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國偉
【摘要】語文學科是文與道的統一,語言和文化的融合。在一線語文實踐教學中,跳出慣性思維,從而激發學生創新,最終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
【關鍵詞】語文特性;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語文學科是一門學習語言的基礎學科,在一線的語文教學實踐的過程中,語文老師應該怎樣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呢?筆者認為,我們應當著眼于語文的學科特性,發揮學科優勢,在一線的語文教學實踐中有意識地把學生往創新能力上引導。
一、著眼于語文的人文性,培養學生創新意識
創新意識包括動機、信念和意志等,它屬于創新能力的非智力因素部分,如果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僅僅是依靠單純的理論灌輸,只會使學生產生厭學心理,我們在平時的語文教學中更加注意發揚語文的人文精神的特性,在語文教學中向學生滲透培養。語文學科是文與道的統一,語言和文化的融合。語文教材內容廣泛,既介紹了許多古今中外杰出人物,他們在事業征途上不怕困難,不怕失敗,勇于吃苦,勇于犧性;又介紹了很多人類科學技術和時代發展的知識。
1.培養學生強烈的創造動機。創造動機是創新活動的內在動力、只有有了實現四化,振興中華的宏偉志向,才會產生創造的強大內在動力,在語文教學中,可以通過教學一些科技說明文,如,《蝙蝠和雷達》等,使學生了解創新對人類貢獻的巨大,激發學生創新的欲望,例如,筆者在教學《茅以升立志造橋》等課文時,教育學生從小立下偉大志向,通過這類課文教學,“為什么要創新”“創新有什么用”這些問題就逐漸明確,創新動機逐步得到增強。
2.建立學生堅定的成功信念。信心是事業的立足點,是成功的思想基礎。我們要讓學生明白,創新潛力人人都有,只要經歷過,就能把“潛能”發揮出來,成為“顯能”,如,學習《愛迪生》等關于科學家小時候的故事的課文,使學生認識到,即使小時候文化基礎差,經過發奮學習,刻苦鉆研,也能成為有用的人。鼓勵學生向他們學習,使學生樹立創造的信心和成功的信念。
3.培養學生頑強的意志。根據心理學家的研究表明,創造力強的人,一般具有堅韌性、果斷性、自覺性和自制力等良好的心理品質。因為我們在平時教學探索中,一定會遇到形形色色的困難,成功者就必須具有克服困難的頑強意志。我們在教學中,要充分發揮教材中可取因素,有機地滲透意志教育,就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學S版四年級13課中,課文里的邱少云戰士寧可烈火焚身,也堅決不暴露目標,為的就是能使這次戰斗獲得成功,他那堅如磐石的意志多么感人。在教學中,我們要善于創設情境,利用多媒體具有動感畫面的特點,進行角色置換,讓學生想象當時情境,披文入情,讀文悟理,結合自己平時日常生活,在不小心讓火燃燒下自己的手、腳或眼眉,是怎樣的感覺。學生心靈自會潛移默化地得到陶冶,意志也得到鍛煉。
二、著眼于語文的實踐性,在閱讀理解和語言實踐中培養創造力
如何培養學生的創造力?那一定是培養豐富的想象力和創造性的思想的品質。
1.培養學生的創適性思維。創造力的核心內容就是創造性思維。發散思維和集中思維是創造性思維的有機組合。兩種思維:一種求異,另一種求同,是密切聯系和相輔相成的。筆者發現在小學語文實踐教學中,作為小學生因為自身所掌握知識經驗和認知水平有限,他們的閱讀范圍就缺乏目標性,因而更加需要老師在課堂教學實踐中發揮指導作用,適時地介入引導學生如何在語文閱讀中理解教材中故事人物所具有的創造性思維品質,循循誘導學生進入創造性閱讀實踐中,如果要把握好這點,那就要注意提問的開放性,鼓勵學生針對文本的閱讀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想問題,讓學生在辯論中找到最佳的答案。例如,筆者在講授《司馬光》的課文中,就向學生提問:“司馬光的辦法是個好辦法,除此之外,你能想出跟司馬光不一樣的辦法嗎?”問題一提出,每個小組立刻爭先恐后地討論,各抒己見,有的說爬上假山用手拉,有的說拿一個桶把水舀走,有的說推倒水缸,有的說喊大人來救,有的說拿根竹竿讓他抓住竹竿拉上來,有的說拿繩子,有的說不管是竹竿還是繩子,這樣都很危險,可能采取的方法不當,會出現連鎖反應,連幫忙救的人都摔下去,這樣會導致另一個人也身處險境……接著筆者引導他們一一比較、排除,發現在提出的方法中,沒有一個方法是比得上司馬光的辦法簡便、快捷、有效。經過這樣的教學環節,學生的發散思維和集中思維就如春風化雨般地訓練出來了,思維的創造性同樣得到了充分的發揮,讓學生充分認識到司馬光思維創造性是這樣產生的。
2.培養學生豐富的聯想力。
課文的閱讀理解中,要實現“言一一意——物”的逐級轉移,才能完成閱讀理解活動。譬如,在進行《美麗的小興安嶺》閱讀教學時,筆者就鼓勵學生根據作者的描述,大膽而合理地在頭腦中想象融雪新芽、綠樹繁花、落葉飛舞、白雪覆地的小興安嶺的一年四季的美麗景色;在學習《詠柳》古詩時,筆者就引導學生在腦海中想象一棵嫩綠柳樹的立體形象。筆者還注意充分運用好現代化教學手段——多媒體來幫助學生理解;借助豐富的情感,生動形象的語言進行敘述,引導學生生動、有感情地進入角色朗讀,通過朗讀來強化學生的情感,在學生積累豐富而準確的表象基礎上,確保能無障礙地進行再造想象。
相對學生個體來說,創造想象要比再造想象更顯得困難復雜,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如何有計劃地培養學生的創造想象能力呢?經過筆者的課堂探索,可采用以下兩種方法:一是利用課文中的省略作為想象的載體,課文內容提供的表象被這種想象作為基礎,難易適度,能有效地培養學生初步的創造想象能力,例如,課文《會搖尾巴的狼》的結尾,老山羊輕蔑地看了狼一眼,說:“獵人一定會來整理你的,你肯定活不了多長時間了,說完就走了。”這時,筆者就借機啟發學生進行想象:狼可能有多少種結果?并且鼓勵學生盡可能說出與別人不一樣的結局。組織學生展開想象、議論,既能深化學生對課文的掌握,又可以培養學生的想象力。第二個方法就是讓學生進行豐富的幻想作文。如,《假如我是……》,或者把詩改成記敘文,或者讓學生編寫生活童話等,學生幻想的翅膀展開了,不但培養學生想象力,而且正確引導學生的幻想,最終激發了學生對寫作的興趣,真是一舉多得。
三、著眼于語文的廣泛延伸性,豐富學生的文化積累
一個知識貧乏的人不會有多少創新能力的。所以,要有所創新,就必須來源于扎實、豐富的文化知識積累。因此,要清晰地認識語文的教學觀,圍繞著課本來學習,把雙基實、抓牢。只有這樣,才能發揮出良好的學習技能。筆者在實際的語文課堂教學中,除了抓好課堂教學,還積極組織學生開展課外活動,借此把學生閱讀的眼球吸引到更遼闊的課外天地。總之,通過各種途徑和方法,既能讓學生積累到豐厚的文化基礎,又能為創新能力的培養提供肥沃的土壤。
需要說明的是,創新意識和創造力的各方面內容的培養,并不是孤立進行的,它們是互相聯系的,互相滲透的。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和語文教學的本質——語言文字訓練也是相統一的。創新能力的培養應該圍繞著語言文字訓練這條主線,著眼語文特性,有機地滲透進行。只有這樣,語文教學才能對學生起到提高語言文字表達能力、提高創新能力的雙重效果,也才能真正地提升學生整體的語文素養。
參考文獻:
[1]佘琪.新課程背景下的小學語文創新能力培養[J].小作家選刊,2014.
[2]樊清山.小學語文對于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意義[J].教育教學論壇,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