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縣軍
教學實踐表明:數學學習過程中充滿著對生活的觀察、實踐、推斷等探究性和挑戰性活動。實踐活動作為數學教學的有利手段,具有鞏固、深化和發展數學知識的作用。
小學生生活經驗比較缺乏,往往覺得數學抽象、乏味。所以,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收集生活中的相關數據,運用所學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充分認識到其實數學知識就來源于我們最基本的日常生活。從而使學生進一步加深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從實踐活動中構建起數學知識,積累更多感性生活的經驗。
一、課前實踐,感悟新知
教師要將教學場所轉變成學生學習和積累知識的樂園,為學生創設出更有利的學習條件和外在環境,讓學生成為課堂真正的主人。教師除了備課前要清楚學生在某一方面已經積累了多少知識以外,更應該讓學生在課前提前去為新知識進行動手實踐,盡可能積累更多與新知識相關的經驗,做好教學前的鋪墊,促使學生自主構建新知識的簡單結構。
小學生生活中的經驗比較少,對生活中的很多事物缺乏相應的感知。如果沒有一定的相關經驗作為數學學習的基礎和支撐,而讓學生獨立自主去學習新知、解決數學問題,基本是不可能完成的。所以,在教學“時分秒的認識”這一內容之前,我先讓學生自己動手去制作一個鐘面,作為上課的學具,這肯定要比用現成的鐘效果要好得多。因為學生在自己動手制作鐘面之前,必須初步認識鐘面的基本結構,對鐘面有了一定的了解,然后自己先認真思考或詢問家長之后,才會進行制作。這樣,就能更好地培養學生從生活經驗中獲得數學信息的意識,也能很好地培養學生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
二、課中操作,悟透新知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大膽放手,讓學生有更多思考、實踐的空間,使學生成為知識的主人。學生可以通過實踐操作初步探究所學新知識的規律,從中概括出新知識的基本特征,從而更好地掌握新知識。
例如,在教學“長方形面積計算公式”時,我引導學生通過擺小正方形,發現長方形的面積是長與寬的乘積。學生利用學具親自去操作、去實踐,來悟出長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比教師直接灌輸理解得更深刻,記憶也更牢固。同時,也使學生的數學思維有了質的飛躍。在教學“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時,先讓學生把不同形狀的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探究出轉化之后的長方形的長和寬就是原來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然后運用長方形面積計算公式進行知識遷移,從而去“悟”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學生通過實踐操作提出并解決數學問題,根據學習需要收集相關數據和信息。并從中進行全方位的獨立思考,對新知識有了更好的理解和掌握。學生在獨立自主的實踐操作過程中手腦并用,既能培養其動手操作能力,也能提升運用知識經驗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課后實踐,悟出創新
實踐操作是所有學科創新的基礎。小學生剛剛開始建立起抽象思維,教師通過布置課后實踐性拓展作業,可以給學生提供更大的思維空間,使學生對新知進一步“內化”。例如,學習完“分數的初步認識”之后,我布置了課后拓展作業:“怎樣才能折出一張正方形紙的二分之一、四分之一還有八分之一呢?有幾種不同的折法呢?明天數學課上,展示匯報自己的成果。”通過這一活動,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得到了更好的培養,在不知不覺中得到了質的提升。
知識來源于實踐。實踐是知識的源泉。學生只有通過自己親身去實踐體驗,才能更加深刻地理解新知識、熟練地運用新知識,從而促進創新思維的發展。作為教師,我們要盡一切所能,為學生創造動手實踐的機會,打造出適合自己的高效課堂。經過20年實踐活動課的教學,我深深地體會到:實踐操作活動能很好地培養和促進學生的主動參與精神和創新能力,對于開發學生潛力、促進學生數學知識的掌握、提高數學思想的發展起到決定性的作用。我們在教學過程中積極鉆研,不斷創新,才能讓實踐活動課的教學之路越來越寬廣。
責任編輯?晁芳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