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地理學科具有緊密貼合實際生產生活的特征,因此地理學科的教學情景創設對其核心素養的培養具有重要影響。本文將針對地理學科教學過程中情境創設和核心素養培養之間的結合進行深入探討。
【關鍵詞】地理核心素養? 地理教學? 教學情景創設
當前教育界對學生核心素養培養的重視程度越來越強,因此在地理學科的教學過程中也需要加強對學生地理核心素養的培養。而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技術手段將抽象的知識投射到具體的情景中,能夠使學生快速地學習和掌握知識點。創設情景教學符合學生身心發展規律,不僅能夠提高其知識點的學習效率,對其進行的地理核心素養培養效果也同樣值得期待。
一、教學請境創設的相關理論研究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為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而創設的教學氛圍被稱為教學情境。教學情境的創設包括硬件建設和軟件創新,例如校園環境、教師的教學技能等。當前普遍被應用在實際教學情景創設的理論主要包含生活教育理論、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和情境認知與學習理論。生活教育理論的三大要點為“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生活教育理論主張教育計劃設置要貼近生活實踐,同時提倡通過實踐進行學習。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主張者通過對孩童行為的觀察,發現孩童會通過和周遭環境的互相影響,并在互相影響的過程中構建自我意識體系。因此,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知識的過程是在適當情境下,在他人的協助下,學習者建構事物意義的過程。因此,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主張,在教學計劃的設計過程中,教師應當根據所受內容的特點、學習者分析和構建意義體系的習慣創設合適的教學情景。情境認知與學習理論認為,感知能力和運動能力是相互促進的關系,科學的實踐活動會提高學習者學習知識的效率。傳統認知科學理論認為認知過程只存在于心理層面,但隨著認知科學領域研究的不斷深入,具身認知理論應運而生。具身認知理論認為對學習者身體的刺激和學習者的運動,會內化成學習者的心理活動。例如,人在開心的時候會微笑,而保持微笑的行為也會塑造人樂觀的性格。隨著具身認知理論的科學性不斷被證明,將具身理論應用到教學情境的創設中稱為教學技術革新的重要方向之一。
二、地理教學情境創設素材選擇
地理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通過創設生動的教學情景,令學生更加直觀地感受相關知識背后的邏輯關系,進而激發學生對地理學科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因此,教師在選擇情境創設素材時,應當傾向選擇靠近生產生活的現實案例。
(一)貼近生產
在地理教學實踐過程中,教師通過創設教學情景,地理學科的教學目標包含大量的用于人們生產實踐的內容,因此地理學科具備顯著的實踐性。在講授“第一、第二、第三產業”的時候,教師可以帶領學生進行實地考察,橫向對比三類產業的不同點,這樣的教學情景不僅能夠令學生更加深刻的理解三類產業的特性,還能夠鍛煉學生自主思考的能力。在學習“紅壤特征”的課程中,教師可以向學生們展示當地農民在春耕時向土壤中施加熟石灰的影音資料,同時引入諺語“天晴一塊銅,下雨一包膿”幫助學生形象地記憶紅壤特點。在學習“地轉偏向力”一課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過去見過的能夠旋轉的機械設備是朝著哪個方向旋轉的?設計師為什么要這樣設計?”之后再通過繪制矢量圖向同學們講解北半球地轉偏向力在運動物體右側的地理知識。
(二)源于生活
著名教育學家陶行知先生曾做《三代詩》——“行動是老子,知識是兒子,創造是孫子”,揭示了“結合實際”在教育過程中的重要地位。正所謂,“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盡可能選擇能夠和學生已有經歷產生共鳴的事例,幫助學生構建科學的知識體系,進而提升學生的思維水平。在講授“熱力環流”的知識點時,教師可以設計一個切洋蔥的實驗。首先選一個學生直接用刀切洋蔥,洋蔥的氣味會將切洋蔥的學生嗆出眼淚。然后在旁邊點一根蠟燭,這時候切洋蔥的學生就不會被嗆出眼淚。接著再選一個學生,讓其守在蠟燭旁邊。這時候會發現,雖然蠟燭旁邊的學生沒有接觸洋蔥,但卻被洋蔥的氣味嗆出眼淚。然后教師將兩名學生、洋蔥和蠟燭的位置關系畫到黑板上。因為“熱空氣重量比冷空氣輕”是小學知識,所以到這里絕大多數學生都能夠推理出實驗背后的原理。緊接著,教師向學生們提出用自己的語言解釋“熱力環流”現象的要求。運用這樣的教學方法,學生能夠在掌握知識點的同時,提高獨立思考的能力,進而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
三、創設地理教學情境對核心素養培養的影響
2017版《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中提出培養學生地理核心素養,并將高中地理核心素養分成人地協調觀、綜合思維、區域思維和地理實踐力四個方面。
(一)人地協調觀
人地協調觀是指人類對人與于地理環境之間關系應當秉持的價值觀。人地關系是地理學科研究的核心主題,是地理學科分析問題的基本角度。科學的人地協調觀能夠更好地解決人口、資源、環境、發展等問題,從而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在學習“工業布局”的知識時,教師可以向同學們展示當地工業園區廠區布置圖,帶領學生根據知識點為園區布置的科學性進行打分。在學習“霧霾天氣形成原因”的課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霧霾天氣對人類生活又怎樣的影響,通過對霧霾天氣背后影響的思考,能夠提升學生對環境問題的關注度,進而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人地協調觀,并明白協調人與環境關系的必要性,實現地理核心素養的提高。
(二)綜合思維
綜合思維是指人們能夠從宏觀視角出發,對地理環境進行全面、系統、動態地分析的思考習慣以及思維方式。綜合思維是地理學研究最基本的思維方法之一,全面地觀察和分析不同地區的地理環境特點,能夠辯證地看待現實生活中的地理問題。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重視學生綜合思維方法的訓練,令其能夠從多個角度對地理現象進行分析,認識到各因素之間相互的作用關系,并以此對該地理現象形成和演化的過程給出科學的解釋和假設。在學習“影響農業區位因素”一課中,教師首先向同學們播放東北五常大米的宣傳片,然后向學生提供五常地區地質、水文、氣候等資料,引導學生從多角度分析五常大米具有香甜清淡、軟糯筋道特點的原因。最后,再鼓勵學生對五常大米產業的發展提出改進建議,鍛煉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
(三)區域認知
區域認知是指人們在分析人地關系、地域環境等地理問題中,需要具備的能夠從空間—區域的角度思考的能力。區域認知是地理學研究基本的認知方法,符合因地制宜進行區域開發的觀念。區域認知的基本過程是從區域的角度觀察現象,運用區域綜合分析、區域比較分析等分析方法,描述和解釋區域特征和區域人地關系問題。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著重訓練學生對區域認知方法的掌握,進而促進學生區域認識思想的形成。在“馬達加斯加熱帶雨林氣候成因”一課中,教師可以向學生播放介紹該地氣候的影音資料。影音資料直觀的表現形式能夠更好地激發學生們的學習興趣,進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在課程的進行中,教師可以向學生們提問“如果在雨林中建造現代化建筑,都需要注意什么呢?”通過對該問題的思考,學生能夠更加清楚地意識到在地理學科中區域認知的重要性,從而養成從區域的角度觀察和分析問題的習慣。
(四)地理實踐力
地理實踐力是指人們在地理戶外考察、社會調查、模擬實驗等地理實踐活動中所具備的行動能力和品質。學生具備地理實踐力,就能夠運用適當的地理工具完成既定的實踐活動,對地理探究活動充滿興趣與激情,并會用地理眼光認識和欣賞地理環境。在學習“地轉偏向力”時,教師可以在課前準備一把傘和一瓶帶有顏色的水,在課堂上選擇一名學生在傘下順時針旋轉傘面,然后教師從傘頂部將帶有顏色的水緩緩倒下。帶有顏色的水在沿傘面滑落的過程中都發生了向右的偏轉,由于“慣性”屬于初中物理的教學內容,因此在這個環節學生們都能很容易理解水流發生偏轉的原因。此時,教師需要引導學生思考“地球也會自傳,那地球上的我們是不是也會有這樣偏轉的現象呢?”進而引出“地轉偏向力”的概念。這樣的教學方法不僅能夠加深學生對“地轉偏向力”的理解,還能夠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進而提升學生的地理實踐力。
四、結束語
優秀的地理教學情境創設,能夠激發學生對地理學科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過程的質量和效率,進而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合作學習能力和舉一反三能力,進而實現地理核心素養的培養計劃。
參考文獻:
[1]馬從年. 基于地理核心素養的教學情境創設[J].教學與管理, 2017, 686(01):66-67.
[2]羅秀成. 基于地理核心素養的教學情境創設[J].輕松學電腦, 2018, 000(004):1-1.
[3]梁劉玲, 閆軍輝. 基于地理核心素養的中學地理情境教學研究 ——以《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為例[J].信息周刊, 2019(23):0170-0170.
作者簡介:徐正華(1990-),男,漢族,上海金山人,2015年7月參加工作,上海師范大學地理科學師范專業畢業,中教二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