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炎妹
【摘要】文言文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瑰寶,典雅的語言背后凝聚著深邃的思想,是古典文化殿堂的一顆耀眼的明珠。在全新的部編版教材中,文言文比例大幅提升。淺近易懂、篇幅短小、語言精練、含義深刻的小古文具有獨特的文化與教化意義。如何充分發揮小古文的價值呢?這是我們需要思考的問題。
【關鍵詞】文言文;小古文;教學
文言文作為一種定型化的書面語言,沿用了三千多年,是中國古代的書面語言,也是現代白話文的源頭。從先秦諸子、兩漢辭賦、史傳散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八股……都屬于文言文的范圍。
在全新的部編版教材中,文言文比例大幅提升。較之以前的人教版,小學6個年級的古詩文總數增加了55篇,增幅高達80%;總計124篇,占了全部課文的30%。這是自白話文興起后的百余年來,語文教材中文言文所占比例最高的一次。在最新修訂的《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課程總目標提出要“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還提出要“能借助工具書閱讀淺易文言文”。這類淺顯的文言文可以也包括了小古文。小古文即篇幅短小的文言文。在小學語文部編本教材中收錄了多篇小古文,包括《司馬光》《王戎不取道旁》《伯牙絕弦》《鐵杵成針》《楊氏之子》等。小學階段,小古文是文言文的啟蒙,是為初高中學習更加深奧的古文打基礎。那么,如何更好地完成小古文地教學呢?如何更好地發揮小古文地閱讀價值和文化價值呢?下面,筆者結合部編版四年級上冊《王戎不取道旁李》,談談在小古文教學中的一些拙見。
《王戎不取道旁李》出自南朝劉義慶《世說新語·雅量》,講的是“竹林七賢”之一王戎小時候的故事,被選入了小學語文部編版教材四年級上冊第八單元課文,這是學生第一次接觸小古文。《王戎不取道旁李》是一個歷史小故事,生動有趣,給人以智慧與啟迪。全文共有4句話39個字,全文較為淺顯易懂,課文就“嘗、競走、唯、信然”四個難點字詞做了注釋。其中,虛詞“之”出現了兩次并有不同的釋義,既是難點又是考點。在認真研讀單元導語和課后要求后,筆者設定這篇小古文的教學目標為:
1.認識本課“戌、諸、競“3個生字,會寫“戌、諸、競、唯“4個字,理解“唯”“信然”“競走”等詞的意思。
2.初步學習劃分文言文節奏,正確、流利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了解故事情節,體會王戊善于觀察、善于分析的優秀品質。
“言傳”和“意會”是學習小古文的兩種巧妙途徑,是語文學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言傳”可以理解為教授學生習得小古文學習策略,是語文學科的功能性體現;而“意會”可以理解為引導學生鑒賞小古文背后的深層含義,是語文學科的人文性的體現。
一、言傳之一——文字理解,通曉文意
小古文大多短小精悍,有時會出現特殊句式(如倒裝句)、通假字、一詞多意等情況。對于剛接觸文言文的四年級學生而言,面對現代白話文截然不同的小古文很容易產生“畏難”情緒。面對這種情況,筆者采取了如下的學習策略。
1.結合注釋,在關鍵處著力。注釋在幫助學生掃除文字障礙、深入理解課文內容以及擴大知識面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布置預習任務時候我向學生提出了明確的學習要求,讓他們在反復朗讀課文后結合課文注釋去進行初步的理解。文言文與現代乃是一脈相承,有些詞義、句式古今變化不大,諸如“王戎七歲”“樹在道邊而多子,此必苦李”等句子釋義與現代文大同小異,不拘泥于逐字逐句分析,應該放手讓學生理解。
2.抓難放易,在難點下功夫。在課堂上,我們在和學生大致了解文本后,應該緊緊抓住難理解的字詞進行分析。《王戎不取道旁李》中“之”字的理解有一定難度。“之”是文言文中最為常用的虛詞,它的解釋包括“的”“去、往、到”“第三人稱代詞”等,在同一篇文言文中經常出現“一字多義”的情況。在本文中,“看道邊李樹多子折枝,諸兒競走取之”和“取之,信然”中的“之”指的都是李子,“人問之”中“之”特指王戎。在教導時筆者注意引導學生聯系上下文進行理解,讓學生在不同的語境中體會“一字多義”的用法。
二、意會之一——誦讀為本,感受韻律
朗讀正確是小古文教學的第一個目標。在課堂學習中,筆者首先安排了學生試讀,與《王戎不取道旁李》來個初照面。學生在朗讀過程中出現了斷句不準、語氣表達欠缺的情況。筆者鼓勵學生大膽進行點評,總結。小古文的朗讀不能停留在讀正確的層面上,應該入江河傾瀉,一氣呵成。在第二階段的朗讀上,讓學生分別不同的小組進行朗讀,小組組員互相點評。小組推選出代表進行朗讀,我當堂進行點評,“‘競走取之讀得要急促些,突出諸小兒的迫切”“‘信然應該放緩語速,中肯有力,讀出恍然大悟之感,表達了王戎料事如神的敬佩”。“以演帶讀”方法是情境創設的一種有效小策略。學生置身情景,興致勃勃地開始第三次演讀,在朗讀和表演中深化了對人物形象的理解,也感受到了文言文獨特的語言魅力。
三、融匯——文道兼重,意味深長
閱讀經典文言文,除了欣賞語言的魅力,也要重視文言文的文化價值,我們不僅僅是為了提高文言文閱讀能力,也是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需要。我國歷來有“文以載道”的傳統,《王戎不取道旁李》雖然篇幅短小,對于我們還是有很大的思想價值啟示。面對滿樹的李子,七歲的王戎不是急著第一時間去采摘,而是根據對環境的分析從而得出此乃“苦李”的結論。這篇小古文背后昭示的正是中華優秀傳統精神內涵中“思考”的精神和價值所在。
四、結語
文言文是中華傳統文化知識的瑰寶,典雅的語言背后凝聚著深邃的思想,是古典文化殿堂的一顆耀眼的明珠。不管是“言傳”還是“意會”,最終目的都是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在小古文的教學探索中,語文教育工作者應該繼續探究。
參考文獻:
[1]童慶炳,趙勇,文學理論新編[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2]吳洋.小學古詩文內容及古詩文教學研究[D].吉林:東北師范大學,2010.
[3]童志斌.小學文言文研究[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19.
[4]李佳慧.小學文言文研究[D].山東:山東大學,2019.
[5]姜樹華.引橋:小學文言文教學的“文”“意”具象[J].小學教學參考.
[6]賴翩京.文言文教學的三個教學:文字、文學、文化[J].現代中小學教育.
[7]姜雷.小學高年段開展文言文教學教學的形式與策略[J].課程與教學.