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心靈
【摘要】目的 探究寒濕凝滯型慢性盆腔炎患者運用桂荔湯治療對臨床療效和患者生活質量產生的影響。方法 選取100例在2018年1月~2019年12月本院收治的寒濕凝滯型慢性盆腔炎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桂荔湯治療)和對照組(常規治療)各50人。結果 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96%)較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觀察組周圍環境、社會關系、心理健康、生理健康各生存質量指標評分較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寒濕凝滯型慢性盆腔炎患者運用桂荔湯治療后,能夠有效提高治療效果,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
【關鍵詞】桂荔湯;寒濕凝滯型慢性盆腔炎;臨床療效;生存質量
【中圖分類號】R285.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20.24..01
慢性盆腔炎是女性常見病,月經不調、腰骶部酸痛、下腹部墜脹、白帶增多是該病的主要臨床癥狀,甚者會出現不孕情況,因此必須進行有效治療[1]。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100例在2018年1月~2019年12月本院收治的寒濕凝滯型慢性盆腔炎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50人。觀察組平均年齡(39.54±6.68)歲;對照組平均年齡(42.36±6.58)歲。兩組一般資料無差異,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以對比分析。
1.2 方法
給予對照組常規治療,臨床主要運用甲硝唑片治療,用藥劑量為每次0.4 g,一天治療2次。除上述治療以外,還給予觀察組桂荔湯治療,其中藥組成包括香附6 g、莪術9 g、三棱9 g、茯苓9 g、蒼術9 g、元胡12 g、烏藥12 g、干姜12 g、小茴香12 g、荔枝核15 g、桂枝15 g及炙甘草3 g。將上述中藥成分用清水煎煮,取200 mL藥液口服,一天治療2次,分早晚各1次。兩組均進行3周時間的持續治療。
1.3 觀察指標
對比治療效果和生存質量情況。其中運用WH0Q0L-BREF量表對患者生存質量進行評價,主要包括周圍環境、社會關系、心理健康、生理健康四方面內容,100分為總分,越高的分數表明具有越好的生存質量。
1.4 療效評價標準[2]
消除臨床癥狀,盆腔積液消失時為顯效;明顯改善臨床癥狀,盆腔積液減少超過2/3時為有效;臨床癥狀和盆腔積液量沒有變化時為無效。
1.5 統計學方法
運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用“(x±s)”、[n(%)]表示,“t”、“x2”檢驗,P<0.05為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2.1 治療效果比較
觀察組顯效、有效、無效例數分別為29例、19例、2例,對照組分別為21例、15例、14例,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96%(48/50)高于對照組72%(36/5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生存質量評分對比
觀察組周圍環境、社會關系、心理健康、生理健康評分分別為(91.02±5.33)分、(89.36±6.34)分、(90.33±4.67)分、(91.22±5.16)分,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1.36±3.26)分、(76.38±3.12)分、(74.12±3.02)分、(73.68±4.02)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 論
寒濕凝滯型慢性盆腔炎在臨床中存在較高的發病率,該病的發生和機體陽虛,宮腔術后、產后沒有得到有效的治療,使得寒邪內侵有關,治療該病的主要原則為除濕止痛、行氣活血、溫經散寒[3]。桂荔湯中桂枝能夠行氣止痛,從現代藥理學角度來說,桂枝能夠拮抗急慢性炎癥,可以殺滅多種細菌;小茴香的作用為理氣和胃、散寒止痛;干姜能夠溫經止血、溫肺散寒;烏藥可以溫散肝腎的冷氣,元胡的作用為活血行氣散結;茯苓、蒼術的作用為理氣通經、除濕化痰;莪術、三棱可以行氣破血;香附能夠理氣解郁、調經止痛;炙甘草可以緩急止痛、補益脾氣[4]。上述中藥成分聯合應用,能夠發揮溫經散寒、行氣止血的顯著功效。
本文經研究顯示,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96%)較高,且各生存質量指標評分均較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綜上所述,寒濕凝滯型慢性盆腔炎患者運用桂荔湯治療后,不僅可以提高治療效果,還可以使患者的生存質量水平得到改善,其臨床價值較顯著。
參考文獻
[1] 徐繼輝,楊建華,屈少彬.薄氏腹針聯合中藥封包治療慢性盆腔炎性疾病后遺慢性盆腔痛濕熱瘀阻型臨床療效觀察[J].中國社區醫師,2019,35(35):113-114+117.
[2] 黃小艷,倪 娜,夏 偉.頭孢西丁鈉與奧硝唑聯用聯合艾灸及中藥保留灌腸治療慢性盆腔炎患者療效分析[J].系統醫學,2019,4(23):113-114+117.
[3] 左艷芬.馬爾哈米貼敷聯合中藥保留灌腸治療慢性盆腔炎的臨床效果及護理體會[J].青海醫藥雜志,2019,49(11):41-43.
[4] 臧志華,李靜文,楊曉紅,陳玉環.桂荔湯治療寒濕凝滯型慢性盆腔炎臨床療效及對患者生存質量的影響[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8,27(35):3960-3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