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雯
走在朝陽區管莊建東苑西區,紅墻綠樹在藍天的映襯下,仿佛開了美顏濾鏡;道路平整、各種標識線清晰劃一;樓道小廣告不復存在,重新粉刷后干凈明亮,整個小區美出新高度!
建東苑社區西區始建于上世紀90年代,屬于典型的老舊小區,住宅樓基礎設施陳舊老化、樓道內小廣告密集、道路破損嚴重等問題一直困惱著居民,為改善居民出行、提高居民幸福感,管莊地區對建東苑社區西區進行環境整治。
經過3個多月緊鑼密鼓的施工,項目整體完工,累計完成建筑物粉飾95215平方米、瀝青混凝土路面6500平方米、防小廣告粉刷34185平方米。
小區原來的破損路面根據路面條件改為瀝青混凝土路面,白改黑后的道路路面與輪胎之間附著力增強,車輛行駛更加平穩安全,且車輛行駛過程中產生的噪音大幅度下降。瀝青路面還能有效吸收車輛行駛過程中的揚塵,小區的環境質量提升了。
針對樓道小廣告多、墻面臟污等問題,在集中清理小廣告后,再對樓道進行整體粉刷。并為每棟樓設置樓門負責人,由物業人員擔任,定期巡查樓道,堅決制止破壞樓道衛生及亂堆物情況發生。

改造完成的管莊建東苑西區。
社區環境整體升級,居民的生活自然獲得更多的幸福感。管莊地區建東苑社區西區迎來“華麗變身”,更加舒適、更加宜居的社區環境,讓居民幸福感滿滿。
“如今小區里的路好走了,又平坦又新,停車位也多了,生活更加便利舒心了。”在觀音堂社區華能居民樓生活了27年的一位居民感慨道,原來,2個月前,觀音堂社區啟動了小區基礎設施的改造,如今改造初見成效,道路修整完工,還新增了30余個停車位,環境好了,居民紛紛夸贊。
華能居民樓位于王四營地區觀音堂社區,建成于1993年,是典型的老舊小區。共有住戶260余戶,其中不少都是高齡老人。小區里基礎設施年久失修、路面破損嚴重、停車位緊缺等問題給居民生活帶來了各種困擾。為了改善社區環境,讓居民住得更舒心,觀音堂社區經過多次實地調研,于今年6月份正式啟動改造項目,涉及道路修整、照明升級、增加停車位等一系列改造工程。
經過兩個月緊鑼密鼓的施工,對原有的老舊污水管線進行了拆除,并新鋪設管線200余米,把道路塌陷的地方修復了,又把整條道路重新鋪上了柏油,長達1500米,原本泥濘難行的狀況得到了徹底改善,取而代之的是整齊一新的柏油路。
同時,重新規劃了社區里的停車位,拆除了原有的水泥花磚停車位,重新鋪設透水磚停車位1200平米,并通過清理小區內堆物堆料和居民私占空間重新規劃停車位,使得正規劃線車位由原來的20個增加到50個。重新規劃后的停車區域寬敞整潔,告別了此前車輛無序停放,擁擠不堪,環境臟亂的樣子。
不僅如此,小區電動自行車停車棚也已建設完畢,并投入使用,之前電動車小區亂停亂放的現象幾乎看不見了。據社區工作人員介紹,接下來,小區還將為停車棚配備智能充電設備,方便居民充電的同時,也消除私拉電線等不規范行為可能帶來的安全隱患。
歷時兩個月后,如今的華能居民樓小區環境令人耳目一新,曾經坑洼不平的破損路面變得平攤整潔。重新翻新劃線停車區域內,車輛停放有序,機動車、電動車各歸其位,小區出行環境和通行秩序明顯改觀。不少居民贊不絕口,如今走在小區內,明顯感覺到這里像換了個樣子,衛生好了,環境美了,行人、車輛秩序井然,希望這個住了半輩子的家園能越來越美好。
社區工作人員介紹,目前,小區照明設施升級改造正在施工中。此外,考慮到小區大齡居民較多的特點,下一步,小區部分路兩側還將加裝座椅,方便居民散步休息。相信不久的將來,一個更加安全有序、衛生整潔、和諧宜居的華能居民樓小區將呈現在居民們面前。
走進團結湖中路和南路,平坦寬闊的馬路旁邊一排整齊的柵欄潔白又漂亮,柵欄上的彩繪鮮艷又亮眼……
這個曾經的老舊小區在短短幾個月之間舊貌換新顏,給來來往往的行人帶來生機勃勃的新氣象。 原來的鐵藝柵欄,經過多年的風吹雨打,上面的油漆剝落,開始生銹,柵欄與柵欄、柵欄與石柱子之間的接口也開始松動,對過往行人的安全造成隱患。
為切實提升居民的居住和出行環境,打造靚麗街區,團結湖街道組織進行工程改造,安裝上了1100米長的鋼制方管柵欄。
工作人員在施工過程中進行彩繪,統一刷上多種顏色的氟碳漆,彰顯街區的活力,做到同時兼具美觀與實用性,與團結湖路上的墻體彩繪遙相呼應,微改造讓社區煥然一新。
“以前走在路上,兩邊的柵欄黑乎乎的,還挺危險,現在走在路上既不擔心安全問題,心情也通暢了。” “施工的時候,把出行的大鐵門換成了好幾個小門,更方便我們這些年紀大的居民進出!” 居民滿意地說道著。
為更好規范停車秩序,保證道路通暢,街道把人行道分別裝上鐵制擋車樁和石柱擋車樁,劃出公共區域,讓道路干凈整潔有序,暢通居民出行的腳步。
“現在,小區的環境發生了大變化,馬路上的道路都被清理出來了,整個小區變得亮堂起來,我們在這里住得更加舒服。”
群眾利益無小事,近年來,團結湖圍繞“打造生態宜居社區,提升居民幸福指數”目標發力,問需于民,瞄準各老舊小區“痛點”和“堵點”,用微改造帶動基礎設施更新完善,人居環境質量顯著提升,讓社區“顏值”和“氣質”并重,環境更加宜居,給居民帶來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編輯/余弘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