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濤
摘 要:在繼承與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背景下,發揮地方文化資源的教育價值,是當前教育發展的迫切需要。地方文化資源是地方人民智慧的結晶,呈現了地方民族的精神內涵,將其應用于高中美術鑒賞課程中,既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文化認同感,也能夠豐富課程內容,推動課程生活化。本文主要討論了如何在高中美術鑒賞課程中有效地應用地方文化資源,以供參考。
關鍵詞:地方文化資源;高中美術;鑒賞課程
從廣義上講,地方文化資源指的是一切與地方文化生產生活相關的資源,具體包括風俗習慣、建筑、信仰、社會制度、民間文化活動等。對于高中美術鑒賞課程來說,地方文化資源有豐富多樣的內容題材,能夠給予學生多種情感體驗,推動學生審美素養的發展。因為地方文化資源與學生的實際生活密切相關,學生樂意接受,并能從中學到正確的文化價值觀。因此,將地方文化資源應用于高中和美術鑒賞課程中具有重要意義。
一、地方文化資源在高中美術鑒賞課程中的應用思路
現代教育注重以生為本,將地方文化資源應用于高中美術鑒賞課程中,教師應當采取滲透式的教學方式,不是單純以所選文化資源切入教學,而是給學生以充足的時間與空間,讓他們在探索中逐漸了解地方文化資源,并通過對資源的有效分析完成知識、思維以及能力的建構。當然,盡管高中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自主學習能力,但自我約束性差,教師有必要給予其適時適當的幫助。另外,教師也需要強調地方文化資源藝術語境與形成背景的體現,從藝術與生活兩個層面引導學生進行美術鑒賞,使其在生活化的環境中習得新知。值得一提的是,教育信息化是當前教育的主流發展趨勢,教師有必要發揮信息技術優勢為學生的美術鑒賞提供有力支持。還有,美術鑒賞課的最終目的是學生完成美術知識、審美能力與文化意識的建構,教師并不能脫離美術教學單談地方文化資源。
二、地方文化資源在高中美術鑒賞課程中的應用實踐
(一)挖掘地方文化資源
地方的文化資源是豐富多樣的,但并非所有都能夠應用于美術鑒賞課程中,這就需要教師對其進行深入挖掘。以“建筑藝術”為例,這一課中,教師大可不必將地方建筑文化資源的全部方面作為教學素材,而是遵循就近原則,根據學生的實際需求,就近從周圍環境條件取材,并結合地方的建筑特點來選擇適宜的教學內容。比如,對于傳統建筑紋樣的鑒賞,可讓從其內容素材、色彩、表現手法以及造型等方面入手進行資源挖掘。在實際教學中,選擇某一個點來開展深入鑒賞活動。這個點既可以是某種建筑的紋樣,又可以是當地傳統建筑的紋樣。
(二)構建美術鑒賞情境
通過對學生美術學習動機的分析發現,學生對于美術創作的興趣要高于美術鑒賞。為了使學生快速進入美術鑒賞狀態,教師需要結合教材與所選文化資源來構建相應的美術鑒賞情境。在此過程中,先從教材內容入手,在多媒體技術、電子白板等的支持下引導學生觀察教材圖片,同時閱讀相關文字,以幫助學生熟悉所學內容。再將地方文化資源作為教材內容的延伸,借助問題引發學生思考,給學生以具體的學習方向。
(三)實施小組合作學習
地方文化資源對學生的主要鑒賞對象,不同學生因為思維方式的不同,鑒賞地方文化資源的角度也會存在差異。為了達到多角度鑒賞的目的,同時強化學生課堂學習,筆者認為教師有必要實施小組合作學習。首先,教師根據地方文化資源特點對其進行分類,比如地方傳統雕塑,將其學習內容分為造型、色彩、創作來源、表現手法等。其次,教師要求各小組任選一個方面的內容進行討論,并寫下討論結果,必要時為其提供相關資料。最后,教師對學生討論不到位或者看不懂的地方進行補充。
(四)組織成果展示活動
多數高中生在美術鑒賞課中表現出消極的學習態度,對課堂活動的參與度不高,這就影響了實際的鑒賞教學效果。對此,教師可針對學生的合作學習討論組織成果展示活動,幫助學生獲得學習成就感,同時改善其消極學習態度。例如,在“青銅器藝術”教學中,學生已經就地方青銅器的造型、紋樣、表現手法、制造工藝等進行了合作學習討論,獲得了一定的學習成果。基于此,教師提出如下問題:“我們xx的青銅器可分為幾種?你是靠什么來對其進行劃分的?”“不同類型青銅器的紋樣有什么樣的特點?”“你從傳統青銅器制造中學到了什么?我們當前是否可以將傳統青銅器制造中的某些理念、方法等應用于現代工藝美術品設計中?”以此引導學生進行學習成果的展示,同時促進學生思維
發展。
三、結語
綜上所述,地方文化資源在高中美術鑒賞課程中有重要的應用意義。對于高中美術教師而言,在美術鑒賞課中應用地方文化資源應堅持以生為本,地方文化資源藝術語境與形成背景的體現,并注重信息技術的有效應用。具體實踐中,教師可遵循就近原則,根據實際需要挖掘地方文化資源,并構建美術鑒賞情境,通過小學合作學習與學習成果展示給予學生自主學習的機會,以發揮地方文化資源的教育價值。
參考文獻
[1]嚴雯.高中美術鑒賞課的鄉土文化教學實踐[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18(20):26—27.
[2]柯胡玲.地方文化資源在高中美術鑒賞教學中的運用[J].新課程·教師,2015(1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