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志鋒
圍繞語文要素的學習,在教學實踐中建合理的整體教學結構,根據教學需求設計適當的教學活動,并融合課內外資源,使學生在閱讀感悟中產生思想共鳴,在落實語文要素的過程中受到情感熏陶,是最終實現學生語文核心素養提升的有效方法。
一、建構單元整體化設計
教材以語文要素統整單元整體,并體現學段和全套教材的整體性。“一課”的教學設計,須置入“一單元”的整體框架之中。“單元整合”絕不是教材內容上的簡單疊加,其核心是立足教材,明確目標,深度加工,合理呈現,是對教材的整理與整合,筆者在備課統編語文教材六年冊下冊《北京的春節》時,先從整體單元著眼,明確該教材的“類性”:此單元是以“民風民俗”為主題,語文要素是“分清內容的主次,體會作者是如何詳寫主要部分的”。《北京的春節》描寫了老北京人過春節的習俗;《臘八粥》以孩童的視角敘述了等粥和喝粥兩件事,讓人感受到臘八節濃濃的民俗風情;《古詩三首》介紹了寒食節、七夕節和中秋節的習俗或傳說;《藏戲》展現了藏文化的“活化石”——藏戲這一獨具特色的藝術形式的起源和特點。這些課文體裁和題材不同,但都有深厚的文化內涵,充滿濃郁的民俗風情,能讓學生充分體會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中華傳統習俗中蘊含的人情美、文化美,激發學生對祖國傳統文化的熱愛。在把握“類性”和“篇性”的基礎上,教師可以站在單元整體的視角尋找教學落腳點,構建出基于“這一篇”而又超越“這一篇”的學習任務群。
二、建構讀寫一體化設計
統編教材讀寫的關聯度是很高的,習作教材雖獨立編排,但與本單元的閱讀緊密相連。課后習題或基于課文情境,或基于語言形式,增加了很多小練筆。除此之外,教材還創造性地設計了指向寫作的閱讀課,每冊一個單元。如六年級上冊第五單元是一個習作單元,它由兩篇精讀課文、交流平臺、初試身手、兩篇習作例文和習作五個部分組成。
本單元圍繞“怎樣圍繞中心意思來寫”習作任務展開。課文要求體會文章怎樣圍繞中心意思來寫的,習作則要求學會從不同方面或選取不同事例表達中心意思。教學時,教師可以遵循“閱讀與寫作雙向聚焦”的關聯思維,找準閱讀和寫作的“耦合點”來設計。普通單元的閱讀課,要引導學生把握作者的言語動機,按照這一篇、這一類文本的表達特性來優化閱讀活動,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掌握閱讀策略;習作單元的閱讀課,要以習作內容作為任務驅動,把課文當作“例子”,從中習得寫作方法,讓學生經歷一個完整的習作生成過程。
三、建構課內外協同化設計
統編教材安排了“與大人一起讀”“閱讀鏈接”“資料袋”“快樂讀書吧”“名著導讀”等欄目,建構了精讀、略讀和課外閱讀一體化的體系,期待學生成為一個積極的閱讀者。例如:統編語文教材六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課文,涉及春節、七夕節、中秋節這些傳統節日,還有牛郎織女的傳說,這些都是學生生活中熟悉的內容。三年級下冊教材安排了了解中華傳統節日的綜合性學習活動,學生對傳統節日的民風民俗已有較深入的了解,此時,教師可引導學生充分聯系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感受作者筆下的內容與自己所熟悉的內容有哪些異同,理解作者寄寓其中的思想感情。有的內容離學生的生活較遠,如寒食節、藏戲,學生可能會比較陌生,教師可拓展相關的圖文資料或視頻資料,幫助學生加深理解。
此外,還可以適當拓展與本單元課文主題、題材相同的閱讀資源。教師可以根據學生情況,選擇一些篇目讓學生自主閱讀,增強他們對民間習俗,民間藝術的認識,豐富他們的閱讀積累和文化積累,提升閱讀能力。關于春節,可以推薦學生閱讀馮驥才的《花臉》、肖復興的《花邊餃》、汪曾祺的《故鄉的元宵》;關于臘八粥,可以推薦學生閱讀冰心的《臘八粥》等。
語文要素的回歸,是統編語文教材的旨歸表現。統編小學語文教材采用“雙線建構”的思想,創造性地處理好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語感和語理、教得和習得等諸多關系。這就要求我們不能只就語文要素教語文要素,而要運用辯證的、完整的、融創的語文教學思維來設計,讓語文要素真正能夠轉化成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責任編輯?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