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家燦
對于偏遠山區教學點而言,建設一支政治過硬、業務一流、樂于奉獻、“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教師隊伍既是時代的呼喚,也是現實的需要。
一、落實縣管校聘機制,促進鄉村教師合理流動
1.實行校長任期負責制。實行縣管校聘后,校長已經由縣級教育行政部門進行聘任,可以在聘任前定崗競聘,由符合條件的應聘者集中競聘進行優勝劣汰,確定校長人選后,由校長向管理部門簽訂任期目標責任書,每學年由全校教師、上級教育行政部門、家長代表等對校長進行民主評議,并從師德師風、學校管理、工作能力、教學效果等進行量化考核,把每年考核得分累計確定是否續聘或輪崗,以制度激發校長的管理效能。
2.實行教師交流輪崗制。充分發揮教代會作用,由教代會組織教師從師德師風、工作過程(業務學習、備課、上課、作業、批改、輔導等)、教學實績等方面制定教師量化考核制度,每學期由教師代表根據制度對全校教師進行量化評分,并由教師本人簽名確認,然后在校內公示,把個別優秀的教師根據需求調整到優質崗位工作(包括提拔任用),對在學校得分末位的教師實行交流輪崗,以制度盤活農村學校教師隊伍的“一潭死水”,激發教師隊伍活力,促進良性循環。
3.實行教師鎮內走教制。由于山區小學教師編制緊張,小科目教師普遍不足,每個教學點要做到開齊課程、開足課時比較困難。對此,可以根據地方實際,把中學、中心小學富余的音、體、美、信息技術等學科教師實行分片包干(2至3間學校一片)走教制度,由每個教師每周堅持到自己負責學校走教,受送課學校為送課教師解決基本的差旅費和伙食費補貼,每期對走教教師進行考核,走教課時數納入其工作量計算,并在評優評先、年度考核、職稱推薦等對走教教師合理傾斜,切實解決山區教學點音、體、美課程難以正常開展的瓶頸難題,促進山區教學點學生的全面發展。
二、建立三級教研制度,研教結合助推教師成長
統計顯示,筆者所在鄉鎮的面上小學,學生人數大多在100至200人之間,少于100人的學校占四成左右,30人以下的“麻雀學校”就有3間,這些農村學校教師人數多則10人,少則4到5人,要正常開展校本教研活動只能是“趕鴨子上架——強人所難”。為此,可量身定造推行區域聯動的校本教研模式,實施“造林”工程。
1.選苗子,讓教師有冒尖的機會。學校有目的地篩選德才兼備、有思想情懷好學上進的教師著重培養為學科帶頭人、骨干教師等,發揮這一小群體的傳、幫、帶作用。首先,實施“青藍”結對工程。學校主動當“紅娘”,讓相應學科領域專家(如名校長、名教師、學科教研員等)與培養對象結對,創造條件每期優先安排培養對象到外地學校取經,吸收先進的教學理念,近距離學習先進的教學方法。再次,為培養對象壓任務促成長。每期為培養對象下壓任務,要求培養對象每期必須在校內上好示范課,鎮內上好匯報課,在市內上好展示課等活動,在層層參與級級篩選不斷實踐中脫穎而出,成長為名教師、學科帶頭人或骨干教師。
2.廣造林,讓教師有成長的沃土。培育好“苗子”后,把不同學科的“種子”在鎮內學校分區域撒播,讓其生根發芽。例如,把全鎮小學分為若干個教研片區,每片區推薦一名校長統籌片區教研活動,每片區由鎮統一安排語、數、英等學科帶頭人或骨干教師負責蹲點學校的科組集備、教研安排、聽課評課、結對幫扶(一人帶幾人)、質量分析等。學校堅持做到周周有公開教研,片區月月有優課展示,鎮內期期有課例評比,構建出“校內實踐—片區展示—鎮市評比”的三級教研模式,破解農村小學教研“少動力,缺溫度”的難題。
3.搭舞臺,讓教師有可以仰望的星空。俗語說:“不想做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學校要為教師的職稱評聘、職務提拔等關系教師切身利益的事項鋪路搭橋,讓教師有“跳摘蘋果”“仰望星空”的思想。如鼓勵教師走專業成長之路:愿教(新教師)——能教(合格教師)——會教(優秀教師)——善教(骨干教師、學科帶頭人);在職務提拔上,形成“要提拔,先成長”的共識,做到過好“五關”:政治關—法律關——師德關——專業關——備選關,要穩定教師隊伍,教師既要在教學專業舞臺上閃亮登場,又要仰望星空,感到有奔頭,有成長的空間和機會。
責任編輯?龍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