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少珍
“小學高年級古詩詞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是課題《“智慧”環境下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在古詩詞教學中的應用研究》研究實施過程中,建構出的課堂教學模式。
一、課前研學,數據反饋,以學定教
古詩詞的教學目標要求學生能夠誦讀并展開想象,體悟作品的內容和情感,培養學生感受、理解和欣賞古詩詞的能力。然而在傳統翻轉課堂模式中,古詩詞教學仍然存在泛化、流程化和形式化等問題。而在本教學模式的課前階段,學生需要完成一系列翻轉課堂的學習要求。如在《秋思》的課前學習中,包含詩人生平簡介、《秋思》創作背景、《秋思》古詩講解視頻、朗讀音頻等自學資源上傳到QQ平臺。
《秋思》的音頻資源,為學生有感情朗讀提供示范,幫助學生感受古詩朗讀節奏、朗讀語氣,實現有感情朗讀古詩。繼而,學生在暢言平臺完成朗讀,平臺即時對朗讀情況進行評測,教師則可以利用此平臺對學生生字、詞語、句子的音準進行測評統計,以掌握學習情況。
還有《秋思》講解微課,作學可以通過瀏覽古詩講解微視頻學習古詩,若在瀏覽教學視頻過程中,遇到不懂或遺忘的內容,可翻看進行回顧學習。
學生若有疑問,可在QQ平臺請教同學或教師,而同學之間進行學習交互解決疑惑。學生間解決不了或相對集中的問題,暢言平臺統計的數據等就是教師調整教學內容、研學問題的依據。這樣,避免了課堂中淺層次知識的低效重復,可為高效的課堂教學提供問題和活動的設計來源,真正做到以學定教。這些都是對照班所獲取不了的課前教學資源。即使是同一教學設計,但缺乏信息技術的支持,老師會花費更大量的時間。
二、課中研學,合作探究,深入感悟
學生在課前研學屬于淺層學習,在課中通過教師的引導開展基于研學問題的小組合作探究活動,從而對古詩詞所表達的情感和中心思想等有了更深的體會,最終促成個性化的感受的不斷完善。《泊船瓜洲》一課中,因課前研學,學生已能正確熟練地朗讀古詩,并初步理解了詩中描繪的情景。故課題組把教學重點調整為:探究“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綠”字用的妙處。在學生小組合作探究從字的表面思考后,進一步引導從內涵層面進行思考,并應用平板,完成課后練習題,將“綠”與“滿、過、入”進行對比分析,感受“綠”字形象生動地表現了春天到來后江岸一片新綠的景象變化,側面反襯了詩人對前途充滿信心和希望,同時由江南的綠聯想到家鄉的綠,引出詩人對家鄉親人的思念。在學生初步了解本詩的中心思想后,安排拓展練筆,并把練筆成果拍照上傳,以供大家互相學習、評價。
三、課后學習,成果共享,提升效能
以《舟過安仁》為例,課后利用“一起作業”平臺向學生發布專項測試題,幫助學生鞏固復習,檢測學習效果。此外,安排了兩個個性化作業:把古詩改寫成一個小故事,并拍照上傳到班群,互相評價、交流;有感情背誦古詩,錄制視頻發到班群,聆聽并交流朗讀心得。
技術的支持,學習平臺的應用,使得學生的學習成果能共享。學生通過對比自己與同學改寫的故事,能夠找到班中的優秀同學交流、探討。而教師則通過查看各類學習平臺,能夠了解學生對古詩詞掌握的廣度和深度,從而改進日后的古詩詞教學,以便在古詩詞教學上更有針對性、更為高效。反觀學生對古詩的改寫,小故事被學生不斷完善,如加入環境描寫,外貌、動作、心理、神態等的人物描寫,設計懸念的結構安排……不斷拓寬的學習行為、學習效果,可見學生課后的學習不再局限于識字、背誦等淺層次,而是更關注詩歌思想內容、寫作方法、欣賞等方面的高階思維能力的養成。
責任編輯?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