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煜佳
摘?要: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很多信息技術也在不斷深入人們的當中,成為人們生活的一部分,并悄然地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然而,對于很多學校來說,也受到了或多或少的影響,信息技術受到了廣泛的應用,同時,也伴隨著新課改的不斷要求,中小學在教學的過程中也逐漸滲透微視頻信息技術的應用,讓學生們可以緊跟時代的步伐,學到更多有用的技能。因此,中小學信息技術學科教學中應用微視頻是目前比較關注的一個問題。現階段的信息技術教學,不僅可以幫助老師解決教學中遇到的問題,還可以加強學生的學習,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課堂效率,讓更多學生可以在學習同時感受其所帶來的樂趣。
關鍵詞:微視頻?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教學?應用
現階段,教育改革在不斷地完善,很多學校也在不斷地提升教學質量以及改善教學目標,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經不能滿足社會的需求,因此,在中小學信息技術學科的教學中,應不斷創新,緊跟時代的步伐,在上課的過程中,利用微視頻讓教學重點更加突出,學生也可以將教學內容很容易的理解,從而使得課堂效率得到提高,調動學生對于學習的積極性,同時也可以加強學生對于學習的興趣,提高他們的綜合能力,其次,老師也可以結合信息技術學科的教學特點,加強微視頻的應用,創造良好的教學環境,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微視頻的特點
對于中小學生來說,他們對于事物的看法還不是很成熟,很多時候只看其表面,卻忽略了它的內涵所在,在對信息技術這門學科進行教學時,采用微視頻可以將學生的注意集中,通過具體的視頻讓學生對于知識有一個慢慢地認識,雖然節奏比較慢,但他們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接受,對于知識的感知力也會逐漸變得成熟,思維邏輯能力也會有所提高,因此,在進行視頻播放的過程中,盡可能的不用太長,節奏也不能太快,要在學生可以接受的范圍內進行,這對老師視頻設計的要求也有所提高,將所要教授的內容穿插在視頻中,通過相關內容的講解,讓學生循序漸進、慢慢地接受,掌握更多有用的知識。其次,通過微視頻也可以讓教學變得更加科學、嚴謹、精煉等,讓學生有重點的去學,目標更加明確,從而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讓教學更加貼近生活、貼近生活。因此,加強微視頻教學的應用對學生的發展是很重要的。
二、在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教學中運用微視頻的優勢
信息技術作為中小學的必備課程,每個星期至少一節,雖然課程比較少,但學生可以從中學到很多,對于理論知識可以得到真正的實踐?,F階段,很多學校都慢慢引入了多媒體,在實操方面也越來越重視,因此,對于老師的專業技能也會有所提高,在改變傳統教學方式的同時,增加學生的實踐能力,避免枯燥乏味的學習氛圍,從而也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其次,利用微視頻進行教學,不僅可以減輕老師的教學負擔,還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讓每一位學生都可以參與其中,遇到的問題可以得到及時地解決,從而有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讓課堂效率更加高效。
三、在小學信息技術學科教學中應用微視頻提高教學效果
在中小學信息技術學科教學中應用微視頻不僅可以提高學生對于課堂知識接收的效率,還可以將重點、難點有效地掌握,利用有效的時間,學校到更多有用的技能,為以后的學習、生活奠定堅實的基礎。其次,利用微視頻還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將教學內容充分體現并在實際應用中可以充分掌握,老師在進行教學設計的過程中,也可以結合學生學習的情況設計相關的視頻,讓學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對于信息技術這門學科,更加重視的是學生的實踐能力,在教學的過程中,應盡可能多地讓學生進行實踐,這樣既可以將理論知識更好地掌握,還可以讓學生學會一門技能,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從而促使學生全面發展,讓學生的思維得到拓展,擁有全新的創新理念。
四、微視頻在中小學信息技術學科教學中的應用
首先,在中小學信息技術學科教學中,采用微視頻可以加深學生對于知識的理解,讓學生對于理論知識學起來不是那么枯燥,覺得這些內容很難,通過微視頻可以解決一些基礎性的內容,視頻中具體的講解,以動畫的形式呈現在學生的眼前,讓學生對其可以更好地理解。其次,老師可以結合教學內容設計相關的學習項目以及任務,通過微視頻幫助學生完成學習中遇到的問題以及信息技術的相關操作,適當的教學情境有助于學生更好的學習,更容易理解學習任務等,將生活與其很好地聯系在一起。最后,老師可以借助微視頻對于一些問題比較集中的內容進行講解,通過具體可行的方法讓學生盡可能得到理解,從而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同時,這些微視頻可以隨時觀看,起到共享資源的作用。
五、結語
總之,微視頻在中小學信息技術學科教學中的應用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更好的發展,還有利于學生掌握一門技能,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以及對于學習的興趣。同時,在調動課堂氣氛的過程中,還可以將課堂效率有效地提高,增強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因此,加強微視頻在中小學信息技術學科教學中的應用應作為當前比較重視的一項工作。
參考文獻
[1]黎加厚.微課的含義與發展[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