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錦潛
經常有老師和德育干部跑到我這反映,說學生存在許多問題不知道怎樣更好地的決:“學生沒有相互問好的習慣”“學生在課間總是在追逐打鬧”“總是有那么多孩子上課鈴響了才進教室”“二年級整體紀律松散”“有些娃上洗手間就是不沖水,整個廁所臭氣熏天”……
一個學校,像這樣的問題不知道有多少,德育處天天忙著在跟進處理這些事情,一開始我并沒有太多的去思考,覺得孩子小出現或這或那的問題很正常,有問題就想辦法去解決嘛。可是這種哪里有窟窿哪里補的做法不僅工作累還沒有成效,雖然同時也衍生出不少的規章制度,制度的出臺一定程度上看似有些好轉,但是治標不治本,學生沒有從根本上內在需要改變自己的行為習慣,并且這樣不許那也不行的教條把學生的好奇心被忽視,甚至是孩子養成了沒有勇氣和膽量的乖寶寶,表面上看這些孩子聽話不少,實際上這樣的孩子真的是我們心目中的理想樣態嗎?國家需要的是這樣的未來人才嗎?
作為一個教育者,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我們或許是忽略了問題這一重要的育人因素,我們是否應該從問題兩個字來去探尋德育路徑,發揮“問題”該有的育人功能。
一、發現問題獲資源
學生是教育的對象,在成長過程中難免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作為一個教育者,我們心里要接受這種現狀,不要一出現問題就覺得學生是犯了不可饒恕的錯誤,好像他是在挑戰老師的權威,要內心深處認同原諒孩子的錯誤,要明白學生是成長中的人,需要我們教育讓他變得完整。我們要善于發現教育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把它當成寶貴的資源,從而去探究行之有效的育人方法。比如遇到學生沒有問好的習慣這個問題,我們可以把這當成是如何培養學生的良好待人接物的好習慣的資源。遇到學生不沖廁所的問題,我們可以把這當成生活習慣的養成教育資源。遇到學生經常遲到的問題,我們可以把這當成規則養成的資源,總之各種各樣的問題出現,我們都可以好好利用,通過這些問題現象,去探究解決問題的方法。
二、探究問題得方法
面對學生沒有相互問好的習慣,我覺得要解決問題還得從孩子身上入手。于是,我讓大隊輔導員從每個班隨機抽兩個學生舉行一個座談會。
1.師生問好的相關問題。進入校園你覺得和老師同學問好有必要嗎?生1:我覺得這是很有必要的,因為這是一種傳統。問:什么傳統?生:這是尊敬的傳統,可以讓同學情更深。問:還有什么想說的?生:可以拉近彼此的距離。你有和老師和同學問好的習慣嗎?學生普遍回到有。你和老師問好的方式是怎樣的?生:我一般是敬個禮,我看見有同學點點頭也行,有些同學會鞠躬,我還看見有的估計是一年級同學問好的方式很特別,走過去抱住老師的腿的,有些是揮揮手問好,還有的會和老師聊上幾句,說吃啥早餐啥的,孩子們觀察的這么仔細是我始料未及的。
2.學生上廁所不沖水的問題。學校有不少同學便后不沖水你怎么看?生:這肯定是不對的。你們覺得什么原因導致不沖水呢?生:懶!也許著急,也許是家里也這樣把壞習慣帶到學校了。哦,那你能給老師支支招嗎?生1:寫標語,生2:可以開班會,生3:可以裝個自動沖水裝置,生4:可以向家長反饋強調養成習慣,生5:可以處罰他刷廁所什么的,生6:可以裝個監控(另一學生馬上想到說不可以,涉及到隱私)。
兩個問題孩子們都是站在他們的角度去思考,偏偏沒有出現制定規章制度這個方法,由此可見很多時候我們育人的過程要多站在孩子們的層面去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如果單靠制止、限制來解決是走不進孩子們的內心的。我們要從問題出發,多聽聽孩子們的意見,然后再思考或是讓孩子們來制定相應的規章制度,因為他們認同的規章可能更容易執行。這樣的教育效果可能事半功倍。
三、歸總問題尋根源
我們可以把所有的問題進行分類,也可以對類似問題進行深入的分析,把出現的問題進行歸總。看是習慣養成問題,還是品德問題,還是心理問題,還是家庭教育問題,還是其他社會問題。從而去找尋問題出現的根源在哪,從源頭出發,制定一系列的活動方案(主題隊會,社會實踐,德育活動比賽,國旗下講話,小學生成長方案等等),通過各種各樣的活動,來去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行為觀,價值觀,人生觀,可以和家長形成合力,可以依托社區的力量,可以憑借社會的影響,多方面多角度的探尋育人的方法和路徑,為培養德行習慣好,綜合素養高的祖國需要的人才而努力。
責任編輯?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