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婉華
鎖具、燈具等制造型企業坐落道路兩旁,高樓小區在如火如荼地建設,寬敞的馬路上車水馬龍……這并不是在某大城市市區的場景,而是廣東省中山市小欖鎮的日常。與其他地區一般的鎮不同,中山的鎮域經濟一直很活躍。
常言道:居住在鎮,宛如于城。
以小欖為例,其是廣東省首批專業鎮,也是中山市工業和商業重鎮。全鎮共有市場主體4萬多家,其中,制造業企業1.4萬多家,民營經濟體占比達99%以上。其中,制造業企業1.4萬多家,民營經濟體占比達99%以上。
小欖鎮黨委副書記鄭延婷介紹,鎮內優秀品牌企業集聚,擁有華帝、力王、長青和木林森4家上市企業。擁有企業技術(工程)中心218家,擁有省級高新技術企業300多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420多家。已經形成了智能鎖具、LED新光源、五金制品、電子電器音響、食品飲料、化工膠粘、服裝制鞋、印刷包裝等行業全面發展的局面。
小欖鎮經濟產業發展只是整個中山市的一個縮影?!缎】怠酚浾吡私獾剑猩绞幸越洕ㄔO為中心,實現了從農業經濟向工業經濟、從小城鎮向現代化城市、從“工業立市”到“工業強市”發展的三個飛躍。
1978年至2019年,中山市GDP總量從5.8億元增長到3101億元,按現價計算,經濟總量增長了534倍。一二三產業結構為2%:49.1%:48.9%,現代服務業增加值占服務業增加值比重提升至59%,先進制造業、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分別提升至45.5%、16%。形成千億級產業集群3個,百億級產業集群12個,主營收入十億元級企業64家、百億元級6家,境內外上市公司34家。
“改革開放以來,中山的發展歷程大致可劃分為3個階段。”中山市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常務副主任劉登介紹,1978-1997年是中山的蓄勢待發階段。改革開放初期,中山市以“前店后廠”的“三來一補”形式積極承接香港輕型消費品產業轉移。
進入上世紀80年代中后期,中山市憑借積累下來的先進設備、管理經驗和市場開拓經驗,開始尋求自主發展出路。以市屬企業集團為代表的本土企業逐步發展壯大,形成了威力、小霸王等多個全國知名品牌。
“當時,中山的經濟發展十分迅猛,因此與周邊的東莞、南海、順德合稱為‘廣東四小虎。”中山黨校副教授、中國人民大學社會保障專業博士李亮亮說。
上世紀90年代后期,中山繼續抓住國際產業轉移和要素重組的歷史機遇,成功承接了第二波來自臺灣的產業轉移和第三波來自日美的產業轉移,國際化步伐加快。各個鎮區逐步建設形成有重點的連片性加工出口區,具有地域集聚特色、各具活力的專業鎮經濟模式初具規模。

2020 年5 月19 日,中山市南頭鎮廣東長虹電子有限公司,南頭廣東長虹工人在做電路板電流、電壓檢測。圖/ 中山影像? 劉詩覺
“1997年—2012年則是中山經濟的鞏固提升階段?!眲⒌钦f,這一時期,中山市大力推進非公有制經濟發展。1999年,中山市確立了“工業立市”的重大戰略決策,工業成為拉動經濟發展的主力軍。2000年,廣東省科技廳開始推行專業鎮技術創新試點工作,專業鎮經濟成為中山最具特色和最具活力的經濟增長點。
2008年,中山市提出工業和服務業“雙輪驅動”的發展戰略,有效化解了國際金融危機不利影響。到2012年,中山市已擁有33個國家級產業基地、15個省級技術創新專業鎮、10個省級產業升級示范區,9個百億級產業集群。
“2012年至今,中山開啟了轉型發展階段。自2012年以來,中山市服務業快速發展,占比經濟總量不斷提升,成為支撐我市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新技術與產業的融合程度不斷加大,創新能力不斷增強,產業集群和企業規模不斷攀升。同時,粵港澳大灣區和深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建設加快推進,十年磨一劍的深中通道動工建設,給中山市發展帶來了重大歷史機遇。”劉登總結道。
9月的南粵大地,到處一派只爭朝夕的熱鬧景象。
位于中山東部的翠亨新區,這里許多重大項目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設。作為深中通道西岸的橋頭堡,翠亨新區的各項建設正在加速。中山翠亨新區黨工委副書記、管委會副主任林偉強介紹,今年1-7月,翠亨新區固定資產投資達到63.19億元,相比前6個月的43.38億元,增長了45.67%,遠高于中山市的平均水平。
據悉,翠亨新區聚焦生物醫藥、智能裝備制造、新一代信息技術(數字經濟)以及現代服務業的“3+1”產業板塊,堅持招引重大龍頭產業項目,爭取做大做優做強增量。
以翠亨新區作為代表之一,中山正在加快構建高質量發展的現代化產業體系。李亮亮介紹,中山將緊密對接周邊城市,加強重大平臺建設,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煥發傳統優勢產業新活力,推進實施“5321”工程。到2024年,爭取形成1個5000億元(智能家居)、1個3000億元(電子信息)、1個2000億元(裝備制造)、1個1000億元(健康醫藥)產業集群。
具體要如何進行?劉登表示,首先要聚焦平臺建設。集聚優勢資源打造火炬開發區、翠亨新區、岐江新城三大核心引擎,建設東部環灣創新發展帶和西部優勢產業升級帶,加快形成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產業空間布局。
同時,中山要強化新興產業支柱地位,并且加快傳統產業轉型升級。順應家電、燈飾、鎖具、安防和家具等產業價值鏈延伸與智能化升級趨勢,科學布局和整合智能家居產業,建立中山智能家居產業聯盟。大力打造美妝、板式家具、新能源等三個新型優勢產業集群。加快工智能、物聯網、工業互聯網、云計算、區塊鏈等前沿技術的應用創新,以“制造+服務”“制造+技術”等新模式,推動傳統優勢產業加快實現數字化、智能化、網絡化轉型升級。
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依托岐江新城、翠亨新區等重大平臺,打造現代服務業高度集聚的中央商務區。充分挖掘孫中山文化資源和專業鎮特色產業文化資源,大力發展文化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