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改革開放以來,國內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模式歷經多次變革,如馬克思主義理論課探索時期、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品德理論課并行發展時期、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方法穩步推進時期等。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模式相比,無論是在格局、模式方面,還是在形態、研究方面,均產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現階段,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模式經過多年發展逐步形成了一整套全新模式,例如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改革相融合、教師主導作用與學生主體作用相融合、線上線下相融合、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融合、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相融合等,通過不斷實踐、學習、積累,探索適宜當代大學生學習特點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模式。
關鍵詞: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模式;改革路徑;探索
一、引言
最近幾年,互聯網技術、云計算技術等新型技術飛速發展,人類進入到互聯網時代,而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模式也由此而產生重大變化。教學方式改革是進一步強化、提升高校思政課教學效果的重要切入點,不但與教材體系存在直接關聯,同時還會影響教學體系的轉化,是培養學生綜合素質、道德水平的關鍵。同時,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模式改革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發展也存在密切關聯,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模式進行改革,不但是進一步提高教育教學水平的關鍵,同時還事關高校思政課教學的未來發展方向,為高校思政課教學方法提供前沿經驗,防止同類教學模式出現異常問題,找出大思政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發展的新方向。
二、大思政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發展現狀
(一)教學理念維度分析
以學生為本、將學生作為教育教學工作的主體是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過程中的基本準則,同時也是深入貫徹全國高校思政工作會議精神的重要途徑。“以學生為本”實質上就是對當代大學生的個性特點進行充分考慮,對學生的需求進行綜合性分析,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與主體作用。但是在開展教育教學實踐活動的過程之中,教師通常十分注重理論體系的構建,密切關注教學邏輯的自治性,并且課程講授過程十分死板、固化。在大思政背景之下,大學生深處信息網絡高度發展的時代,受到網絡文化、快餐文化的嚴重影響,無論是認知習慣,還是認知思維均更加直觀化,而在該種時代背景之下,二者之間將形成了“兩種文化”的高度沖突。一方面,教師通常利用抽象化、虛擬化的方式講授知識體系,學生不但感覺枯燥無味,而且形成一些厭學心理,完全喪失學習興趣,而形成價值共鳴更無從談起。另外,學生十分注重理論學習的實用性,通常會將其感性化處理,而該種思維模式將會嚴重影響教師對學生理論認知程度的精準把控,不利于思想政治理論教學的開展。
(二)教學方法維度分析
隨著信息化技術的飛速發展,在線學習教學模式日益受到重視與追捧,“微課”“慕課”與混合課堂的構建如雨后春筍般涌現,似乎一夜之間傳統課堂教學模式即將退出歷史舞臺。目前,大部分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模式仍以課堂教學為主,部分教師偏重案例教學、課堂討論等某一種具體的或單一的教學方法,不擅長將各種方法與現代網絡信息技術綜合運用開展教學活動。有的青年教師過分依賴多媒體課件,注重華麗的展示而忽略對理論的深入闡釋造成課堂教學的“喧賓奪主”,降低了思想政治理論課應有的思想性。有的教師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過程和規律的復雜性缺乏充分認識,忽視思想政治課程在性質和教學實現方式上的特殊性,教學方法的“一刀切”降低了教學改革的科學性和發展性。
三、大思政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模式改革路徑
(一)教學理念維度——以“教”為中心轉變為以“學”為中心
在信息技術高度發達的時代背景之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應當高度關注信息技術對教學質量的影響,因此高校在開展思想政治理論教學的過程之中,要將學生作為中心,結合實際情況創設學習情境,形成師生合作、互動交融的學習模式,并營建溫馨、優良的學習環境,推動教學內容、教學模式、學習方式實現快速變革,由傳統的以教為中心轉變為以學為中心。在此過程之中,教師應當轉變個人思維模式,由傳統的知識提供者逐漸轉變為學生的合作伙伴以及知識引導者,使學生由知識灌輸容器演變為討論的參與者,實現寓教于樂的目的,并獲得良好的學習效果。大思政背景下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教學應當制定明確的教學目標,把知識接受、情感認同、意志培養等作為教學目標,制定合理化的教學方案,使學生積極的加入到學習之中,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教學方法維度——由傳統教學轉變為混合式教學
在對教學模式進行改革的過程之中,至關重要的一點便是網絡化教學環境的支撐,構建以學習者為中心,數字化、高效化、智能化的教學平臺。在該種時代背景之下,“翻轉課堂”順勢而生,但是在其推廣應用初期便受到了視頻制作技術方面的局限。通過對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環境、教學方法進行分析可以發現,應當通過合理化的方式進一步強化高校思政課的信息化建設、轉變傳統教學模式,具體可以從兩個方面入手,具體為:其一是將“青馬工程”作為重要契機,強化紙質版教學資料的建設。其二是引入現代化先進技術,強化課程改革建設。同時,還應當將服務教師、服務教學為重要目標,構建思政理論課網站、資源庫等,并積極運用混合式教學方式,為高校思想政治課程的開展提供重要支撐。
四、結束語
目前,黨和國家處于新的發展時代,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質量、教學模式等提出了更加嚴格的要求,如,信息化、全球化、多樣化等,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也迎來了更加嚴峻的考驗。對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師而言,其肩負立德育人的重要責任,所以,在開展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教學的過程之中要制定具有一定針對性、實效性的教學方案,為國家、為社會培養更多綜合素質較高的專業性人才。
參考文獻:
[1]張晶,谷云峰.以立德樹人為引領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路徑探索[J].渤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42(01):134-138.
[2]鮑桂楠,劉新良.核心價值觀視域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模式改革與實踐探索[J].江蘇經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6(01):80-82.
[3]曹雪峰,蘇碧芳.網絡環境下我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模式改革方向探索[J].江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0,46(02):27-29.
作者簡介:
羅道全(1967年11月——),男,漢族,河南固始人,法學碩士,副教授,北京石油化工學院,從事馬毛澤東思想、價值觀、志愿服務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