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按照具體的行為過程對高校圖書館電子資源使用行為進行了分類,分別從認知行為、查詢行為、選擇行為、利用行為四個方面針對性的進行了分析和討論,以期不斷增強大學生的電子資源使用能力,提高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乃至提高全民文化素質。
關鍵詞:高校圖書館;電子資源;使用行為
相對于傳統的紙質圖書,高校圖書館電子資源的高性價比、可檢索、易傳播等特點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學生使用。根據高校圖書館電子資源使用行為的具體過程對其進行分類,可以把高校圖書館電子資源使用行為分為認知行為、查詢行為、選擇行為、利用行為,這四個階段構成了一個完整的高校圖書館電子資源使用行為過程。
1 認知行為
需求得到滿足需要經過這樣一個認知過程:從“客觀的需求”到“意識到的需求”,再到“表達出的需求”。需求是絕對的,是客觀存在的,在沒有被用戶意識到之前是潛在的、隱性的需求。意識到需求,并通過自然語言表達出需求,完成了隱性需求向顯性需求的轉換,才能夠促進行為的發生。在需求得到滿足之后,則會產生更高層次的需求,新的需求的不斷出現,促使行為的源源不斷發生。
學生對于電子資源的需求是產生電子資源使用行為的源泉。獨立學院的學生在面對來自課業的壓力,或者面對日趨激烈的就業競爭環境,需要獲取專業的理論知識,掌握專業的實踐技能,不斷提升自身素質。在這一過程中,學生需要意識到自己對文獻、對信息的潛在需求,同時需要意識到圖書館提供了相關的電子資源,認為可以通過使用電子資源來滿足自身的需求。只有學生同時認識到對電子資源的需求和圖書館提供的電子資源可以滿足需求這兩點,才能構成學生電子資源使用行為產生的基本條件。
由于學生個體之間在年齡、經驗、知識結構等方面存在差異,導致學生的認知水平不同,因此,在學生使用電子資源行為過程中也會表現出不同的使用行為。比如,低年級的同學在學習過程中,還是把精力主要集中在基礎課程的學習上,很少有查閱電子資源的需求,沒有需求則不會產生對電子資源使用的認知行為。高年級的同學在完成學業過程中,特別是畢業生在撰寫學位論文的過程中,需要查閱大量相關文獻資料,就會產生對電子資源使用的強烈需求,也就是我們平常所強調的信息意識,就會試圖去嘗試使用圖書館的電子資源。如果初次使用電子資源的過程比較順利,且取得了良好的使用效果,就會釋放積極的信號,一旦學生再次碰到類似的信息需求,則會自然而然地想到去使用學校圖書館所提供的這些豐富的電子資源數據庫。
2 查詢行為
用戶的真正需求必須通過自然語言表達出來,在信息系統中進行查找和搜尋,用來消除信息的不確定性。開始階段,由于所要查找內容的不確定性,一般會進行模糊的查詢行為,查找相關的介紹、背景信息;隨著查詢行為的進行,查詢的目的逐漸清晰,需要進行系統的查詢,查詢的內容變得更明晰、集中;在消除了之前的不確定性,需求達到滿足狀態之后,則會產生新的需求,形成一個循環狀態。
學生在使用電子資源過程中,選擇了某一特定的數據庫之后,需要輸入檢索詞實施查詢行為。真實需求是否能夠得到充分的表達,因人而異,要想清晰、準確的表達自己的真實需求,需要具備良好的自我認知能力、語言能力、信息能力。在實施具體的查詢行為時,需要學生選擇合適的檢索入口,如常見的題名、作者、關鍵詞等;選擇合適的檢索方法,如常見的簡單檢索、高級檢索、布爾邏輯檢索等;輸入準確的檢索詞,規范、準確的關鍵詞對能否檢索到所需文獻至關重要;平衡查全率與查準率之間的關系,力爭通過盡可能少的檢索次數就獲得想要的結果,而不需要不停地翻頁進行查找。良好的信息素養水平有助于學生充分表達自己的真實需求,實施高效的查詢行為,快速、準確地找到其所需的電子資源。
因此,我們需要不斷地去強化訓練學生的查詢行為。比如,舉辦一些檢索技能大賽,舉辦一些數據庫使用的講座,或者開設信息檢索課程等,這些都是提高學生查詢行為的常見的手段。
3 選擇行為
在輸入檢索詞執行檢索之后,面對返回的大量檢索結果,用戶需要根據自身的知識和經驗進行甄別,從中挑選出與自身需求密切相關的條目,并進行瀏覽、下載、保存等選擇確認的過程。
在選擇的過程中,相關性是被考慮的第一因素。面對返回的眾多檢索結果,用戶需要根據專業化和學科化的知識,以及過去積累的使用經驗,判斷結果是否與真實需求相關,選擇自身需要的內容,摒棄無關的結果。當然,在選擇的過程中還會受到首因效應的影響。一般來說,搜索結果的呈現次序會影響用戶的選擇行為,用戶最初獲得的信息會對用戶產生較大的影響,人們總是趨向于選擇排名靠前的搜索結果。對電子資源搜索結果的常見排序方式有:主題相關性排序、時間排序、使用量排序等。因此在使用電子資源檢索過程中,搜索結果的排序方式對于學生的選擇行為會產生較大的影響。
而習慣對人做出選擇行為有顯著影響。杜克大學之前進行的一次研究結果表明,人們在日常生活和工作時的選擇中大多不是有意識的決定,而是大約有45%是源自習慣。因此,培養學生良好的使用電子資源的學習習慣就顯得異常重要,良好的習慣可以幫助學生能夠做出正確的選擇,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4 利用行為
電子資源的利用主要指對信息的吸收和知識再生產。信息的吸收需要用戶對電子資源具體內容進行閱讀和理解,充分吸收其中所蘊含的知識和信息,轉化為人體記憶的隱性知識。而用戶使用電子資源的最終目的是利用所獲取的知識和信息為自身的學習和生活服務,即知識再生產的利用過程。
學生使用電子資源的目的,是為了解決在學習和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無論其出于課程學習、考試、升學、撰寫畢業論文還是綜合素質的提高,最終都是需要通過對電子資源的利用來完成的。首先需要通過對電子資源的閱讀、理解、整合、內化,把原有固化在電子資源中的顯性知識內化,轉變為自身系統化的知識信息。知識再生產是學生將已掌握的知識轉變為新的有用知識的過程,是隱性知識外化的過程。通常表現為通過聲音、文字、圖像等形式輸出到交流、報告、著作、發明中,形成新的固化在一定載體上的知識。
5 結語
電子資源的閱讀使用應該是全民閱讀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全民閱讀活動的開展不應僅局限于傳統紙質圖書,更應該從電子資源的閱讀使用作為新的突破點。全民閱讀活動的開展是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重要活動內容之一,特別是作為高等院校,通過高校圖書館電子資源使用行為類型的研究,對于增強大學生的電子資源使用能力,提高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全民文化素質的提高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趙鵬,張晉朝.在線存儲服務持續使用意愿研究——基于用戶滿意度和感知風險視角[J].信息資源管理學報,2015,02:70-78.
[2]余丹.關于查全率和查準率的新認識[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9,02:283-285.
[3]任會蘭.電子圖書使用行為實證研究——以上海交通大學為例[J].情報理論與實踐,2011(2):72-76.
作者簡介
蔡建康(1987-),男,漢族,陜西,西安交通大學城市學院圖書館,碩士,研究方向:信息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