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婉 涂政 鐘燚
在一幢近400平方米的透明溫室大棚里,《小康》記者發現一件“特別”的事情——見不到種植用的泥土。原來,這里立體直觀地展示農業生產“黑科技”,全面揭開都市農業生產的奧秘。作為一個小型化的植物工廠,溫室通過特殊的培育裝置、生產工藝和流程,擺脫了傳統農業對土地的依賴,無土栽培也可以生產出各種蔬果,滿足城鄉居民日益增長的生活需求。
“設施農業與傳統農業有很大的區別,水培蔬菜在玻璃大棚里生長,成本更低,生長速度更快,還能避免臺風暴雨等極端天氣的影響,是未來的發展趨勢。”廣東省農業科學院環境園藝研究所譚文彪說。
這座溫室大棚正是在2020黃埔區農民豐收節“慶豐收、迎小康”主題系列活動的科技之光展區。在2018年,經黨中央批準、國務院批復,國家設立了定于每年農歷秋分的“中國農民豐收節”。今年中國農民豐收節迎來了第3個年頭。
9月23日,2020黃埔區農民豐收節“慶豐收、迎小康”主題系列活動在廣州科學城綠軸廣場正式拉開帷幕。原本在田野鄉村才能看到的豐收景象,如今在城市樓宇之間呈現。現場真實的農作物、農產品展示,以及特色農業藝術裝置營造出熱烈的豐收氛圍,讓都市孩童也能看到綠油油的稻田、無土栽培的蔬菜瓜果,體驗科技給現代農業帶來的力量。
廣州市黃埔區農民豐收節精彩不斷,期間還舉行特色農產品展示、街(鎮)及村(社)特色慶祝活動、“到黃埔去·2020戶外音樂季”等系列活動。農民進城、市民下鄉,城鄉群眾共慶農民豐收。
燈光點亮,音樂響起,綠軸廣場設置的“五谷豐登、歡樂田園、豐收歡歌、科技之光”四個功能區,正上演著一場都市田園空間體驗秀。
歡樂田園區布置了占地800平方米的橢圓形水稻田,稻田中的人行棧道設計為一個巨大的“豐”字,寓意五谷豐登。走入田中的棧道中,禾穗青蔥、稻香陣陣,與周邊高聳的現代化辦公大樓形成鮮明的對比,傳統和現代相互交織,自然與科技和諧統一,讓人收獲了繁忙都市生活中難得的一絲寧靜。

都市田園空間體驗秀加深了市民對現代農業的了解。圖/ 李劍鋒
黃埔區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水稻預先在田地里培育好,然后運送到農民豐收節“慶豐收、迎小康”主題系列活動的場地,讓城市中的人們可以了解和認識現代農業生產的最新狀況。
“農民伯伯就是這樣把糧食種出來的,粒粒皆辛苦,所以我們不能浪費糧食。”市民鄧女士指著稻穗對剛上幼兒園的兒子說。她表示,城市里的孩子沒見過水稻,這次體驗對孩子來說是一次科普農業知識很好的機會。
在歡樂田園區,現場還介紹了隆平國際現代農業公園(以下簡稱“隆平公園”)的概況。今年4月份,隆平公園在黃埔區大吉沙島的片區開園。據了解,隆平公園由袁隆平院士謀劃、選址、題名,規劃面積約6662畝,包含大吉沙、長洲、深井等三大片區,打造集農業、科研、觀光于一體的現代農業公園。
而在場地兩側還擺放了3臺大型農業機械,分別是輪式拖拉機、噴桿噴霧機和六行乘坐式高速插秧機。它們的簡介旁邊都有二維碼,掃碼進去可以觀看到農機操作的視頻,讓人們更直觀地了解如今農業機械的發展。3臺大型農業機械呈品字形分布,閃耀著力量之光,體現了機械之美。這些機械都將投入到大吉沙稻香園的農業生產中,為黃埔農業事業發展貢獻力量。
《小康》記者來到科技之光展區,只見無土栽培生產出各種蔬果。無土栽培技術是指利用溶解了植物生長所需的各種必需營養元素的溶液來代替天然土壤種植植物的方法。
“這里展示了家庭立體水培裝置、果菜水培區、葉菜水培區、槽式基質栽培區和袋式基質栽培區。其中,家庭立體水培裝置適合人們在陽臺上種植蔬果,是城市種植的未來趨勢。水培蔬菜水果的營養則來自于營養液,營養液中的成分和傳統土壤種植的蔬菜水果所需的營養一模一樣,植物通過吸收這些養分后可以正常生長。另外,基質栽培則放入棕櫚、珍珠巖、泥炭、陶粒、木屑等基質,避免了土地重金屬等情況。”該負責人說。
開幕式上,伴隨童聲演唱的《在希望的田野上》,一幅幅充滿希望的黃埔美麗鄉村畫卷在大屏幕上徐徐展開——一個園區、兩條發展軸、三個特色精品村、四個萬畝計劃、五個“最美”,立體全面地展現黃埔區鄉村振興與美麗鄉村建設的成果。
為了讓市民了解黃埔農業文化,別有新意的《黃埔農村歡樂地圖》也在開幕式上正式發布。地圖上收錄的信息豐富多樣,分別從鄉村人文美景、鄉村自然美景、鄉村歡樂田園、鄉村生態綠道、特色精品村、特色農產品、鄉村特色美食、鄉村特色餐廳等方面描繪黃埔鄉村風采,帶領大家了解黃埔人文旅游、自然游樂的好去處,發現地道鄉村美味。
地圖中,鄉村歡樂田園介紹了大吉沙隆平稻香園、帝進奉荔枝農業公園、漢華有機蔬菜公園、黃埔探花苑花海示范基地等特色農業公園;特色農產品主要展示黃埔區種植的優質農產品,包括蘿崗甜橙、帝進奉荔枝、漢華有機菜、南崗海鮮、嶺頭紅茶、荔枝菌等;特色精品村以區內具有特色歷史人文、特色現代農業、特色人居環境的三大特色精品村為主,包括環境優美的蓮塘村、逕下村和麥村村。
以地圖中的帝頂荔枝種植園為例,從廣州市黃埔區新龍鎮福洞村委會大院出發,一路向西,約10分鐘的車程就到達皇帝頂,這里就是帝頂荔枝種植園所在地。帝頂荔枝種植園董事長楊柳青這位與荔枝打了30多年交道的新農人,帶領團隊潛心研究荔枝品種的嫁接種植,在海拔300米的山地上開辟荔枝園,用科學管養方法成功培育了嶺南荔枝新品“帝進奉”,新品種集齊了眾多荔枝的優點,肉厚核小,口感清甜爽口,有蜜香味,最難得的是耐儲存,果實摘下數天之后果殼不變色,在長途運輸中能有效保存荔枝的鮮美,而且其上市時間與其他品種錯開,在豐產的大年仍能賣出35元一斤的好價錢,堪稱荔枝界的“高富帥”。
據了解,黃埔區擁有深厚的荔枝文化,是嶺南地區久負盛名的荔枝之鄉。近年來,黃埔荔枝產業走起了“種植科學化、產品精品化”的發展路線,黃埔荔枝品牌也越擦越亮。
今年黃埔區荔枝產量超5000噸。黃埔區貫徹落實廣東荔枝“絲路行”暨市場體系“12221”建設工作會議精神,采取了“荔枝+”等一系列措施,落實“四個萬畝”計劃,發展都市現代農業,將“荔枝文化季”打造成為區內品牌推介盛會和文化旅游盛會。
“荔枝是個老產業,但是老樹荔枝越老越香、越老越甜,充滿新活力。”黃埔區農業農村局局長劉猛表示,將依托黃埔雄厚的科技研發實力,在荔枝產業上攻克技術難題,實現“南果北運”。同時加強品種培育以及農產品深加工,讓荔枝形成從生產到研學、服務、加工及對外衍生品的全鏈條產業。
在黃埔,荔枝和禾雀花、甜橙、梅花已經成為四大生態文化品牌,打造“春戲禾雀花、夏啖荔枝果、秋品蘿崗橙、冬賞香雪梅”四季名片。黃埔結合區內農業扶持政策,深化落實惠農、興農、強農各項措施,打造荔枝品牌,振興荔枝產業,講活黃埔荔枝故事。
開幕式上還舉行了黃埔區鄉村最美庭院、最美村道、最美河湖、最美田園、最美游園等五個“最美”和7家省、市級農業龍頭企業授牌儀式,進一步鼓勵先進集體發揮示范帶動作用,助力鄉村振興戰略高質量推進。
近年來,黃埔區在耕地稀缺的瓶頸下,不斷推進科技興農、科技強農,致力于發展現代都市農業,通過“城鄉融合、全產業鏈、數字農業、綠色安全”四大戰略,拓展農業生態、生活和生產功能,突破發展空間瓶頸,提高農業綜合附加值,助推現代農業穩健發展。其中,農業龍頭企業在現代都市農業發展中扮演了極其重要的角色。
據統計,黃埔區現有省、市級農業龍頭企業17家,2019年總產值約641,847萬元,約占全區生產總值1.8%。涉及農業種植、乳品加工、生物制藥、飼料生產、獸藥研發、貿易物流、病蟲害防治等領域,有效地帶動了黃埔區農業發展方式轉變和農業產業鏈質量、效益、競爭力的提升,提高了農業組織化程度、促進了農民增收致富。
黃埔區高度重視“三農”工作,以隆平國際現代農業公園建設和“四個萬畝”示范點創建,帶動現代都市農業產業快速發展;以蓮塘、洋田、逕下、麥村等特色精品村創建與提升,促進全區農村地區人居環境質量全面提高;以黨建引領和洋田村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的示范作用,促進農村基層管理規范、高效、有序;以深化農村產權制度改革,促進農村集體經濟提升和農民收入增長。

黃埔戶外音樂季演出吸引不少市民冒雨駐足觀看。圖/ 麥婉華
“十四五”期間,黃埔區將力爭在都市智慧農業建設、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美麗鄉村建設、城鄉融合發展等重點領域取得顯著進展。至2025年,該區將建成休閑觀光農業示范點5個,開辟農業旅游線路3條,農業休閑旅游產業經濟規模進一步擴大,旅游行業管理也將更加法制化、標準化、規范化。
國慶中秋假日,除了黃埔區科學城綠軸廣場的歡樂田園空間體驗秀外,市民還能在此體驗曼妙的音樂“夜生活”。
9月26日晚,“到黃埔去·2020戶外音樂季”拉開帷幕。一段段旋律伴著琴聲與鼓聲傳向黃埔璀璨的夜空,流光溢彩的舞臺、青春洋溢的面孔、動感歡快的歌聲,把現場裝扮成了一片歡樂的海洋。
記者了解到,活動從9月底持續至10月底,共有10場專場演出。其中,中秋及國慶前后(9月30日至10月3日)連續四天精彩不停,國慶假期后每周五、六晚音樂不斷,通過不同主題和多種藝術形式為市民獻上一道音樂文化大餐,為黃埔打造一張優質的“夜間文化名片”。
據悉,戶外音樂季是黃埔區為豐富城市公共空間、推動文化惠民精心打造的戶外主題音樂活動。2019年,黃埔區首屆戶外音樂季活動成功舉辦,每場觀眾近千人,線上觀看超過10萬人次,受到廣泛好評。
今年黃埔戶外音樂季打造“時尚主播遇見好聲音”“歌唱祖國群眾文藝匯演”“花young校園音樂薈”三個板塊,分為10個不同主題的音樂專場,涵蓋流行樂、紅歌、民樂、爵士樂、經典歌曲以及黃埔本土原創音樂等,最大程度滿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我去年就來看過首屆戶外音樂季,感覺今年的演出節目更豐富多樣了,很期待后面的表演。”市民馮女士說。
中秋和國慶期間,“歌唱祖國群眾文藝匯演”將從10月1日至3日連續三天上演,通過演出愛國歌曲、廣東音樂、經典影視歌曲,結合“慶豐收、迎小康”歡樂田園空間體驗秀,展現祖國光輝歷程,彰顯抗擊疫情的強大力量。國慶節當天,黃埔區將組織區內政府機關、企事業單位及市民群體開展專場演出,打造一場全民參與的音樂嘉年華。

《黃埔農村歡樂地圖》帶領大家了解黃埔人文旅游、自然游樂的好去處,發現地道鄉村美味。
“黃埔戶外音樂季到今年是第二次舉辦了,我們希望通過一次次打磨創新,打造新亮點,給人新感受,不斷把‘黃埔戶外音樂季這個品牌做大做強做久,讓音樂成為市民群眾的生活方式,讓新羊城八景‘科城錦繡的魅力全面釋放!”黃埔區委宣傳部有關負責人表示。
近年來,黃埔區不斷探索引導各類社會力量,通過政策支持、采購服務、共同參與等方式撬動社會資源參與公共文化服務供給。
黃埔區利用區內高新技術企業集聚的優勢,提升公共文化服務供給水平。區內企業勵豐文化運用現代燈光技術打造的科學廣場大型水舞燈光秀已成為“夜黃埔”和“科城錦繡”的一張閃亮名片。
與此同時,黃埔區加速布局數字娛樂產業,建成廣州大灣區數字娛樂產業園,引進知名MCN機構娛加娛樂等一批優質企業。大力引進詞曲家李海鷹、嶺南畫家許欽松、粵劇演員吳非凡、作家魏微等名家大師落戶黃埔成立工作室,開展市民講座、文化人才培訓和文化推廣等公益服務,讓藝術走向大眾,讓市民近距離享受不同層次的文化體驗。
一年一度的黃埔戶外音樂季將打造成獨具黃埔特色、充滿活力的優質音樂品牌,成為黃埔市民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綠軸廣場也將進一步打造為周邊市民文化生活、文化消費的好去處,為城市發展增添精神文化內涵和活力,推動黃埔成為宜居宜業宜游的高品質城市,不斷增強人民群眾文化獲得感、幸福感。
編輯/余弘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