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沛濤
2012年的一次教研探討提出:要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在課程、教材、教法、評價等諸多領域進行深入改革。我們經過廣泛的調研發現,許多教師習慣于用傳統的“講授式”模式進行課堂教學,教師主“講”,學生卻被動地“受”。因而造成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過分依賴教材,學生被動地學習,學生的思維、視野、活動也受到制約,思維無法多層次發展。恰好此時新課程改革也在全國緊鑼密鼓地推行著,本地區也作為新課標的實驗區域。因此,我們組織了教師對新課標的學習研討小組有計劃地學習、研討新課標的有關理論及指導思想,集思廣益,制定了新的教學活動模式:針對舊式教學的種種弊端,大力推行的《新課程標準》,其指導思想是:以學生自主發展為本,教師的職能是組織學習,利用教材引導、點撥、糾錯,把思維的空間歸還給學生,為學生營造一個主動探索、求知的學習氛圍,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自我發展的能力。
為盡快地適應新形式下的教育發展要求,我們的教學方式必須改革,從而一種新的數學課堂教學模式也基本形成——動態課堂教學。它以“創設情景問題——自主探索思維——反思與應用”為課堂教學過程,充分體現課堂以學生“學”為主的主體地位,教師以“引”為輔的輔助作用。這種動態教學把學習、思維的主動性全面給予學生,使學生對學習產生興趣且自主發展,在很大程度上激活了學生主動學習、自主思維、拓展想象和創新意識。
一、創設情景問題
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指出:“學習的最好動力就是對學習材料產生興趣。”興趣能激起學生的求知欲。日常生活中我們更離不開數學,所以利用教材內容巧妙恰當地創設問題情景,有意識地把學生引入最佳的心理狀態,能很好地誘發學生的興趣。
恰當的問題情境必需具有:(1)符合學生的認識現實(生活現實、數學現實)。奧蘇伯爾說過,在學生學習新知識之前,首先要了解學生知道什么?(2)研究的問題應當是關鍵性的和本質性的,即富有數學的認識價值,能夠引發程序性知識的學習;(3)建構性。問題要有一定的探究性,需要學生經過思考、操作、實驗、觀察、抽象、概括等活動。例如,關于相似形認識的學習:方案①利用《歷史》或《地理》課程中相同內容但不同大小的掛圖,也可以利用生活中的照片的沖擴原理。方案②利用學生身上所穿的校服提問引入:為什么所穿的校服的碼數不一樣?不同的碼數在衣服上休現什么方面的變化?以此達到引導學生由觀察到認識相似形的目的,從而使學生感知相似的存在并理解,這能更有效地誘發學生對學習相似形這方面的知識產生濃厚興趣;又如,在講解乘方的時候,我讓學生討論“一張0.1毫米厚的紙,對折50次后有多高?”再讓學生做若干次對折嘗試,最后再告訴他們結果。學生聽后非常驚訝,因為他們想不到答案竟比從地球到月亮的距離還要長。這樣,他們對學習乘方就產生了很大的興趣。他們也意識到數學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激活他們對問題情景展開相應的探究活動,讓他們感受數學學習的樂趣。
二、自主探索、思維
自主探索是指學生對一個數學問題的什么樣的認識過程。波利亞曾提出數學學習過程原則:“學習一開始是探索階段”。以往因應試教育而重視“幾何的邏輯推導,代數的運算技巧,關注解題的一招一式”而大大地制約了學生對數學問題的思維拓展,所產生的后果是學生常常會遇到知識和方法上的困難和障礙。而新課標的指導思想是:讓學生主動地拓展數學知識,以培養他們的“創新意識” ,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保持好奇心與探究性。例如,初中數學的一個簡單問題:
判斷:-a是負數()
學生一開始會毫無顧忌地說“對”,但隨著深入的思考和探討后又會產生疑問,也有可能是正數(當a為負數時)。到了這環節,教師就要充分發揮“引路人”的作用了,教師適當地點撥學生:“還有沒有其他情況呢?”這一問題又能使學生的探究能力得到進一步發展:“-a也有可能既不是正數也不是負數,是0(當a=0時)”。他們也就有足夠的機會給予探索問題的多面性,滿足他們的好奇心,加深他們對知識的反思程度,激發他們對問題的探究興趣。同時,適當配合新課標中部分有探索性的小游戲,以加強師生之間的交流,共同激活課堂的探究氛圍,促進學生的思維探索能力,也能很好地加強對他們的數學應用意識的培養。如,初中新課標中的“搶30小游戲(兩人輪流從1開始往后報數,每次最少報1數、最多報2個數,誰先報到30誰就贏)”??梢韵茸寣W生以游戲的方式組織課堂活動,感知游戲表面呈現的是公平性;再以擺擂臺的方式讓學生與老師對陣,以絕對的勝數顯示問題的內在本質(不公平性)。在這過程中,教師注意引導學生思索:“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結果,該怎樣才有把握保持勝利呢?”老師可提示從30倒推理,使學生提煉出:“要搶到30,應先搶到? ?27? ?,要搶到? ?27? ,應先搶到? ?24? ?,要搶到? ?24? ?……”的推理方式。在此類活動中學生會從對問題的興趣激發到對問題的探索,對每個數學問題也都能產生探索的欲望,從而拓展學生自主的思維空間,發展對數學的應用能力。
三、反思與應用
通過對問題的觀察和積極探索、思維之后,學生對數學的本質產生了一種全新的認識,其認識問題的結構的能力也得到應有的發展,進而自主地參與“做數學”的過程。此時,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在認識活動中的主動和能動作用,激發學生對知識的運用——解決問題的興趣。教師作為指導者,應指導學生將所領悟到的知識滲透于解決問題的能力之中。再從社會、生活中挖掘有典型意義的數學問題,有針對性地應用于課堂教學,以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例如,在學完初中數學17.2的勾股定理之后,可提出:利用刻度尺是否可以驗證我們的課桌桌面是一個矩形?學生會產生質疑:“只用刻度尺,該怎樣驗證?”只要我們提示利用一組簡單的勾股數(如,勾3股4弦5)就能確定一個直角三角形,也就是能確定一個角是不是直角,從而就能判斷一個桌面是否是矩形。通過這個問題的解決,也能很好地讓學生體會數學知識的應用價值,領會到在日常生活中它的應用非常廣泛(比如在建筑上),也可以要求學生課后對自己住的房子或用具的直角進行驗證。在解三角形這一章節中,可利用探究問題中的測量旗桿的高度這個活動,推廣到其它物體的高度或面積等,使他們感到數學就在身邊,感受數學在日常應用的樂趣,數學是有用的、必要的,提高他們學習數學的信心。以達到提高學生對數學的理解,產生學習、探索問題的興趣。
通過激活課堂教學,真正體現“以生為本”的教學觀,也激活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創新思維得到充分的發揮,大大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同時,將學生親生經歷的實際問題或生活問題轉化為數學問題,使學生感受到生活與數學的內在聯系,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學習動機也得到激活,學生思維、探索問題的能力得到很好的拓展,我們所培養的學生才能成為具有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的新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