時對于高素質人才、工作能力強、表達能力強的人才要給予發揮和表現的空間,對于現有人才要組織進行定期的專業培養和業務培訓,加強在文化服務領域內的不足之處,達成一個盡職盡責的人才培養環境。
(四)維持人文環境,營造文化氛圍
文化館承擔著轄區內的群眾文化工作,維持一個活絡的人文環境,營造一個良好的文化氛圍就成為了一項重要的任務。要建立起一套“學校——社區——社會”于一體的文化服務體系,從小培養帶有豐富人文精神的學生,從學生影響社區,讓社區之中自然縈繞著一股濃郁的文化氛圍,不但有利于文化活動的開展和公共文化建設的展開,更加有利于維持良好的家庭生活與和睦的鄰里關系,為和諧社會與文明社會打下堅實的基礎。全國各地有許多文化館在轄區之中開設了文學創作、音樂舞蹈、美術繪畫、家庭手工藝與聲樂合唱等很多的輔導中心或交流中心,讓越來越多的居民能夠擁有豐厚的文化享受,營造出和諧的文化交流氛圍。
五、結語
公共文化服務永遠是扎根在群眾之中,各級文化機構與文化館都應當承擔起責任,用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靈活變通的文化宣傳、專業卓越的文化組織,才能讓居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得到滿足,促進整體的文化素養提高。
參考文獻:
[1]林梓松,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中文化館如何發揮作用的探索[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20 (09).
[2]江翔.基層文化公共服務精準化——關于基層公共文化建設的思考[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20(03).
[3]張可,大數據背景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創新研究——以貴州省“多彩貴州文化云,,為例[J].大眾文藝,2019 (23).
[4]趙健瑞,王素霞.滄州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探索——淺析社區教育的助推作用[J].河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9 (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