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慧雅
摘 要:現階段我國社會經濟處于高度信息化的發展階段,通常博物館的文物藏品都具有較高的文化價值。在這個信息共享的網絡時代,我們應積極的將信息技術應用在文物藏品的管理工作中,使其管理系統得到最大程度的資源整合。改進后的文物管理系統也會成為實現文物藏品價值的主要手段。本文對文物藏品管理現存的問題進行分析,并根據問題提出了相應的建議。
關鍵詞:規范化;館藏;文物;信息化
1 博物館館藏文物管理工作要點分析
文物管理,它是指針對博物館中收藏文物、展覽文物實施的一系列保護管理活動,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文物藏品儲藏空間建設、文物藏品陳列空間建設、空間物理元素和化學元素等的控制。在此期間,需要保障存儲空間的光線和溫度以及濕度指標合格,防止藏品文物受損。定期進行防霉片和防蟲劑增設,在條件允許情況下要適時進行文物藏品除氧封存,保障文物保管工作的長效性。對館藏文物保護工作進行及時創新和優化,方可使文物原始面貌不變,盡顯其價值[1]。博物館在運轉過程中,受制于館藏文物管理的速度和效率,以紙質媒介為主的傳統管理藏品方式影響了博物館內部對館藏文物的信息檢索和使用效率,這對博物館業務水平的進一步提升形成了阻礙。實踐中如何利用藏品管理信息化技術手段,如使用無線射頻識別等技術,大幅提升藏品管理工作效率,是現階段大部分博物館亟待實踐的重要內容。早在2016年國家文物局就聯合相關的職能部門頒布了“互聯網+中華文明”的計劃,其主要目的就是要將互聯網的創新成果與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現代互聯網創新結合在一起,使文物藏品的文化價值在經濟社會發展凸顯出來。
2 當前博物館館藏文物保護管理現存問題分析
“十三五”以來,中國平均每2天就新增一家博物館;2019年,全國4929家免費開放博物館共接待觀眾10.22億人次。各類社會群體、每個公民個體都能走進博物館文化殿堂,平等行使基本文化權利。國家文物局更是著力拓展文物資源數字化展示傳播,推出博物館“云展覽”,開展十大考古推介“云考古”,吸引52億人次觀覽[2]。國內博物館館藏文物保護工作無論是在技術層面,還是質量、效果層面上均得到了優化和提高,但是館藏現實環境有待全面提升。管理制度、各項工作章程和環境污染問題、人為破壞等問題接連出現,加之與文物藏品管理保護相關的環境標準都是仿照國外館藏文獻制定,內部普遍缺乏專業單位和專職人員介入,文物藏品質量和儲藏環境都未得到精密實驗操作驗證,造成文物保存條件不達標。
一些負責文物保護的工作人員沒有重視文物藏品保護管理工作,實踐環節中尚未形成科學嚴謹的工作作風和態度。通過數次調查和分析可看出,現在很多博物館內部裝飾無可挑剔,但是裝修材料和儲藏材料的選擇上卻漏洞百出,如果不能對此予以高度重視,那么文物受污染情況就會持續加重,受損現象便會接連發生。對博物館文物進行有效管控十分重要,要做好預防管理工作,身為工作人員要對文物保管工作重視起來,配置好科學且完備的設備和儀器,之后在此基礎上優化現有館藏文物保管體制,通過經費支持和人員融入以及條件豐盈等,全方位、多角度提升博物館館藏文物保護管理能效。只有這樣,才能一改往日萎靡之態,彰顯出博物館文物本體功能與價值,發揮出博物館的優質作用[3]。
3 對文物藏品信息化建設的幾點建議
3.1 規范管理,制度先行
標準是藏品信息化的前提和基礎,只有通過統一技術要求、業務要求和管理要求等標準化手段,才可以保障藏品信息化建設的相關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規范和促進信息化建設有序、高效、快速和健康地發展。
以新疆博物館為例,博物館內尚無藏品信息化管理乃至綜合信息化管理的制度,應加快梳理藏品業務相關工作,建立包括文物數字資源采集、加工、存儲備份、傳輸、交換、服務、安全等工作規范。標準規范建設是一項長期的、基礎性工作,只有制定了統一的采集、處理、存儲、傳輸、服務等標準,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各業務的互聯互通、資源共享,促進博物館的信息化資源自由開放、整合共享,為實現智慧博物館保駕護航[4]。
3.2 積累資源,夯實基礎,繼續推進文物信息資源開放共享
目前大部分博物館還處于藏品數字化階段,這是藏品智慧化管理的必經階段,智慧博物館必須有海量信息數據支撐。新疆博物館應繼續加強藏品基礎數據的采集,包括文字、圖片、視頻、音頻、三維模型等多元化的數據形式。另外,過去的藏品信息化工作偏重于藏品基礎信息的著錄,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以后還應加強藏品管理、藏品研究、藏品服務方面的信息化工作,注重相關數據的收集整理。這需要館內首先要捋順工作流程,然后著意收集藏品相關工作流轉中產生的過程文檔、成果,比如展覽、修復、研究過程中產生的海量數據,整理分類后逐步登錄到信息化系統中,并與藏品本體信息相關聯,將博物館的藏品信息全面地保存記錄。另外,以藏品為核心,深度挖掘藏品背后的故事,加大藏品數字化力度,拓展藏品數字化的深度和廣度,形成藏品檔案。“互聯網+中華文明”三年行動計劃將“推進文物信息資源開放共享”作為主要任務之一,新疆的博物館作為聞名中外“絲綢之路”上中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樞紐地帶,因特有的自然地理環境,地上地下的古代文物極為豐富,加上近代軍墾文化紅色記憶,博物館免費開放以來吸引大批內地游客專門打卡。在學術信息等方面一直吸引國內外大批專家學者的關注,但文物信息資源開放明顯不足,需更大限度地對館內外開放數據共享,讓數據服務于人,建立人與數據之間的良性循環。
3.3 有效應用信息化管理
就目前來看將信息化管理技術應用在博物館的文物收藏方面,不僅能夠把以往單一化的人工操作模式轉化為新型的遠程計算機操控模式,而且在此信息化技術應用過程中相關的文物藏品的資料管理工作也得到了優化。如此一來文物藏品的信息也可以實現精準傳遞。在現如今這個信息共享的時代,空間和時間的限制已經不能對文物藏品的信息傳播形成阻礙,民眾可以利用各種網絡平臺實現文物藏品信息的瀏覽以及共享,并且獲取信息的時間和地點也不會受到限制。博物館文物藏品的信息都有對應的數據資料庫做支撐,文物藏品資料數據庫也將成為提高博物館管理人員工作效率的有效途徑。使用現代化信息管理系統可以將與文物藏品的相關賬目和分類進行更科學更規范的存檔記錄。所有與文物藏品有關的信息都可以在數據庫找到。這也就從客觀上減少了工作人員的負擔,為博物館節省了存儲空間的同時,是的整個管理程序和管理水平發生質的改變。
4 結束語
藏品是博物館開展業務活動的物質基礎,是博物館工作的核心。由此,藏品信息化是博物館信息化建設的重中之重,高效運轉的藏品管理系統將會給博物館的業務工作帶來質的飛躍。藏品信息化的狀況是衡量一個博物館信息化工作的重要標志。
參考文獻
[1]馮砢華,劉效廷.博物館文物藏品的日常管理研究[J].文物鑒定與鑒賞,2018(21).
[2]國家文物局網站【中國官方探索文物保護利用之路賦彩小康】最新統計,2020.
[3]張紅娟.論文物藏品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文物鑒定與鑒賞,2018(23).
[4]吳鵬.文物藏品管理工作的問題及對策分析[J].遺產與保護研究,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