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多元化 婚姻家事糾紛 方略
作者簡介:劉穎,南開大學法學院。
中圖分類號:D920.4?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20.10.058
社會是由一個個家庭單位組成的。美滿、和諧的婚姻家庭環境,影響青少年的健康成長,影響社會的和諧穩定,關系人民群眾最切實的利益。然 “清官難斷家務事”,婚姻家事糾紛問題十分復雜,牽涉的矛盾因素繁多,調解困難突出。隨著社會時代的發展,利益格局變化、價值多元化,婚姻家事糾紛數量日益增多,并伴隨新類型案件問題,家事糾紛矛盾愈發突出、復雜,調解的難度也越來越大。利益沖突增大,造成了矛盾和手段的升級,影響了社會安定。而基層法院的工作量繁重,司法資源有限,呈現出不能適應婚姻家事糾紛解決需求的狀態。同時,訴訟程序的局限性愈發明顯,流程上可能經過多次起訴、并有一審二審甚至再審,給糾紛各方帶來訴累,不僅不利于矛盾的化解,甚至可能激化矛盾。因此,只有靈活、科學的采用多元化手段,提高婚姻家事糾紛解決效率,完善、健全社會糾紛調解機制,才能夠更高效率、更有針對性的化解婚姻家事糾紛,為社會的和諧、穩定、健康發展保駕護航。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迎來新時代,婚姻家事糾紛化解的工作主體范圍也進一步擴大,行政機關、司法機關、婦女聯合會、社區街道、律師、婚姻心理咨詢師、公民個人等,都應當肩負好自身的職責和使命,協調、整合全社會的共同力量,積極創新和拓寬婚姻家事糾紛化解的方式方法。行政機關、司法機關之間應當建立良好的聯動配合機制,積極構建包括基層人員、專業人員在內的婚姻家事糾紛化解輔助團隊。建立科學的政府購買服務模式,切實做好保護未成年人和婦女、老人等在婚姻家事糾紛中弱勢群體的合法權益[1]。
(一) 明確參與主體的職責任務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首先做好宏觀的職責規劃,從而具備化解婚姻家事糾紛矛盾的能力,為公共財政提供強有力的保障,協調好各個參與組織的協同合作,進一步完善家事糾紛化解工作機制。要對家事糾紛的形勢、發展趨勢、形態變化進行細致的把握,并及時上報。建立完善的責任制度,明確設置考核責任,積極帶動行政、司法等主體的調解工作得以高度配合、高效聯動。法院應當加強對家事糾紛審判的改革,積極轉變和創新審判方式,建設和完善家事法庭以及涉未成年人案件法庭,建立情理法結合的審判思路。同時協調好各個單位、加大力度探究家事糾紛相關工作,堅持以教育為引領,堅持以調解為主、判決為輔的工作理念。協調好司法輔助團隊,組織輔助團隊積極開展調解工作。民政部門應當盡快完善婚姻家事糾紛行政調解機制、提供調解的配套人員。根據不同的離婚原因和訴求采取合理的方式,靈活運用離婚冷靜期,在盡可能化解矛盾、減少沖動離婚的同時,保證該離能離,不給真有離婚需求的人制造程序上的障礙。具有相關工作資格的專業人員,如律師、心理咨詢師等應當被積極地吸納到輔助團隊或者社工組織中來,從而做好對婚姻家事問題的調查、化解。對在處理糾紛過程中發現的貧困家庭,要積極展開精準扶貧;對符合條件的離異家庭中未成年人,要按照規范標準展開幫扶工作[2]。為遭受家庭暴力的兒童、婦女提供庇護場所。婦女聯合會主要負責幫助受到家庭暴力的未成年人、婦女固定證據、申請安全保護令,有資格受當事人委托和法院委托協調糾紛。針對家事糾紛,還要定期的進行調查、回訪。法律和心理咨詢師積極參與家事糾紛的調查工作,同時做好當事人的法律支持和心理疏導。公安機關依據反家庭暴力法等法律法規,合法高效的處置家庭問題,積極配合法院協調好家事糾紛化解,構建完善的反家庭暴力信息集合。檢察院要與法院積極建設調解家事糾紛平臺,做好對反家庭暴力法實施的落實監督。教育行政部門主要負責對未成年人進行心理疏導,做好未成年人的教育工作,特別關注遭受家庭暴力、離異家庭的未成年人。街道要積極參與配合,協調好上級部門,展開家事糾紛的審理和調解。
(二) 建立良好的保障機制,落實好各項舉措
首先,要建立起區縣級領導小組。堅持黨委的領導,相關部門首先應當充分認識到自身在調解家事糾紛中的作用,明確細化職責分工,積極推進保障措施的建設和優化。針對多元化解決婚姻家事糾紛機制建設落實的情況,建立起完善的考評體系,加強對相關工作落實的監察,對于辦事不利甚至產生嚴重后果的人員,要及時糾責。其次,要做好硬件、軟件設施的優化。積極構建婚姻家事糾紛化解平臺的建設,專業人員負責深入調研,設置明確、清晰、可行的計劃方案,場所、設施、處理流程等都要做好優化設計,致力于為公眾創造多途徑、多渠道的化解婚姻家事糾紛服務。例如,法院可以與司法公證處建立協調合作機制,建設公證處駐法院工作點,從而更精準、更高效的對接家事調查、調解、公證等相關工作。加強信息化建設,積極構建培訓教育機制,發揮院校聯動作用,邀請專家、專業教授參與到審判團隊成員的培訓工作中。加大力度培養人才梯隊,培養具備化解婚姻家事糾紛的高素質、強能力的專業人才。同時加強宣傳教育培訓力度,提升社會公眾正確認識家事糾紛的意識、加強其自我保護的能力,構建和諧的環境氛圍,減少家事糾紛的產生。
(一) 和解機制
高效、合理、科學地解決家事糾紛,靈活應用調解機制,能夠促使當事人在法律范圍內達成協議,合理解決糾紛。當事人之間的和解是解決家事糾紛問題的利器,協調好雙方當事人的關系,是現階段解決家事糾紛最為普遍、常用的方式,但其在運用過程中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雙方當事人在發生糾紛過程中受到非理性因素的影響十分明顯,在協調雙方關系時,當事人很難保證平靜、理智的情緒。即使雙方的情緒平穩,達成協議的難度也較大。一旦一方有不愿和解的想法,和解機制就不能發揮其作用,受到主觀因素的影響明顯。同時,雙方的決定往往反復較多,常常需要進行多次判斷才能達成協議。此外,由于和解是雙方當事人的自愿活動,外部的監督較難發揮其有效性,雙方當事人也存在因其自身實力不夠、個性差異等因素,迫使自己答應對方的要求,造成和解協議合法性、公平性受到侵害。最后,即使雙方當事人達成合意,但該合意并不具有強執執行力,是否履行協議內容,完全憑借雙方當事人的主觀意愿。因此即使達成了科學、公平的協議,一方當事人不履行協議內容,守約方仍需通過訴訟程序來實現[3]。
(二) 調解機制
調解機制與和解機制最明顯的區別在于,調解機制中有第三方的參與。家事調解機制的優勢明顯,根據調解機構的差別,家事調解分為訴訟內、訴訟外調解兩種方式。訴訟內調解又包括訴前、訴中、家事回訪中,非訴訟調解包括行政調解、民間調解等幾種。訴前調解一般需要當事人自主向法院提出調解申請,如果調解不成,則進入訴訟程序。訴前調解專門委員會的建立,一般由退休法官、人民陪審員、心理咨詢和家庭咨詢師組成,訴前調解同樣具備化解家事糾紛的能力。訴訟調解是指在訴訟過程中,在法官的主持下進行調解。家事回訪則針對判決不準離婚的家庭,以及調解和好的家庭進行回訪了解。民間調解一般由人民調解委員會、婦聯等相關組織進行調解。行政調解則是在司法和行政機關的組織下,根據當事人的意愿進行調解,一般發生在離婚登記、財產公證等場合。家事糾紛調解機制的構建,能夠有效的建立和諧的家庭關系,幫助更高效的解決家事糾紛。
(三) 訴訟程序
人民法院家事訴訟程序解決糾紛。由于家事糾紛具有明顯的倫理性、隱私性,傳統的審判理念并不適用于家事案件,因此需要建設針對性的家事訴訟規則,區別于普通民商事案件,從情理法三個維度,更合理、科學的處理家事糾紛。首先,要明確家事案件處理的審理范圍,其案件類型包括離婚、子女撫養、離婚后財產糾紛和同居期間財產糾紛、婚姻效力、繼承糾紛等等。要堅持調解為主、當判則判的方式,切實保障未成年人、婦女和老人的合法權益。當事人到庭、不公開審理。要構建起專業的家事審判團隊,專業法官專門處理婚姻家事案件。要積極的引進先進人才,整合社會力量資源,更高效的處理婚姻家事問題。一般家事糾紛化解輔助團隊成員包括調查員、調解員、回訪員、心理疏導員等,重視對當事人的情緒支持和情緒安撫。專業人員可以在當事人的允許下參與庭審,對出現情緒激動的當事人給予情緒安撫。安撫人員應當提前做好對人物性格特征的剖析,把握好當事人的情緒變化,后續得以及時的提供心理支持。從而幫助當事人和未成年人緩解壓力,調整自身的情緒。要建立完善的家事調查、調解、回訪制度,同時設置清晰的操作規程,按照統一、科學的標準,做好后續工作報告,以便于更高效、便捷的處理家事案件[4]。要進一步探索和完善離婚時財產申報制度、離婚生效說明書制度、冷靜期制度等等,堅持以維護婚姻家庭關系為目標,在冷靜期做好家事回訪,設置科學的婚姻修復方案。不同意離婚的當事人負責參與設置修復計劃方案,積極的采取相應的行動。借助法院的幫助和支持,挽救可挽回的婚姻。
家事糾紛化解團隊應當積極地與高校合作,加大力度開展專家培訓活動,組織家事審判團隊、家事輔助團隊參與業務培訓。邀請具有豐富經驗的家事法官和輔助團隊成員等參與到業務培訓當中來,通過對具體案例的分析,切實提升家事團隊調解糾紛的能力。還應當加強宣傳教育,開展專門的和諧家庭指導專業課程,由家事法官組織課程開設。在節假日,應當積極開展反家庭暴力法實施的宣傳活動,引導弱勢群體具備自我保護的能力,培養良好的和諧家庭意識。本文通過探討多元化解決婚姻家事糾紛的方式途徑,希望能夠為建立和諧的家庭關系,促進社會的穩定和諧發展貢獻一份力量。
參考文獻;
[1] 曾明.推進家事糾紛解決非訟化改革之思考[J].西南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22(4):78-87.
[2] 葉甑皓.離婚糾紛多元化解機制的構建:以調審適當分離為中心[J].法律適用,2019(17):43-48.
[3] 陳曉靜.家事糾紛多元化解機制研究[J].人民司法(應用),2018(16):63-68.
[4] 呂春娟.多元化解決婚姻家事糾紛之方略探析[J].陜西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34(3):94-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